第438章 陛下的高瞻远瞩

  张苍的话让不少人都觉得意外。
  就连曾经靠着经商出身的灌婴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税收竟然这么重了吗?
  如果从原材料,到加工,再到售出,按照三级来划分的话,那真正的税收不就是五税一了吗?
  “这个税率是不是太高了点?”萧何想了想,说道。
  陛下说的可是十五税一,这个税率要比秦始皇时期的税率还低一些。
  而秦始皇时期的税率一直是维持在十二税一这个水平线上的,也就是秦二世登基以后胡搞八搞的,所以造成了税率不断的提高。
  当然,这个指的是针对全天下的税率。
  而汉朝现在则将这些税率给区分开了,分为农税也商税,虽然都是十五税一,但确确实实是分开计算的。
  “并不高!始皇帝时期的税率已经算是宽松的了,可若是也按照这种算法来计算的话,他的税率大概是不到三成半税一,之前只不过因为工商业并非重点,所以关注的人并不是太多,就连朝廷也都很少去关注这方面的一些细节。”张苍直接解释道。
  担任户部尚书这几年,他做的可不只是钱粮大管家,他还充分的了解了先秦战国时期的各国税率,并且根据各种不同税率所呈现的效果进行了总结。
  为了防止大家的思想误入歧途,张苍又接着解释道:“虽然商品到了百姓手中是一个整体,但是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却是分为几个阶段和部分的,若是整体而言只收十五税一的税,那么这个税是收谁的?收原材料供应者的?还是收制造者的?或者收贩卖者的?”
  “商人们若是想避税,其实也很简单,一件商品从原材料到加工再到贩卖,全部由他自己来解决,这样就可以节省掉两道程序的税,但一般人显然是没有这个实力的,而普通人若是想要这么办,成本倒是可以降下来,但是效率却要大打折扣。”
  “这么说吧,若是自己大包大揽,一个月能赚一千钱的话,那么通过三级模式,一个月他最少能赚两三千钱,税虽然交的多了,但是赚的也同样多了。”
  “嗯,是这个道理!”对于张苍的话,田儋表示很认可,看着王陵说道:“这个王尚书应该是最有体会的,早些年工部尚未采用流水制造的时候,一天能制造多少新犁?现在采用了流水制造之后,同样的人,一天又能制造多少新犁?”
  王陵也缓缓的醒悟了过来。
  的确如此。
  “同样的人数,现在的效率差不多是先前的三倍有余!”王陵说道。
  流水线固然有流水线的劣势,但是他的优势也同样很明显。
  原本培养一个学徒到出师,最快也得三五年的时间。
  而现在呢?
  一些简单的部件,十天半个月就会了,经过一个月的上手磨炼以后,直接就成老手了。
  流水线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我不需要你全部都懂,我只需要你在最快的时间内做到局部的专精。
  而时间久了以后,就会形成另一种现象,每一个工位的人,几乎不需要怎么费力就能制作出符合标准的零件。
  这就是熟能生巧的最好应用,不只是在木匠工坊,兵器工坊也是同样的。
  王陵本来还以为这是皇帝想出来的办法,但担任了工部尚书,查阅了大量先秦留下来的资料记载之后才发现,原来这种方式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
  只不过他们没有像汉朝这样大规模的应用,先秦只不过是将这种技术应用在了军事上面。
  虽然大家早就知道秦能一统六国,并非只是运气使然,但也就是到了现在,汉朝掌握了大量先秦时期的各种资料,这才真正的意识到先秦的强大。
  更加体会到,秦一统六国,没有任何的机缘巧合,而是天下大势,还是势不可违的那种。
  前面的老祖宗为秦始皇铺垫了那么多,留下了那么宝贵的财富和一系列的资源等优势。
  换句话说,即便上位的不是秦始皇,随便换一个人,只要不是秦二世那种类型的,都能一统天下。
  王陵的本意是打算将这种技术拿来运用在军事上面的,但皇帝却直接拒绝了他,轻飘飘的告诉他,所有工业都可以运用。
  而这个决定所直接带来的影响,就是汉朝的工业生产力在短短的几年内提升了数倍。
  基本可以说,若不是受制于原材料的短缺,汉朝的工业能力还能在上一个台阶。
  似乎是意识到了大佬们的担忧,毕竟先前没有人点透这一点,,现在他们都知道了税率到底是怎么回事,心中难免会有一些芥蒂。
  田儋想了想,又说道:“其实现在这个情况,是我们不做,也会有人去做的,与其让外面的人去做,倒不如朝廷先做了,起码如此一来,朝廷也是有钱了,而朝廷有了钱,就可以展开更大的局,铺设更多的工业,经商的都知道一句话,物以稀为贵,现在就是这么个情况,能够批量制造生产的工坊太少了,若不是朝廷打压的紧,加上这事先前是我办的,又跟钱庄联合钱不过手,你们信不信,肯定会有人想办法屯一批货,然后加价卖出去?”
  “现在朝廷应该做的事情,并非是去纠结税率的问题,况且这个税率虽然听着吓人,但真要比的话,还是比先秦低的。”
  “所以说,首先要瞅准市场,找出百姓最需要的东西,然后整合资源,批量制造,当制造的人多了,市场价格自然也就下来了。”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战乱时期,农业的生产遭到了巨大的打击,所以粮价居高不下,而和平时期,百姓能够安心农业生产,所以现在的粮价呢?这工商业其实跟种地的道理是一样的。”
  萧何摇了摇头,道:“道理是那个道理,但想要做到就太难了,大汉没有那么多的闲散人员!”
  听着萧何的话,田儋忽然笑了。
  “现在是没有,但是十五年后就有了啊,难道萧侍中忘了陛下推行的人口政策了吗?”
  ‘啪……’
  萧何猛的一拍脑门,自己咋把这茬给忘了呢?
  先前只是觉得发展人口就可以开垦更多的地方了,但是对于发展人口,萧何也是持谨慎态度的。
  他的想法是稳中有升,别搞什么大爆发之类的就行了,这会突然增加家庭负担,增加朝廷负担的。
  不管什么事情,稳步推进才是最合适的,不慌不乱,慢慢布局。
  虽然看似磨磨唧唧的,但历史证明,也只有这种方式才是最靠谱的。
  “老夫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萧何现在算是明白了王不饿为什么会鼓励全力生育人口了。
  合着最后的机关在这里算着呢?
  十五年后,一百多万人口达到了十五岁,虽然还不算成年,但也能当一个成年人去用了。
  按照现在的耕种水平,就算这一百多万人不种地,也是足以养活他们的,所以这批人就可以投入到工商业的发展中去了。
  而且往后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人口出生,大汉的人口往后只会越来越多,然后来到一个人口红利期?
  陈平笑了笑,安慰道:“陛下高瞻远瞩,想的问题多了去了,萧侍中想不到也不算什么丢人的事情,再说也不止萧侍中一个人没想到,咱们这些人当初不也都没想到吗?”
  萧何点了点头,但又有些疑惑,怎么总感觉陈平这货是在骂自己呢?
  不过也管不了这些了。
  今日这场会议,萧何跟陈平两个人其实只是参会的,最多也就是最后根据他们的描述来总结一下。
  若是可行,就最终整理呈报给皇帝,然后该谁执行的谁去执行。
  事情虽然是交给了商部,但是政令还是得尚书省去下达,说白了就是尚书省去站台,商部去执行,这就是一套正规的流程,意味着是国家政策,是皇帝认可的事情。
  接下来,这场会议的主角是田儋。
  事实上田儋也并非完全没有准备,经过先前大量的总结,他也基本上有了逼数。
  朝廷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一口气去做了,加上现在只是一个探索时期,就算是王不饿亲自出马,也不敢直接将摊子铺的太大。
  所以,当下主要还是从衣食住行方面来下手。
  第一个要考虑的,自然是国都洛阳。
  但考虑到工部在洛阳有两个超级工坊,所用的劳动力是在太多了。
  所以田儋的想法是就依托这两个超级工坊来继续发展,其主要任务落在了木匠工坊身上,接下来需要推出更多种类的农具来完善农具的改革,其他行业在搞的话,人力就跟不上了,会影响到正常的农业经济。
  第二个则是在蜀地和颍川大力发展盐业,在九江郡周围大力发展木业,同时设置几座大型的工坊用来制作车辆,以及一些完成了初加工的木材运往各地。
  最后是在东海郡等地,大力发展纺织业。
  其他地方暂时就不做安排了,没那么多精力,也没那么多钱去烧。
  而最后,田儋又将目光放在了曹参身上,直言道:“曹尚书,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请对一些官吏进行考评,将更适合这些发展规划的官吏调往各地任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