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节
敬时珍用手在什么地方按了一下,正对着门的墙壁上,顿时浮现出一道身影。
“敬叔,咱们这……这门派的祖师不应该是财神爷吗?”
看着墙上的那道人影,苏小凡顿时愣住了。
墙上那人影面部饱满,头部高高的隆起,白眉向下低垂,面部很慈祥,但锐利的眼神,却是给人无形的敬畏感。
“什么财神爷,胡言乱语。”敬时珍呵斥了苏小凡一句。
“那……那是南极仙翁?”
苏小凡猜测道,好像除了少个仙鹤和拐杖之外,这人影和电视里的南极仙翁形象很相似。
“闭嘴,这是老子!”
“敬叔,是您?不像啊。”
“我说的是老子,老聃,不是老子!”
敬时珍差点被苏小凡给气糊涂了,他觉得自己早晚得被这个徒弟给气死。
“嗨,是李耳嘛,敬叔您早说我不就知道了。”
听到敬叔嘴里冒出了名字,苏小凡顿时就明白过来了。
不过这老子的形象,和他以前在一些书籍上见的不一样,外面那些书上的老子都是身穿道袍坐在青牛身上的。
“磕头,磕九个!”
敬时珍没继续和苏小凡废话,“然后给为师磕三个头,就算你入门了。”
“好!”
苏小凡也没二话,砰砰砰就是九个响头磕了下去。
对着墙上的人影磕完,苏小凡侧过身子,又给坐在椅子上的敬时珍磕了三个。
“老师,您也不准备个茶,这可不算我失礼啊。”
苏小凡往左右看了下,他也变不出个茶杯来,这敬师茶是没有了。
“咱们不兴这个,磕完头就行了。”
敬时珍摆了摆手,其实他也忘了这茬了,毕竟也是第一次收弟子,缺了点经验。
当年敬时珍拜师的时候才六岁,早就忘了有什么礼节了。
敬时珍就记得师父送了个天珠给他,这个天珠他已经挂在脖子上六七十年了。
“师父,这是弟子的孝敬!”
苏小凡从口袋里掏出了个大红包,里面装了9999块钱。
这是昨儿晚上苏小凡特意跑到柜员机取出来的,敬叔虽然没交代这个,但拜师总归是要有拜师礼的。
“嗯,你也算懂规矩,起来吧。”
敬时珍点了点头,接过红包放在了旁边的长几上。
“师父,您这……没见面礼吗?电视上演的都要有的……”
苏小凡干巴巴的看着敬叔,有来有往才是好师徒啊,只进不出那是貔貅。
“我……”
敬叔刚酝酿到嘴边的训话,被苏小凡被憋了回去。
“自己去拿。”
敬时珍没好气的瞪了苏小凡一眼,“那串金刚菩提的手串,算师父给你的见面礼!”
“师父,我……要那个印章行不行?”
苏小凡的眼睛盯在了天师符印上,天师符印可是高阶法器,谁还看的是那金刚手串。
而且苏小凡刚才抽空看了,将天师符印收入到蕴养池中,只需要花费二十点修复值。
只不过蕴养的时间有点长,要花费十天的功夫,但十天能收获一件完整的高阶法器,对苏小凡而言那也绝对是值得的。
“不行。”
敬时珍摇了摇头,好像怕苏小凡误会,当下开口说道:“你一点法力都没有,用不了上品法器,那串金刚菩提正适合你用。”
“上品法器?”
苏小凡听到一个新名词,在修复值的称呼里,这应该叫做高阶法器。
“行吧,师父,法器是什么?法力又是什么呢?还有,咱们到底是什么门派的啊?”
苏小凡拜师的目地就是为了解惑,现在他终于能问出这个问题了。
第63章 拜师(下)
“师父,咱们是昆仑还是武当?要不就是天师道?”
苏小凡对于门派一说很好奇。
没看那些小说里面写的,江湖人士一见面,都要先自报家门。
一般都是谁的背景大谁厉害,小门小派的一听对方是大门派弟子,通常都是立马认怂。
“什么昆仑武当,你小说看多了吧。”
敬时珍没好气的瞪了一眼苏小凡。
“老子不是道教的吗?”
苏小凡开口说道:“昆仑武当还有天师道,不都是道教的门派吗?”
“咱们没有门派。”
敬时珍摇了摇头,说道:“我这一脉,只有传承,传承的也不是道教,而是道家……”
“道家和道教有区别?祖师爷不都是老子吗?”苏小凡有点懵。
“当然有区别了,道教是道教,道家是道家。”
看到苏小凡真的不是很了解,敬时珍解释道:“道家由老子和庄子开创的哲学思想流派,在春秋末年创立,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末年,源于张陵所创的五斗米教。
道家是一种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是一个宗教团体,两者在文化形态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道教的思想是起源于道家的,但两者并不能混淆。
你可以理解为道家是形而上学,而道教是应用和推广者……”
“区别这么大啊。”
听到敬时珍的解释,苏小凡才明白了过来,原来道之一说,分为道家和道教,这两个并不能混淆在一起,就连代表人物都不一样。
道家的代表人物在先秦有老子、庄子、杨朱、宋钘、尹文、列子等。
道教的代表人物有张角、张陵、张鲁、葛洪、陶弘景、王重阳、成玄英等……
而这两类人物相互之间是不能替代的,一种是思想的开创者,一种则是教派的开创者。
“师父,那咱们和道教哪个厉害啊?”苏小凡兴奋的问道。
“让你学习传承,又不是去打架的。”
敬时珍有些无语,平时看着苏小凡挺稳重的,怎么这会儿性格变得如此跳脱。
“其实严格说起来,咱们这传承,得自于庄子的思想更多一些……”
敬时珍给苏小凡讲解了一下,总不能让自己这唯一的弟子都分不清传承来自哪里吧。
老子的《道德经》是总纲,后面庄子等人的理论都是来自于此,所以是老子是祖师爷一点毛病都没有。
不过在学说上还是有差异的,按照敬时珍的说法,他们的传承来自庄子更多一点。
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所不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汉初的黄老之学吸取了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适应秦末政治动乱之后,民心思定的形势,强调清静无为,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统治者,都曾利用无为而治的思想协调处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有所收效。
很多人都被《西游记》里的唐玄奘西天取经给误导了,以为唐代是佛教为主,其实唐代的国教是道教,秉承的是道家思想。
老子把“无为”看作圣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老子的思想还是希望入世的。
这一点就和庄子不同了。
庄子以其逍遥出世的人生追求等哲学思想而闻名,主张尊崇天道,提出了“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主张。
庄子在这里所说的“自然”,并不是我们现在嘴里所说的那个“自然”,而是一种超功利的境界。
庄子创造性地提出了“心隐身不隐”的隐逸思想,出发点是全生避害,最终实现了逍遥自由。
他一方面建立了外在行动自由的“游世”模式,以避免现实危险的生命境遇。
另一方面庄子又建立了内在自由的“适性”理想来化解声名羁累的内心忧虑。
由此可见,庄子的隐逸思想,是建立在与外世完全脱离了的基础上的。
换种说法就是,庄子以全面的避世来预防任何可能的伤害,分毫不为外界事物所左右,从而达到一个从内心到外在真正的自由自在。
还有一点就是,庄子最重养生,曾著有《养生主》,阐述养生之道。
“师父,咱们的养生功,就是传自庄子吗?”
苏小凡听到这里算是理清了头绪。
老师的意思应该就是老子是老大,《道德经》太牛逼,谁都无法超越。
但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也开创了一派学说,从思想上来说,可以和老子并驾齐驱。
“我得到的传承,确实是传自庄子……”
敬时珍话很肯定,因为他这一脉的传承,从来都没有断绝过。
“庄子还是没老子混得好。”
苏小凡撇了撇嘴,说道:“老子都混成太上老君了,庄子连三清都没混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