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节

  按照明代朝廷规制:
  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
  这三个人是铁定的饭碗,没跑了。
  但对于二甲与三甲进士而言,他们还得考一场……考试之后,选出若干优秀进士,为庶吉士,这也是翰林院的官职。
  剩下的二甲与三甲进士,则可以授予给事、御史、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太常、国子博士,这些基本上都是京官,虽然品阶很低。
  当然,你想要上山下乡,去底下扶贫,那也是可以授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官。
  换言之,只要你中了进士,最差也可以混个县长当当。
  传胪唱名、夸官、恩荣宴、刻名于碑,授官,这些都是文官的荣耀。
  朱允炆打心底不喜欢这种过度的荣耀,因为文官集体的荣耀太盛,便意味着武官集体的衰弱。
  重文轻武,以文凌武,会形成一个态势,继而演变为帝国顽疾。
  “焦用有军功,好儿。”
  “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
  韩琦一刀下去,赫赫战将焦用的人头,便滚落在了地上。
  只有文人才是好儿!
  这是文人主宰的宋!
  文人虽然上不了战场,杀不了敌,但文官对于武官的杀戮,那种狠厉,绝对超出了西夏铁骑!
  宋代文人的血性,很大一部分,不是因为敌人而存在的,而是因为杀大宋的武将,杀出来的。
  朱允炆不想大明朝出现宋代这样的问题。
  在朱允炆看来,文官与武官,便如人之双腿,少了一条腿,那就瘸了。
  哪怕是给打一个拐杖,人也跑不快。
  狼来了,会死。
  可以预期,若不加干涉,任由文治昌盛三十年,等洪武一干老将、老兵都死绝了,新的武将也只能瑟瑟发抖地看着这一群手握重权的文臣。
  朱元璋时期,五军都督府虽然与兵部平起平坐,但兵部算个啥,五军都督府是老大。
  在消灭了北元之后,五军都督府的地位开始下降,兵部地位上升,两者达到了制衡。
  但在明代中期,文官掌权越来越多,强者如云。反观五军都督府,上过战场,会打仗的,寥寥无几,这个时候,五军都督府算个啥,兵部是老大……
  文盛武衰,是大忌。
  朱允炆叹息一声,看来需要把武举制度搬出来,给武人一个重新定位。
  明代初期,是不存在武举制度的。
  明代武举制度,是“战神”朱祁镇设置的,估计也是害怕自己再去狩猎一次,弄点保镖护体。
  朱允炆猜想这位战神应该不会出现了,武举制度,还得依靠自己……
  就在朱允炆思考文武制衡,两条腿怎么走路的时候,张显宗已出淮安,乘船北上,准备前往宿州视察睢水河道。
  此时,一阵风卷开帘子,张显宗走出船舱,来不及享受消暑的风,脸上便布满了惶恐之色。
  天,犹如塌下,阴云密布,一道闪电尚未跑出黑云,便被吞噬。
  闷雷如骤然敲响的战鼓,声音陡然炸开,传荡在运河之上,黄河两岸……
  ps:
  明代的黄河河道与现在黄河河道不一样哈,特此说明下……
  科举是封建王朝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惊雪也看过很多历史小说,其中对于科举的描写,不过就是赶路,考场,发榜,中第,当官,这其实是不合适的。
  科举背后,有太多的细节与规则,很多书都没有涉猎。惊雪收集了材料,研究了几天,斗胆融入至文中,将科举的规则、过程与内容基本说下。
  但受限于史料与个人文言文水平,不足之处还请大家体谅,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不同的收获。
  求下催更、月票、推荐票,惊雪谢过诸位。
  第一百七十九章 天灾是人祸(一更)
  滚滚而动的雷声,如野兽低沉而骇人的咆哮,威慑着世间万物。
  张显宗的目光中透着浓重的担忧。
  船舱中的人也听到动静,纷纷走了出来。
  户部主事宋礼、兵部郎中潘行、五军都督府左断事高巍、安全局指挥同知薛夏,四人尚未问发生了什么事,便看到了如此阴沉可怖的一幕。
  高巍深吸了一口气,道:“高某平生从未见过如此景象,黑云遮天,必是有暴雨将至,侍郎大人,我们应马上靠岸,寻找避雨之地。”
  “不能上岸!”
  张显宗与宋礼同时喊道。
  张显宗惊讶地看了一眼宋礼,问道:“你如何看?”
  宋礼指了指黑云方向,面色凝重道:“大人,黑云蔓延遮天,其范围必是不小,一旦有暴雨降落,黄河之水必然暴涨,到时,黄河堤坝是否稳固,才是关乎大局之事。宋某提议,不去宿州,改去徐州、开封。”
  张显宗赞叹地看了一眼宋礼,道:“你说得对,下令船工,全速前进,目标徐州!”
  话音刚落,一道闪电便劈开长空,明亮地刺人双眼,随后便是一阵巨雷,还有更显黑暗的乌云。
  “雨来了。”
  薛夏沉声说道。
  张显宗、宋礼等人抬起头,并没有看到雨来,伸出手去感知,也没有发现有雨。就在众人疑惑的时候,水面之上,哗啦作响,声音从前面传来。
  雨幕如遮,快速盖了过来,自北如线,拉至南面。
  张显宗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雨与未雨区域的分界线,然而,只是一瞬,雨便落了下来。
  沉声的雨点,砸落在众人身上,狂风开始吹起,船只在黄河之上猛地侧身。
  张显宗一个站立不稳,便要跌落黄河,千钧一发之间,薛夏探手抓住张显宗的衣襟,猛地一带,将其拉了回来,其他人踉跄站稳。
  “快入船舱!”
  薛夏高声喊道。
  众人连忙进入船舱,呜呜的风声,传入船舱。
  “大人,船工说风大,无法行船,需要靠岸。”
  随从连忙禀告道。
  张显宗一脸焦急,此时若是放弃水道,改行陆路去开封,那这千里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若是雨情严重,出现了水灾,祸及两岸百姓,自己纵万死也难辞其咎。
  宋礼见张显宗犹豫不决,便对随从说道:“去找个老船工过来,快!”
  张显宗疑惑地看向宋礼,宋礼连忙解释道:“大人,我等若改陆路,雨天之下,想要到达开封恐耗费时间颇多,且雨天行马,极不安全。”
  “不安全也比在这船上安全吧?”高巍脸色有些难看,一手抓着船壁,道:“陆上纵然是摔了,不过是爬起来再上路便是。可要是船在河里翻了,以我等水性,如何能保?”
  潘行暗暗点头,道:“不若先行靠岸,骑马北上,待出了雨区,我等再换乘船只奔赴开封,也是稳妥之法。”
  张显宗面色肃然,并没有回答两人,而是看向薛夏,施礼道:“谢指挥同知救命之恩。”
  薛夏摇了摇头,不苟言笑地道:“皇上钦命我随行护卫张大人,若大人出了事,那薛某也回不去了,没什么救命之恩,我只是履行本分而已。”
  “那依你看,我们应当如何?”
  张显宗询问道。
  薛夏的身份不寻常,其是安全局指挥同知,而安全局是皇上的耳目。
  面对张显宗的问话,薛夏只是咧嘴一笑,道:“此行以大人为首,只要是大人所决,那薛某自是听从,绝无二话。”
  张显宗看着看似淳朴,实则老油条的薛夏,尚未说话,便有老船工进入船舱。
  “问吧。”
  张显宗对宋礼说道。
  宋礼微微点头,向前对老船工问道:“敢问这天气,往年可曾见过?”
  老船工已近五十,头发灰白,但体力尚在,精神不错,见官家问话,便操着一口河南口音,道:“俺见过一次,那时候俺家还在原武,不过发了大水,后来没办法,流落到了淮安。记得上一次这么大的动静,是在洪武二十四年,对,就是那一年。”
  “洪武二十四年?!”
  张显宗、宋礼、高巍等人面色一变。
  明初,黄河主流基本上仍走元末贾鲁故道,亦称黄河故道,即经荥泽、原武、开封、商丘、虞城、徐州等地,与泗水汇合,至清流县汇淮入海。
  洪武十五年,黄河在荥泽、阳武决口,经由怀远县挟涡入淮。
  洪武二十四年,黄河河水暴溢,这是明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黄河夺淮。黄河水经由凤阳府境内挟颍、涡二水入淮,称为大黄河。
  当时的凤阳府为中都,府辖亳州、颍州等十八个州县,跨淮河两岸广大地区。
  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夺淮,不仅生灵涂炭,死伤无数,还彻底淤塞了会通河,导致运河北上水道不畅,无法行运大船。
  这都是七八年前的事情了,最近一些年,并没有大的水患。如今听闻老船工说起,张显宗等人不由骇然。
  宋礼脸色有些苍白,无力地问道:“这风,要刮到什么时候?你可知道?”
  老船工看了看宋礼等人,壮着胆子问道:“你们可是朝廷派来视察水道的官员?”
  “大胆!你这船工竟敢探寻朝廷之事,我看你是不想活了!”
  高巍厉声呵斥。
  老船工吓得一哆嗦,连忙下跪求饶。
  张显宗皱了皱眉,看向高巍,道:“容船工说个清楚,还请断事大人耐心一二。”
  宋礼为人亲和,上前搀起老船工,和煦地说道:“没错,我等是朝廷委派视察水道的官员。”
  老船工见此,连忙下跪,哀求道:“还请大人们为两岸百姓,谋一条生路啊。”
  “你这是何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