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节

  不忠不敬之人,办了又有何惧?而且证据确凿,毛家侵吞民田,苦主既已从江淮寻到,那还不趁机把毛家田地都清丈出来?
  携威再办两家大户,届时一道奏疏呈递御前,他宋传林是个懂新法的,也能去两广乘风直上!
  被“礼送回乡”的毛澄果然等到了这样的势利小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长子被传唤去了县衙。
  他满眼悲愤地给杨廷和写信,就此陷入以前不屑一顾的小官司中。
  要写的信很多,要请的当地宿老也很多,但有几人会再卖他面子呢?
  又或者给王世芳写信?拜托一下亲家帮忙?
  结果信还没写几封,管家失魂落魄地跑了过来:“老爷!老爷!粮铺布铺的掌柜,还有剩余许多大佃户都来了,请老爷商议买店买田之事。”
  “都卖!都卖!”毛澄都懒得管这样的小事了。
  既然没了官身,以前那些投献过来的商人、田主,现在全都来谈赎回。
  毛家是没办法帮他们逃避税赋、徭役了,可人走茶凉现实至此。
  之前还说念点恩情把约定好的佃租时限做完,现在立时闻风而动避之唯恐不及。
  等到夜间,他儿子才屈辱至极地回来了:“宋传林这是要把我们毛家往死里逼!传告乡里,若另有被我毛家侵买民田、店铺的,俱可告发!父亲,必须想想办法!”
  此时此刻,宋传林刚刚坐上轿子,美滋滋地准备去饮酒听曲。
  今天是第一步,先有确凿苦主坐实了毛家曾侵吞民田,再把案子做大,把投献到毛家的店主、田主全清出来!
  下一步,就轮到一直仗着朝中几个六七品小官的那几家。不说竟全功,总要吐出来一些吧?
  这些就够了。今年的秋粮,这昆山县一枝独秀,再有奏疏呈上去,接下来就该是恩师奏请将他调任广东了。
  恩师已是阁老,只需自己有些成绩便可成事!
  宋传林哼着小曲下了轿,抬头看了看不远处青云楼的招牌,嘴角露着笑容。
  今夜风很好!
  下一刻,他只觉得眼前一抹光一闪,然后喉间就是一阵呼吸受阻和剧痛,眼角余光只看到一个一身黑衣戴着斗笠的人飞快地跑开。
  “有刺客!杀人呐!县尊老爷被害啦!”
  知县大人是来赴宴逍遥的,岂会带太多人?
  轿夫惊骇地看着捂着喉咙倒在地上的宋传林,又看着已经跑入夜色中的黑衣背影,一时不知所措。
  几日后,杨廷和看着一脸怒容的皇帝默默叹了一口气,开口说道:“数日之间,南直隶、福建,五个知县、三地知府、一位巡按前后被当街刺杀。陛下,此臣之前力劝不可急就之因。两广之事传遍诸省,论海策挑动人心。此九人,或正欲用事清丈田地为国增赋,或刚上疏论市易开海剿匪之策。沿海错综复杂,张孚敬出其不意一招奏效,南直隶与福建则乱象初显。”
  石珤脸色铁青,他知道杨廷和的意思,其他人也都知道。
  国策会议上,现在说话的风格越来越直白了,不再那么避讳一些事。
  “过去,朝廷也是这样任由地方某些人挑衅吗?”朱厚熜声音冰寒。
  “盗匪,仇杀,死士,查下去就是这样的结果。”王琼言简意赅地说道,“其后黑手,或官,或商,或大族。交相勾结,各地吏卒尽为其用。不知明哲保身者,有几人安然完任再履新职?陛下,臣等俱沐天恩,如今虽同心任事,欲佐陛下开万古盛世,然此事确不容轻忽。陛下经略两广之用意,如今有心人已尽知。北虏,海寇,两广盗乱,陛下,江南赋税重地,此时不可乱。”
  和一场屯门海战由地方大员“照常设计”搞出的惨败相比,南直隶与福建这一波赤裸裸的杀官才是狠意十足的主动警告。
  张孚敬在广东的手段太狠,皇帝给出的权限显得决心太足,他登基的时间还太短,《论海策》的旨意也传递了太明显的风向。
  现在这一轮警告,掐着心有大志的皇帝最不容忽视的命门:钱粮。
  江南一乱,赋税立减。福建再乱,海寇不绝直奔广东。
  另外最阴险的则是:如此明目张胆,皇帝不怀疑这御书房里也有人撑腰、主导、谋划吗?
  他们只是不知道这中圆殿里那次“金杯共汝饮”,不知道目前这十八国策大臣是不愿主动撩拨天子逆鳞的。
  可王琼口中的“同心任事”,也只局限于这暂时的御书房内重臣们。
  皇帝的气度和光芒,毕竟还未朗照天下。
  而这件事情演变下去,哪个官员、哪个举子不会被可能的清丈土地、清理投献牵连进去?
  哪怕梁储在广东主动清理投献的消息传来,十八国策大臣也已经默默开始先从自家内部去做点表率,但没用。
  牵涉到的,是许多人切身的利益。
  他们十八人,也无非只因为算是位极人臣了,此后在乎的是身后名,所以才舍得——此时舍得,可以有限度,可堪褒奖。
  金秋九月,陛下万寿前夕,东南杀官为天子贺。
  十八个国策大臣看着一脸阴郁的少年皇帝。
  这回呢?怎么办?再杀?
  第131章 东南谜局
  “嗤……”
  静寂的御书房里,之前一脸沉郁的皇帝忽然压抑不住的一声嗤笑。
  十八双眼睛齐齐注视着他,面色凝重。
  “秋粮,赋税,边患。朕御极不久,君少臣壮。藩王继统,宗亲未稳。”
  一字一句,回荡在中圆殿内,兼任起居注官的张璧手在抖。
  皇帝说的这句话,其中有多少足以吞噬无数人的巨浪?
  “一时之间,好多的盗匪,仇杀,死士。”朱厚熜嘴角挂着轻蔑的讥讽,“是他们凑巧同时发动了留下这样的把柄,还是胆大包天地以为可以携天下官绅以令朕?”
  杨廷和离席跪了下来:“陛下,息怒。臣愿前往缉凶督粮,以镇东南大局!”
  堂堂内阁首辅,从未离开京城与朝堂中枢的杨廷和主动请缨了,可见此事之凶。
  “杨阁老是持重之请!”再无内阁与六部争权之嫌、过往种种已经“洗白”的王琼忍不住也离席跪下,“然阁老首辅之尊,若亲去东南,未免显得朝廷过于郑重其事!臣历兵部、户部、吏部,可当此任!”
  御书房内,一时倒有数人离席请缨。
  朱厚熜点了点头:“入座。”
  等他们又坐好之后,朱厚熜才笑着说:“若非此事过于嚣张,今日又当浮一大白。数月君臣往来,今日诸卿终于是不避其难,勇于任事了。”
  杨廷和苦涩地笑了笑:“臣只不过是再去裱糊罢了,秋粮要紧。有钱无粮,银子再多也无济于事。彼辈已经如此猖狂,明年未尝不可能春毁耕种,夏决江河,使天下大乱。臣此去,必缉元凶,亦不误今岁江南田赋。”
  “说得东南似乎万众一心,杀之不尽。”朱厚熜眼里寒光闪露,“诚如杨卿所言,似乎彼辈猖狂至此久矣,这东南还是我大明的东南吗?”
  杨廷和今天的反应直直白是让朱厚熜很意外的,把“东南还是不是大明的东南”这句话点出后,朱厚熜看着杨廷和。
  袁宗皋心想坏了。
  东南杀官最凶险的一招,终究会蔓延到中枢。
  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国策会议上君臣相济局面,裂痕再现。
  这样恶劣的事件,中枢有人撑腰,借此向皇帝施压,皇帝怀疑这一点再自然不过。
  而杨廷和这个施政“保守”的自然成了首要嫌疑人,他现在自请去东南,又自己承认是裱糊之策。
  他顿时看向朱厚熜,认真说道:“陛下,两广罪臣过去养寇自重,此次张孚敬固能出其不意将首恶一网打尽,然彼辈所养之海寇却望风而逃。东南之事,亦有可能是贼寇潜入,蓄意借《论海策》及广东试行新法生事。杀官如同造反,谁人不知?东南上下,必不至于如此失智,何况是短时间内当街杀害九位朝廷命官,遍布南直隶、浙江、福建?臣以为,许是离间复仇之计!”
  他这话一说完,御书房里静了静,似乎都在为他留下继续说话的机会。
  因为袁宗皋的身份不同。
  说一千道一万,短时间内在南直隶和两省选了九个朝廷命官当街刺杀,都不搞点自尽、意外之类的伎俩,东南官员士绅是真的疯了吗?
  那么众臣之前是都傻到想不到这一点,没从这个角度来提醒皇帝吗?
  袁宗皋趁热打铁:“甚或有可能是北虏探知我大明君臣业已同心,陛下更有变法富国、练兵图强大志,故借此机会致我内乱,也尚未可知。千言万语一句话:这连串重案,太过蹊跷,用心最险恶处仍在朝堂,在这御书房之间啊!陛下,东南之弊,或者说天下之弊,陛下既已有岁入十年倍之之志,臣等于这国策会议上早已议明根本。若非张孚敬震慑住了两广,这广东又如何能轻易试行新法?陛下,三思啊!”
  朱厚熜心情复杂地问:“杨阁老、大天官最初一开口,却又证明了地方有胆子做出这种事。”
  杨廷和与王琼脸上显露出一丝尴尬。
  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在等对方先解释。
  “臣……”杨廷和是首辅,尬不过王琼,“臣若不直言其弊,说明事因,自担责任督办其事,岂非这御书房内君臣之间先乱了起来?纵有贼子挑拨,东南自有可供其挑拨之弊病。”
  “……臣则是往后看,不管是何因由,臣先言明其后处置可能之结果、需权衡之利弊。”王琼朝袁宗皋拱了拱手,“有些话,还是大宗伯讲出来最为妥当。陛下,东南有些人是有些念头,也有些胆子。但若真要做什么,不至于如此。看似猖狂,实则愚蠢。”
  朱厚熜表情古怪:“……朕心甚慰,众卿如今越来越坦诚了。依卿等看来,更大可能还是外敌或两广余孽所为,意在使朕与众卿之间彼此猜忌,使朝廷与地方之间彼此猜忌?”
  十八罗汉齐齐点头。
  崔元这时候才说道:“陛下见谅,臣……还不太习惯如今可言事之身份。如今局面,不管是谁人出手,所恃无非江南田赋。而江南田赋又与小半朝廷命官有关。百姓投献以避徭役,江南举人以上几无不涉其内者。参预国策会议众臣里,唯臣非科途出身,他们若讳言……岂非坐实了中枢是东南如此行事之倚仗?”
  杨廷和他们表情复杂地看着他,似乎在说:早就在等你了!郭勋不懂得,也不知道你懂不懂得利害,有没有胆子说!
  突然觉得国策会议里有个勋臣还是好的。
  但是得有脑子。
  “如陛下所见,这朝堂重臣,聪慧、宽仁、气魄雄壮如陛下,天威浩荡之下咸孚众心又有何难?”杨廷和赶紧借这个机会继续补充:“臣奉遗谕,偕内阁与昭圣慈寿太后议立陛下时,只知陛下聪慧、沉静、行止有度。辅国之重,臣确有舍我其谁之时。先帝在位十六年,众臣常忧。陛下御极,议礼而明法统,勤政而近众臣,遇袭而识大体,杯酒而释旧过。设御书房制内臣,国策会众臣共议。至难之策,陛下夜半仍诲臣等不倦,臣等亦劝谏陛下无所畏。”
  人人都想起了那个被他折磨的晚上。
  杨廷和语调颇为触动地说道:“君臣相济至此,臣终于放下忧虑,不避嫌言请以吾子外放历事,此后父子一心,共佐陛下成就千秋伟业。此前种种,盖因臣实知地方错综复杂。屯门海战便是一例,圣旨既至,彼辈胆大包天,竟欲先以败战除异己、再索粮饷粉饰旧账。臣知道有人疑心是臣借两广事让陛下知其难,然地方之难久已有之。不是两广,便是东南。终有一日,势必难以收拾!”
  忽然间,王琼有些恍惚。朝堂之上,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这么实话实说的?
  但杨廷和说得没错,是不是他有心引导的,这真不重要。地方就是这么烂,大明这么大,总会有哪个地方因为什么离谱的事情爆发大案。不是屯门官兵战死,就是什么别处百姓罹难。
  就算是他有心引导的,也无非让皇帝看到真实的一面罢了。
  虽然杨廷和此时剖明心迹是为了向皇帝解释:东南杀官一事与我无关。
  杨廷和看着朱厚熜诚恳地说道:“臣等日日得见天颜,知陛下雄才伟略,沉稳持重远胜寻常老臣。然地方远离中枢,陛下恩威,彼辈尚无切身体悟。朝堂如何,彼辈亦以为一如昔年。东南,自然一直是大明之东南。只是东南之大,胆大包天、居心叵测者亦不会少。杀官,罪同造反!此案,必严查!只是陛下,此案恐非东南官吏士绅所为,而秋粮当真误不得!若今岁田赋大减,边镇军心不稳,此后有银两亦无用。若大索东南,人心惶惶,更是数年田赋不继之危!”
  一桩突然的大案,在慢慢试探着,史无前例地坦诚倾诉后,人人都期待地看着皇帝。
  不知道他转过弯来没有。
  真的,陛下,真不一定是他们干的,除非他们都疯了。杀官是造反,有反贼是要大军犁东南、宁杀错不放过的,东南那些精明的官绅会胆大包天到这种程度吗?
  我们都是怕越劝,你越钻牛角尖啊!还不如先痛痛快快把东南的毛病说透了。
  朱厚熜看着他们。
  说实在的,他对于皇权的不容挑衅,毕竟缺乏很切身的领悟,这也是他不轻易杀人的另一个原因吧。
  在他内心深处,大家之间的不平等并没有那么夸张。每个人确实都有自己的利益和立场,朱厚熜能理解这一点,也理解皇权实则与臣民互为支撑的本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