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好凶猛 第462节

  第五章 驻与戍
  “相爷,客人过来了!”
  管事领了一名头脸拿兜帽遮住的客人走进书斋,顾藩挥了挥手,示意管事掩上房门离开。
  客人坐下后将兜帽掀到身后,顾藩却似怕有人从窗外窥见他的头脸,将桌案的烛台移到另一侧,蹙着眉头,有些不悦的说道:“我不是说过无需登门,有什么消息我会遣人去见你吗?我在陛下跟前帮你说话,这要是传出去,陛下如何看我另说了,焉非要坏了你自己的事?”
  “我小心着呢,进相府也只与周管事打过照面,顾相不会连周管事都信不过吧?”邓珪笑着问道。
  “……”顾藩说道,“陛下已经同意将你调往淮东任制置副使,辅佐文横岳守御楚州等地。”
  “怎么是文公去淮东,顾相难道对淮东制置使没有兴趣?”邓珪有些意外的问道,“邓珪还以为这次能辅佐顾相治理淮东呢。”
  “你只要有心,自然会有机会的。”顾藩说道。
  “这倒也是,就文公那身体状况,赴任淮东也顶多支撑一年半载,”邓珪恍然大悟道,“此时淮东一团乱麻,神武军诸将人心不定,顾相确实没有必要这时候去凑这个热闹……”
  顾藩对邓珪并不完全信任,自是无意跟他掏心窝子说自己的打算,说道:“时辰不早,诏令未少,邓侯还是注意言行,我这边就不留邓珪用宴了。”
  “这两天在建邺闲着,得了几件小玩艺儿,特地亲自送给顾相赏玩。”邓珪从袖囊里取出一只锦盒,打开来却是六枚鸽子蛋大小的珍珠,往顾藩跟前推过去。
  “邓侯有心了。”顾藩拿起一枚大珠,在烛前观赏。
  “靖胜侯野心勃勃,意吞荆襄,而葛公爷招抚湖匪进展不利,难以钳制,陛下欲用何策以对?”邓珪慢条丝理的问道。
  “此时朝廷内忧外困,楚山又势力已成,哪里有那么容易能够对付?”顾藩说道,“要对付楚山,只能徐徐图之……”
  “哦,这么说,陛下要默认荆襄、南阳划入楚山行营治下?”邓珪疑惑的说道,“靖胜侯据汝蔡二州,朝廷就难以制之,再叫其割得南阳、荆襄二十二县、三十余万户,不怕往后更难制衡吗?”
  顾藩笑道:“楚山据汝蔡二州,每年还得靠朝廷辅给三百万贯钱粮才勉强抵御京西、河洛之敌,这次将荆襄、南阳划入楚山,朝廷怎么可能还会继续额外补偿钱粮给楚山?是得是失,现在还两说呢。说到底还是靖胜侯操之过急了,太急着将尾巴露出来了!”
  在顾藩看来,有时候就是简单的算术。
  荆湖北路诸州县屡屡加征,所能征缴上来的税赋折钱也就五百万余贯,扣除地方所耗,由中枢差解度支仅二百万贯而已。
  荆襄南阳的情况,别人不清楚,顾藩还能不清楚?
  田税口赋加过税、榷卖等杂项,荆襄南阳二十二县、三十万户,建继三年所征缴的钱粮总额约四百万贯,这其中还包括这几年来大量士绅迁入襄阳,致使襄阳府的过税、榷卖收入大增。
  在扣除这一项之后,荆襄南阳的税赋总额仅有三百万贯。
  关键是州县诸衙署日常开支,州县城池、巡检军寨、驿道、堤堰修缮以及州县刀弓手、乡兵巡防、捕盗治安等事,还要消耗大半,真正能给行营抽走以养兵马的钱粮,可能仅有一百万到一百五十万贯。
  在顾藩看来,徐怀放弃朝廷每年固定输入的三百万贯军饷,而强行将荆襄纳入治下,既谈不上划算,又显得太操之过急了。
  “这倒也是,大越立朝以来,倚士大夫治天下,靖胜侯诸多作为将汝蔡二州的士绅都得罪干净,其野心勃勃欲占据南阳、荆襄,也令南阳荆襄士绅纷纷迁居建邺——楚山不用士绅,却用军吏以治地方,开销更是惊人,”邓珪感慨道,“再说了,将卒提着脑袋浴血沙场,不就是为了封妻荫子,再得一些田宅颐养天年吗?楚山却好,限田限到军中武将头上来了,到最后还能剩几人替他卖命?我也觉得楚山这么搞是长久不了。”
  “邓侯却是明白人。”顾藩说道。
  “我遮头遮脸来见顾相,除了心思不安想早一刻确认消息外,还有一件事要与顾相说。”邓珪说道。
  “你说。”顾藩说道。
  “立朝之初,禁军及家属皆驻于京畿诸营,受三衙管辖,将帅奉枢密院征讨,统领兵马轮戍边州或征战敌境,家属是不随军辗转的,”邓珪说道,“之后因为边州距离京畿实在是路途遥远,三五年一轮戍,将卒却有小半时间辗转道途,为此劳顿不休,之后才渐渐改成禁军及家属固定驻泊于戍地。就当下而言,诸路兵马不再固定防守一个地方,常常根据战局的变化,需要在不同的地区、城池间调动,这时候家属再跟着调动,实在是太不方便了。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的,此次倘若朝廷下诏使宣武军守御楚州,我就想请朝廷在江南划出一个区域使宣武军将卒家小迁入安居,这样将卒也能心无旁鹜为朝廷效力……”
  “哦,你真是这么想的?”顾藩有些意外的看向邓珪,不确定的问道。
  大越立朝之初,禁军将卒的驻区与戍区是严格分开来的。
  早年禁军将卒及家小都驻扎于京畿附近,受三衙管制,将卒每隔三年轮流调往边州,接受边将的统领卫戍边境、抵御外敌;同时各级边将又会在不同的防区进行轮换。
  这就有效防止边帅将掌控兵权之后对抗朝廷的情形发生。
  道理很简单,中下层武吏及普通兵卒的家小都在京畿,卫戍边州也是三到五年轮换一次,边将的野心再大,但中下层武吏及普通兵卒,有几个人会心甘情愿跟着边将造反或投靠外敌?
  边将真要有什么野心,朝廷通常也只需要一张圣旨就能轻松拿下。
  这也是代表朝廷旨意的士臣,通常能有效节制武将的关键。
  然而这一套制度难以长期执行下去。
  因为京畿距离边州太过遥远,三年为一个周期进行轮戍,将卒差不多要有一年多时间在往返路途上奔波。
  后期禁军规模也日益庞大,上百万家小常年集中驻扎在京畿附近,再加京城居住人口快速增涨,朝廷每年需要从各路征调数以百万计甚至上千石计的粮秣才能保证供应,最终不得不将边军将卒及家小固定迁到戍区驻泊下来。
  赤扈南侵,中原沦陷,建继帝在襄阳登基即位,当时形势已经迫切到亡国灭种的地步,钱粮军械都极其紧缺,根本不容朝廷考虑驻区与戍区分置这件事,然后又匆匆赶上迁都、淮南大战。
  甚至就连宿卫禁军张辛所部,朝廷也没有来得及在营寨之外另设驻寨,将将卒与家小分开来进行管理,都是混杂入驻建邺城附近的几座大寨之中。
  宿卫禁军的日常操练以及实际的统领,都是由张辛、余珙等将同时负责,也没有真正分作两个体系,泾渭分明的接受枢密院与御营司的管制。
  而这一切也造成武臣的实际权力空前膨胀起来。
  邓珪对朝廷、对新帝是否效忠,大概没有把将卒家小单独迁到建邺或江南某地集中居住、接受御营司管辖更为直接、更为明白无误的表示了。
  以致顾藩都怀疑自己是否听错了。
  要知道葛伯奕招安洞荆贼军不成,最关键的分歧就卡在荆南制置司强烈要求孙彦舟等贼将其部兵卒与家小分开来接受安置。
  “怎么,顾相以为我在开玩笑吗?”邓珪反问道。
  “你确有此意,我明天与你一起进宫面圣。”顾藩说道。
  之前绍隆帝对邓珪猜忌重重,顾藩担心影响到绍隆帝对他的信任,虽然主张邓珪出任淮东制置副使,却不敢叫人知道他与邓珪有过密联系。
  倘若邓珪真正愿意宣武军的驻区放在建邺接受御营司的控制,他仅仅是奉诏率领轮戍将卒前往淮东驻守,顾藩哪里还需要有什么顾忌?
  他都恨不得连夜携邓珪进宫面圣。
  “邓珪对陛下、对朝廷拳拳之意,也是多赖顾相劝告,”邓珪拱手道,“或许顾相明日先进宫进谏,邓某在枢密院随时听诏更好!”
  “哈哈,好说,好说!”顾藩哈哈大笑道。
  邓珪表示这一切都是出自顾藩相劝,而且让顾藩先进宫进谏此事,那整件事自然是顾藩居功最大。
  第六章 殿议
  次日绍隆帝于紫宸殿召见周鹤、胡楷、高纯年、汪伯潜、顾藩、朱沆、王番以及卧病宅中的文横岳等人,商讨文横岳出任淮东制置使等事。
  见羸弱枯瘦的文横岳坐在锈墩上身子都有些不稳,周鹤、高纯年等人默不作声,暗中揣测陛下选用文横岳的用意,朱沆却是于心不忍,劝谏绍隆帝另选贤能,说道:
  “文公抱恙在身,尚需康养,陛下……”
  “臣愿往淮东!”
  文横岳以进京服丧之名离开襄阳,之后又称病留在建邺,心里早就矛盾之极,不知道这样的选择是对是错,在宅中很是郁郁寡欢。
  而此时见新帝对他竟然还是如此信任,要用他出任淮东制置使,文横岳满心以为自己之前小看了绍隆帝的胸襟,顿时间满是愧疚。
  他哪里还顾及自己孱弱不堪的身体,当即颤巍巍的走到殿中俯首跪拜接下镇守淮东的重任。
  文横岳他自己都不顾病躯难堪,一口应承下来,朱沆看了默不作声的胡楷一眼,也不再说什么。
  顾藩此时进言道:
  “楚州等城驻军庞杂,家小附随,行动迟缓不说,营舍、粮秣都靡费甚巨。虽说敌军渡淮攻来,虽说有家小附随,将卒守御城池的心志会异常坚定,但因种种担忧,出城作战或不同城池之间的调动、增援,却难免有所推诿。倘若城池被围,死伤惨烈不说,粮秣之消耗更为巨大,难以持续。寿州解围时,存粮堪堪够用,将卒家小也死伤万余,我们应当鉴之。此次若调神武军驻守淮东,臣以为可效祖制,着文公率邓珪等将统领神武军将卒往戍楚州等城即可,由御营司于江南东路择地建造驻寨安置宣武军将卒家小,遣官吏妥善照看,新募之卒也于驻寨操训娴熟再轮番补入营伍。如此一来,不仅将卒调动迅速,淮东粮秣、营舍所耗能节俭许多,将卒也能心无旁鹜为朝廷守御疆土……”
  听顾藩此言,包括绍隆帝在内都是一愣。
  以寿州、楚州为核心的淮河中下游防线,是建邺最为直接阻碍敌军南下的屏障,是绝不容有任何闪失的。
  淮东军心不稳,他们因此才想着调宣武军随同文横岳前往淮东,胡楷、朱沆以及周鹤、高纯年都是赞同的,也不觉得此事非要先征求邓珪的同意不可——绍隆帝想在京畿之侧换上嫡系兵马拱卫的心思,他们是不会说破的。
  然而要将宣武军将卒与家小分作驻区与戍区,分别接受御营司、枢密院的管辖,众人不是不想,简直可以说是想死了。
  胡楷、朱沆作为士臣的一分子,他们对大越更是忠心耿耿,当然希望朝廷能更稳定、更有效的控制、调动军队,希望文武将吏都能同心同德为抵御外侮、收复中原效力。
  然而这个节骨眼上,谁敢轻易去碰这个敏感区?
  朝廷是可以直接下旨,邓珪人在建邺,也不大可能会抗旨不从。
  问题是邓珪此时在建邺满口答应下来,他人回到庐州之后就找各种借口拖延,朝廷要怎么办?
  其他统兵将帅得知此事后,会有怎样的态度?
  倘若淮东军将误以为此举最终目的乃是针对他们,岌岌可危的军心,会不会直接炸裂开来?
  不要说周鹤、高纯年、胡楷、朱沆、汪伯潜等人了,比谁都迫切想将天下权柄掌握一人手中的绍隆帝,一时间都不知道要怎么接顾藩的话。
  他不明白顾藩昨日还苦劝他戒急用忍,今日进言竟然胆子就大到这一步?
  见周鹤、高纯年、胡楷、朱沆等人甚至文横岳都一脸诧异的朝他看过来,似乎以为是他唆使顾藩在今日殿议中提及此事,绍隆帝也不满的看向顾藩问道:
  “胡虏猖獗,践踏中原,将卒效力朝廷,奋不顾身以御外侮,朕怎忍心将他们与家小分开,不得团聚?”
  王番也非常不解的瞅着胡楷打量,见胡楷一脸震惊,猜测胡楷事前并不知情,心里就更是疑惑不解。
  绍隆帝登基之后,王番最终以文渊殿学士、参知政事留在中枢,跻身宰执之列,但王番心里清楚,这仅仅是绍隆帝对楚山表面上的妥协,他在朝中的地位其实非常的尴尬。
  胡楷、朱沆以及钱择瑞等人也都有意疏远于他。
  张辛、刘衍以及邓珪乃是建继帝一手提拔起来的将帅,而建继帝又将军政之事交给胡楷执掌,很多时候张辛、邓珪、刘衍等将帅跟胡楷走得非常近。
  建继帝驾崩,绍隆帝登基即位,朝中必然也将新旧更替,很多人都会理所当然的将张辛、邓珪、刘衍等人视为胡楷的嫡系,也以为胡楷可能会借助张辛等人的支持,继续坐稳枢密使的位子。
  邓珪同意宣武军驻戍分置这事,胡楷毫不知情不说,此时还是经顾藩之口提出,不要说王番了,周鹤、高纯年等人都很惊讶,都朝顾藩看去,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
  顾藩振声说道:
  “臣荐邓侯往戍淮东,知道应该避嫌,但淮东之守御兹事体大,臣不敢心存一丝懈怠,昨日回到宅中也是辗转难眠,最后按捺不住,还是将邓侯请到宅中询问军策。臣与邓侯在宅中抵膝相谈,以为邓侯对朝廷、对陛下忠心耿耿,日月可鉴,才劝其效行祖制,分置将卒与家小以利战事,邓侯当时便欣然应允,绝无作伪……”
  “哦,此事当真?”绍隆帝抓住龙椅扶手,倾身问道。
  “字字为真,陛下可召邓侯询问。”顾藩说道。
  绍隆帝兴奋得要从龙椅上站起来。
  倘若邓珪还跟楚山藕断丝连,顾藩举荐邓珪担任淮东制置副使,转头私下去见邓珪,这当然是犯忌讳的事情,绍隆帝当然会猜测顾藩是否有其他图谋。
  倘若邓珪真心对朝廷,对自己忠心耿耿,真有意接受宣武军驻、戍分置,绍隆帝怎么会怨顾藩私见邓珪?
  他高兴都来不及,都恨不得顾藩没有早一点探明邓珪的真正心意。
  绍隆帝待要张口直接宣邓珪进宫来见,但猛然想到一件事:
  邓珪有没有可能是误以为顾藩劝其驻戍分置,乃是奉旨行事,他人在建邺,担心会被扣押,才不得不虚与委蛇先应承下来,实际并非他的本意,顾藩得意忘形,被邓珪欺瞒住了?
  绍隆帝性情阴柔多疑不假,但经历汴梁沦陷之后的种种变乱,却也早非当初在岚州任性妄为之人。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