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537节
“大沽炮台也可以炮轰一下大沽城外的空白目标。”
苏泽几道军令发布下去,就继续开始摆弄自己手里的树苗。
徐渭这才开始打量苏泽手里的树苗,他见多识广,一大兴趣爱好就是画画。
徐渭为了能够画出更加写实的画,最大的爱好就是研究各种植物。
如今徐渭正在搜集各种植物,他在业余的时候就会绘制这些植物,徐渭的目标是完成所有植物的分类工作,并且给他们都画上图鉴!
在苏泽的带动下,如今东南的重臣们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方望海的兴趣爱好和他的本职工作有关,他最喜欢搜集各种货币。
外国商人在东南的贸易,带来了各种钱币,当年方望海在福州的时候,就融化过墨西哥鹰元来改铸银元。
方望海的家中堆满了各国的货币,甚至不乏一些古代文明发行的金币银币。
申时行的爱好是文艺,他不仅仅自己还继续写各种散文戏曲,还大力资助各种文会,对有文采的年轻读书人非常提携。
就连平日里最闷的何心隐,也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研究金石考古,他喜欢搜集各种古代的物品,考证这些物品的年代和出处,家里有一个屋子都堆满了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苏泽的爱好奇特,但是在徐渭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了。
难道大都督又变了爱好,不玩机械又开始种植了?
徐渭观察手里的树苗说道:“大都督,这看起来很像是油桐,但是看叶子又不是?”
苏泽抬起头,惊讶的看了一眼徐渭道:“文长这植物学又精进了!你的图鉴编的怎么样了?我开始期待你的图鉴了!”
徐渭说道:“最近公事繁忙,速度又慢了下来,不过大都督这是油桐吗?”
徐渭也好奇起来,难道这是一种特殊品种的油桐?
油桐已经是东南最重要的原料之一了,油桐果实榨取的桐油,刷到木头上可以防腐防水,是处理船材必备的。
除此之外桐油还可以用来制作油墨、肥皂,还有苏州府最近新的工坊制造的油纸伞,工坊批量生产后立刻成为畅享的日用品。
为了获得稳定桐油,福建和广东已经开始广泛种植。
而丹芸偶然发现了桐油的商机,而她发现桐油树更适合广西的环境,也大力向家乡宣传引进这种经济作物。
苏泽看着自己手里的树苗说道:“这东西和油桐确实是亲戚,不过它生产出来的东西,可要比桐油重要多了。”
“比桐油还重要?”
对于苏泽的笃定语气,这下子徐渭有些不相信了。
徐渭虽然不是财政大臣,但是他也看过户部的报表。
在诸多经济作物中,最重要的无疑就是棉花了。
在纺织机的巨大产能下,无论南北都在变成一个棉花帝国。
棉花这种经济作物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接下来就是茶叶了,大都督发明的红茶,解决了绿茶运输中的受潮变质问题,很快就在欧陆市场大受欢迎。
在香味上带一点甜香,味道不如绿茶高扬,但是茶汤更加浓郁的红茶,搭配上糖和牛奶,在欧陆王室和贵族中引起了饮茶的风潮。
从事这一贸易的葡萄牙商人,因此赚的盆满钵满。
再下面就是香料了。
香料本来就是东西方都追逐的商品,东南的商人们在发现了南洋就有大片的香料产地,又开始在报纸上鼓吹,说南洋曾经有汉人建立的国家,而南洋本身就是明廷的藩属,现在东南应该用武力让南洋诸国继续称番。
接下来就是甘蔗了,对于糖的迫切追求,让东南的商人们疯狂的寻找适合种植的土地。
油桐的名声不如前面这几种,是因为油桐是帆船和工业品的原料,并不为百姓熟悉。
但是油桐依然是东南能排进前十的重要经济作物。
苏泽说这种东西,将会要超过油桐,徐渭自然是不相信的。
苏泽说道:“这叫做橡胶树,是我托西班牙冒险队在南美洲找到的。”
“这东西,日后载重的面积,怕是要比油桐还要多啊。”
苏泽说道:“橡胶树只能种植在气候温热的雨林地区,可以试着在南方先种植一些,还有安南也可以试试。”
徐渭有些奇怪,这种事情苏泽竟然亲自交代自己这个首席大臣,不过苏泽已经一次次证明了他的眼光,徐渭也将推广橡胶这件事放在心上,他说道:
“广西的制宪会议代表丹芸就一直在户部跑项目,说是要给广西引入新的产业。”
“要不然就让她把橡胶树带回广西试试,如果橡胶树真的能比油桐还重要,那也可以改善广西的经济落后状况。”
苏泽大喜道:“我怎么把广西忘记了!广西也是最适合橡胶树生长的!我已经编写了种植和采集橡胶的手册,内阁可以给广西批一笔专项扶持的资金,资助在橡胶树成材前的农户。”
等到徐渭离开之后,苏泽爱不释手的放下手里的橡胶树。
南京的气候根本不适合橡胶树的种植,要不是如今是七月份天气炎热,这橡胶树早就冻死了。
苏泽花费重金,只买到了橡胶树的种子,却没有发现能治疗疟疾的神树金鸡纳树,虽然有些遗憾,但是橡胶制作传动胶圈,密封件,蒸汽机这些工业设备的性能又能更上一层楼。
第490章 新的背刺
杭州。
随着进入酷暑,于宗远于二公子更加懒了。
只看到两个妾室正站在冰块边上,用力向于二公子那边扇着扇子。
于二公子依然像是死鱼一样趴在凉塌上,这杭州明明要比老家南平更北,可是夏天要比南平难熬多了。
于二公子正在考虑要不要返回老家的武夷山避暑,躲过这难熬的杭州夏日。
可是于二公子又舍不得杭州的热闹,老家南平还有亲爹和亲哥一大家子在,回去他就不是呼风唤雨的于公子了,而是于儿子和于二弟了。
上一次写信向父亲问安的时候,于宗远就说自己在杭州事务繁忙,所以才没时间返回老家的。
想到这里,于宗远只能打消了返回老家避暑的想法。
就在这个时候,老管家走进屋内,说是火柴厂的厂长林安上门拜访。
对于林安,于宗远的态度是又爱又恨。
爱的是林安的火柴厂在上个月又扩大了规模,向于宗远要了一大笔的投资。
这笔投资甚至超过了当初建火柴厂的三千两银子。
自从抛售完毕铁路公债之后,于宗远的产业真的可以用日进斗金来形容。
和徐家不同,于宗远的投资往往立足于各种新行业,用报纸上的说法,于公子投资的都是“新兴行业”。
比如捕鲸业,肥皂业,火柴业,这些都是以往不存在的行业,但是一旦兴起之后就是纯粹的空白市场,投入大量资金的人可以获得巨大的优势,迅速占领整个市场。
于宗远的这种投资,虽然也经常会失败,但是只要成功一次就能获得十倍乃至于百倍的回报。
可偏偏在东南能够这么玩的,也只有于宗远这么一个人。
在两个月前的时候,一份报纸上刊登了于宗远的投资故事,报纸上盛赞于宗远的成功,在于他“广撒网的有魄力投资,超然卓绝的敏锐眼光!”
看到这篇报道的时候,于宗远都快要气炸了,他甚至觉得这家报纸的编辑是在捧杀他。
于是于宗远立刻下令购买下了这家报社,并且将写那篇文章的编辑胡润喊到了自己的府上。
见到这个编辑之后,于宗远也是心头火气,这么大张旗鼓的吹嘘自己,不是将自己架在火堆上吗?
但是这家报社的编辑并不知道,他反而盛赞于宗远的投资“眼光”,不断的拍着肉麻的马屁。
面对如此肉麻的吹捧,于二公子那点气也消散了不少,看来这个编辑真的是自己的崇拜者。
胡润看到于宗远心情大好,于是提出要给于宗远写专访,详细介绍于宗远的发家事迹。
于宗远一听当场就拒绝了。
开玩笑!大都督还没写传记呢!
自己弄得这么大,不等于自己说自己是肥肉,等着官府来收割?
于宗远立刻拒绝了胡润的请求,但是胡润的建议却给了于宗远一个想法。
自己名声这么大,想要压下去已经很难了。
既然如此,何不将其他人也吹捧上去,只要别人比自己厉害,那么日后宰肥羊的时候自己肯定就能排在后面了。
于宗远想明白了这一点后,立刻向胡润提出,要将他收购的这份八卦小报,彻底改版为商业报纸。
这份报纸除了要刊登商业消息之外,更重要的内容是东南实业家和投资家的专访!
要详细介绍这些在各产业领先的大佬,是如何崛起如何“奋斗”的!
胡润听到这个建议之后,眼睛也是一亮!
当年介绍于宗远的那期是报纸卖的最好的一期,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成功人士”的“奋斗”故事,就是最好的成人童话。
胡润也知道自己用了春秋笔法,省略了这些人发家中黑暗的部分,而且他们的成功往往也都是各种因素的结合,让他们自己也很难复制。
但是在如今东南的环境下,鼓励的就是这种开拓精神,有不少普通人都在做着这些美梦。
甚至每天都能听到某某出海赚了大钱,某某开了什么工坊大赚特赚的消息。
胡润立刻对于宗远佩服的五体投地,怪不得于公子要买自家的报社,原来是有了这样天才的想法!
活该人家于公子赚大钱啊!
于宗远又说道:“你还可以弄个富豪排行榜,将各地有实力的商人都列上榜单。”
“对了!不要列我!”
胡润眼睛再次一亮!
这年头做生意主要靠的都是实力和名望,如果有了这个排行榜,肯定很多人要争着上榜!
这又是一个增加报社收入的好机会!
胡润的呼吸都急促起来,于公子真的是做生意的天才啊!
就这样,于二公子收购的这家报社,改名为《杭州商业报》,开始从八卦小报转型为专门的财经报纸。
而《杭州商业报》的第二个版面,则是胡润专门用来专访富商和工坊主的版面。
在各种报纸竞争激烈的东南地区,《杭州商业报》异军突起,迅速成为杭州最畅销的报纸。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