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528节

  这位带领土默特部赶走瓦剌人,曾经的梦想是恢复黄金家族的荣光。
  俺达汗多次带领土默特骑兵南下,逼迫大明的皇帝签订下城下之盟,甚至让大明开放贡市。
  他建造了板升城,这座草原上最伟大的城市,成为了草原上的霸主。
  三娘子一直都在帮着伟大的俺达汗处理民政,可是看着俺达汗随着老迈而堕落,三娘子痛心不已。
  而整个草原上的变化,更是让她坚定了决心,一定要改变这一切。
  三娘子返回板升城,俺达汗正在他华丽的宫殿中办着宴会,在宫殿不远处都能听到宫廷乐舞声。
  三娘子没有进入宫殿,而是转而前往附近的一座小宫殿。
  这座宫殿很冷清,并没有任何的灯火,甚至连伺候的奴隶都没有几个。
  三娘子小心的穿过宫殿,她来到一座上锁的院子前,打开了这座院子的门。
  一个瘦弱的中年人坐在宫殿中央的凳子上,他抬起头看到三娘子,露出惊喜的表情。
  这个男人是俺达汗的二儿子不彦台吉。
  上一次攻打五原城的时候,不彦台吉因为轻敌被汉人俘虏,后来俺达汗用一百匹骏马将这个儿子赎回,囚禁在这座偏殿中。
  俺达汗赎回自己的儿子,并不是为了骨肉亲情,而是因为这个被俘的儿子是黄金家族的耻辱。
  从赎回不彦台吉开始,俺达汗就希望这个儿子自杀,来洗刷自己的耻辱。
  但是不彦台吉却非常的倔强,始终不肯自杀,这也让俺达汗更加生气,命令所有人都能来见这个儿子,他要活活困死这个儿子。
  不彦台吉看到三娘子,眼神中露出光芒。
  三娘子在面前坐下:“你说的没错,草原的时代已经变了。”
  不彦台吉咧开嘴,从三娘子第一次进入这个偏殿开始,他就向她描绘了五原城的景象。
  被囚禁期间,俞大猷并没有太限制不彦台吉的自由,反而鼓励他到处转转。
  见识到了五原城的迅速发展和繁荣之后,不彦台吉被父亲赎回的一路上,又看到了草原部落的堕落。
  他对草原的未来已经非常悲观。
  明太祖用火炮和刀枪都没有彻底征服的草原,却在僧侣和酒精下迅速崩溃,秩序已经在草原上解体,再这样下去,整个草原都没有能够战斗的军队了。
  三娘子看着不彦台吉问道:“你想好了吗?你如果这么做了,也无法继承汗位,甚至会被子孙后代唾弃,伱真的要这么做吗?”
  不彦台吉说道:“当然,这是拯救草原唯一的办法。”
  “等我杀了父汗和那妖僧,我就会在宫殿中自杀,三娘子你会辅佐我的兄长,让草原再次荣光吗?”
  三娘子点点头。
  不彦台吉惨然一笑说道:“那我在天国看着你们。”
  当日,俺达汗的次子不彦台吉从囚禁的偏殿中潜入主殿,用带毒的匕首杀死了他的父亲俺达汗,并且刺伤了在草原传教的索南加措。
  不彦台吉随后用这把匕首自杀。
  俺达汗的妻子三娘子拥立黄台吉登上可汗之位。
  黄台吉继任可汗后,第一道命令就是颁布了禁酒令。
  第479章 秩序的角落
  黄台吉在继承了蒙古可汗的位置后,立刻向大明朝廷上表,请求继承父亲顺义王的称号。
  顺义王是俺达汗从明廷手里接受的册封,在俺达汗在世的时候,很少会称呼自己顺义王,因为他认为这是一种侮辱,只是自己暂时向明廷求和的产物。
  但是黄台吉在三娘子的劝说下,已经知道如今的时代变了。
  火枪和大炮取代了马和弓箭,一座一百多人驻守的棱堡,就能应对上千骑兵。
  如果说在铁器时代,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各有利弊,甚至在有时候游牧民族比农耕民族战斗力更强。
  因为在铁器时代,两个民族的生产力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可是到了工业化的时代,游牧民族就被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农耕民族转化为工业化的速度太恐怖了,工坊制造的商品和武器,将游牧民族打的节节败退。
  黄台吉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要求板升的贵族们称呼他为顺义王,去除父亲给自己上的各种尊号,又派遣使者向明廷讨要册封。
  紧接着黄台吉又以草原的传统,迎娶了俺达汗的妻子三娘子。
  收继婚也算是草原的传统,这种婚俗就是父亲死了儿子迎娶父亲的妻妾,兄长死了弟弟迎娶兄长的妻妾。
  三娘子立刻接受了黄台吉的求婚,再次成为蒙古可汗的妻子。
  而这一次蒙古顺义王又颁布了命令,由王妃三娘子全面负责草原上的民政。
  一切都在顺利的交接,禁酒令已经颁布,按照顺义王的命令,只要在草原上贩卖出售一瓶酒就是重罪,凡是贩卖酒的商人被人举报,他的家产一半会被充公,另外一半则会被奖励给举报的人。
  但是在如何对待藏地佛教的问题上,顺义王和三娘子产生了分歧。
  顺义王说道:“这些妖僧蛊惑了我的父亲,也蛊惑了草原上的勇士,必须要将他们从草原上铲除!”
  三娘子立刻表示了反对说道:“王,僧侣来到了草原,就算是他们被驱赶离开,但是藏地佛教已经扎进了草原。”
  三娘子同样不喜欢藏地佛教,可是她见过那些狂热的牧民,知道信仰和酒精不一样,不是一道命令可以强行禁止的。
  三娘子也同样知道,信仰这东西,总是需要的,如果不是藏地佛教,下一次来的可能就是更极端的宗教了。
  就比如当年汉人来到草原,白莲教也迅速传播开,甚至一些蒙古部落整个部落都信仰了白莲教。
  后来还是俺达汗当机立断,斩杀了好几个白莲教的高层,将他们的脑袋吊在板升城上,这才让牧民不再信仰白莲教。
  顺义王皱眉说道:“那要放任这些僧人吗?”
  三娘子说到:“索南加措在我们手里,藏地佛教反而会成为我们的助力。”
  “首先禁止民间僧侣私自受戒,要成为僧侣必须要在板升城的寺院中学习两年,经过可汗王庭的册封才能成为正式的僧侣,未经册封的僧人私自传教,就要被当做妖人杀死。”
  顺义王连连点头,隔壁明廷和东南都是这么干的,用专门的机构管理僧道,限制僧道的数量,将僧道的任命控制在官府的手里。
  三娘子又说道:“以索南加措的名字颁布戒律,凡是无法遵守戒律的僧侣,都要驱逐出草原。”
  顺义王点点头,这也是中原那边的做法,通过戒律来约束僧道。
  三娘子继续说道:“最后就是供奉了,我们以索南加措的名义颁布戒律,禁止僧侣接受黄金白银的供奉,要捐赠只能捐赠实物,只要进贡自己力所能及的东西,就能得到佛法的庇护。”
  顺义王想了想,也只能点头答应下来。
  他本身对于佛法也并不是非常抵触,索南加措确实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高僧。
  索南加措自身的道德水平很高,进入草原以来从不奢靡享受,到现在也就住在一个普通的帐篷中。
  顺义王跟着俺达汗的时候也听索南加措讲过佛法,他同样也对索南加措讲述的那个死后世界很感兴趣。
  而且顺义王也很清楚,在自己父亲的大力推动下,佛法已经深入到了草原。
  如果再来一次灭佛运动,那样的分裂和动荡,是草原上承担不起的。
  三娘子这么说了,顺义王就顺水推舟,同时将索南加措释放了。
  索南加措被不彦台吉的毒匕首刺伤,不过他很快就恢复了健康,在顺义王看来这也是佛法的神奇。
  听完了顺义王的要求,索南加措几乎是瞬间就答应了下来。
  甚至索南加措还同意派出自己的亲传弟子,去考较各部落僧人的学问和能力,宣传顺义王敕令和戒律,将不遵守戒律的僧侣驱逐出去。
  就在新任顺义王和王妃三娘子,都认为自己对草原上的改革,能够让草原越来越好的时候。
  酒确实从草原上的集市消失了。
  按照王庭的敕令,那些敢于公开贩卖酒的人都被举报,一些来不及转向的商人甚至因此被劫掠。
  情况似乎真的向三娘子预料的方向在好转。
  但是烈酒已经在草原上扎根,那些已经成瘾的酒鬼依然愿意花费一切去购买烈酒。
  只要这样的需求还在,那自然有人会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而生产烈酒的是明廷的商人,他们并不需要遵守顺义王的敕令,而且大明和草原漫长的边境线,也成了根本无法禁绝的走私通道。
  历史宛若轮回一样,这条漫长的国境线曾经是俺达汗南下入侵的方便之门,如今成了烈酒向草原走私的方便之门。
  一箱子一箱子的烈酒,被运送到了漫长的走私边境上。
  当公开的禁令开始禁酒之后,酒也迅速从一个正常的产业,一个可以征收到赋税的产业,变成了地下的黑色产业。
  这时候,整个草原的酒类贩卖逻辑就完全变了。
  在听到了板升城的巨大变化后,俞大猷找到了陆二。(前文勘误,京师情报站站长是陆二的弟子陆添寿)
  陆二有些激动的说道:“城主?我们要趁机进攻板升城吗?”
  俞大猷却摇头说道:“不需要,现在还不是草原秩序最乱的时候,也不是马牛羊最肥的时候,等到今年秋天过了再动手。”
  陆二疑惑的说道:“这黄台吉和三娘子励精图治,比那俺达汗要好很多,有他们执政,等到秋天草原上恢复了元气,我们岂不是更麻烦?”
  俞大猷摇头说道:“三娘子的出发点是好的,她也确实是为了草原的未来,可是她对政治想的太简单了。”
  俞大猷说道:“大都督给我寄来的书你看了吗?”
  陆二头疼的说道:“我就是个锦衣卫世袭军户出身,大都督的那些书太复杂了,字我都认识,但是一句话都看不懂。”
  俞大猷哈哈一笑,陆二从来不掩饰自己的短板,但是他在情报业务上能力非常出众,是如今五原城的二把手。
  但是政治上的事情就不能依靠陆二了,俞大猷如今又要管军又要管民政,他多次通过京师情报站向苏泽写信抱怨,希望能够从东南派遣一位民政上的人才,来辅助自己管理五原城。
  现在俞大猷也只能勉强撑下去。
  他说道:“大都督说了,开卷有益,这些道理我原本也不懂,但是现在看了书懂了。”
  “酒这种东西,就算是官方禁止了,也会迅速流入地下,而变成暴利团体崛起的财富。”
  “禁酒令不仅仅不会让草原变得更安定,反而会让草原更加分裂。”
  陆二还是有些不理解。
  俞大猷说道:“首先就是这个告发令了,只要告发售卖酒的商人,就能得到一半的家产,这种告发必然会从普通的禁酒令,逐步变成一种迫害合法商人的手段。”
  “陆站长,你也在街头厮混过,无赖混混将违禁品藏在老实商人的家里,然后告发要挟的事情在街头也是很常见的吧?”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