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526节

  当年朝鲜追随大明闭关锁国,将济州岛上的百姓都迁回来,就是害怕有人占据了济州岛割据。
  济州岛距离朝鲜本土实在是太近了。
  而且济州岛的位置,卡在了倭国和朝鲜中间,对于正在如火如荼的朝倭贸易,也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不仅仅是不能得罪大明爸爸,而且如今朝鲜君臣,也靠着朝倭贸易赚了一大笔银子。
  靠着中转贸易,朝鲜的君臣迅速成立了各种商团,从中赚取了不少差价。
  甚至目前朝鲜的安定局势,就是因为朝倭贸易提供了新的财富增长空间,才让朝鲜的朝堂安宁下来。
  在李舜臣看来,如今的朝鲜比他离开的时候更加的糟糕。
  原本压在朝鲜普通百姓头上的两座大山,分别是朝鲜的两班贵族和朝鲜地主。
  在现在,朝鲜百姓头顶上又多了一尊朝鲜买办的大山。
  大明的商品,迅速冲垮了朝鲜民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大明倾销的货物,彻底击垮了朝鲜妇女自己纺织的土布。
  农具和铁器,也让朝鲜的小工匠全部都破了产。
  原本就凄惨的朝鲜百姓,被地主更狠的盘剥,来满足朝鲜上层日益扩大的消费欲望。
  如今商人们从中原带来的琳琅满目的商品,确实让朝鲜上层的生活水平提高。
  就算是朝鲜最基层的地主,也开始消费大明的织布,购买东南的鲸油灯,以使用中原的商品为荣。
  而李舜臣看到的,就是普通百姓买儿卖女,也无法承担高昂的田租,大量接受了新学思想的读书人,对上层越来越不满。
  李舜臣当然不认为是东南的货物倾销让百姓生活困苦,在他看来,还是朝鲜君臣的腐败和无能,才导致了朝鲜如今的局面。
  东南只是卖货而已,真正让朝鲜如此困苦的,是朝鲜腐败的小朝廷和大量盘剥百姓的地主们。
  李舜臣甚至有些焦虑,如果朝鲜这么和大明深度捆绑下去,日后大明彻底战败后,朝鲜也要受到东南清算。
  等到了那个时候,朝鲜的日子会更加的难受。
  李舜臣到了朝鲜本岛之后,就开始不断的在朝鲜的城市和乡村游历,发表自己的政治纲领。
  李舜臣的想法总结起来就这么几句话:
  首先,朝鲜的落后是因为朝鲜的两班制度和腐败无能的君臣造成的,长期闭关锁国导致了朝鲜的困顿,如今更是沦为了被大明吸血的附庸,而上层的买办不惜出卖朝鲜的利益,只为了争权夺利和稳固自己的统治。
  想要解决朝鲜落后的问题,就必须要推翻落后腐朽的旧制度,将百姓从旧的束缚中解救出来。
  留给朝鲜的时间不多了,随着朝鲜和大明的绑定加深,那么等到大明战败,作为大明铁杆附庸的朝鲜一定会被东南清算,等到那个时候,朝鲜的地位就连倭国都不如了。
  只有立刻拨乱反正,推翻朝鲜君臣的统治,才能在日后东亚的新秩序中占据一席之地。
  李舜臣的这番话,在朝鲜大量的不得志的年轻读书人中,非常具有煽动性。
  朝鲜的两班制度,形成了一个和魏晋世家门阀一样的怪物,这个怪物让血统成为决定一切的东西。
  只有两班子弟才能成为高官,官位几乎成为这些家族垄断世袭的。
  这个矛盾甚至已经激烈到,就是两班文武大臣的子弟,都已经太多了!
  由于这些贵族的子弟越来越多,所以朝鲜又出台了“庶孽禁锢法”。
  所谓的“庶孽”,其实是指两班家庭中妾侍所生的后代,为了减慢两班的人口增长速度,作为庶孽的两班人口,沦落为脱离两班圈子的另一个阶级,称为“中人”,不得享受两班的待遇,而只能充当翻译、医官、捕校等低级基层官员。
  也就是说,即使在两班贵族内部,都已经出现官位和利益不够分的情况。
  这种事情其实在中原也发生过,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魏晋豪门也非常重视嫡出和庶出的观念,就是因为世家大族内部的利益已经不够分。
  而“中人”这个阶层的出现,进一步的侵害原本还能掌控基层职位的小地主的利益。
  如今朝鲜大量的书院,以及在书院中不得出仕的年轻读书人,就是这样的小地主阶层,或者是两班贵族的中人群体。
  而在所有群体中,中人群体的怨气是最大的。
  大家都是一个爹,不过是因为嫡出和庶出的区别,嫡出的子女就可以生下来就继承家族的职位,可以和名门闺秀联姻,不需要任何才学就能身居高位。
  而庶出的孩子就如同家里的奴仆一样,去竞争那些可怜的基层职位,还要承受嫡出子女的排挤和打压。
  越是见过上层奢华生活的这些“中人”们,就越发的对朝鲜的现状不满,因为他们是真的见过人上人的生活,而不是乡下土包子幻想朝鲜国主的金扁担。
  李舜臣的主张中,反对两班制度,反对门阀政治的主张,很得到这些中人的推崇。
  而他们之中,有不少就是基层的官吏。
  有基层的官吏来推崇,有基层的书院读书人宣传,印刷技术的发展,让宣传的成本进一步的降低。
  所以李舜臣在朝鲜游历了一阵子后,立刻出现了大量的追随者,李舜臣成立了名为“进步会”的组织,在各地发展骨干。。
  这其中一部分人被李舜臣送回了济州岛上,另一部分人都被李舜臣安抚,让他们继续留在本地积蓄力量。
  如今李舜臣已经抵达了釜山,他正在秘密召集本地进步会的成员开会,突然有人冲了进来。
  “会长,官府要动手了!”
  李舜臣一看,这个冲进会场的人,是釜山倭商馆的一名低级官员,也是李舜臣发展的骨干。
  这名骨干今天没有参会,是因为倭商馆临时开会,在倭商馆散会之后,他立刻找到了李舜臣。
  朝鲜朝廷也不是瞎子,济州岛那么大的一座岛,来来往往这么多人,现在朝鲜朝廷才发现问题,已经说明这个小朝廷烂透了。
  在场的都是进步会的骨干,李舜臣立刻让这个小吏说清楚了情报。
  “釜山水师十艘船全部出动,再加上倭商馆的三艘大明战舰,三日后起航突袭济州岛!”
  李舜臣冷静下来,问道:“打探到了要从什么地方登陆吗?”
  这个骨干低下头说道:“会长,还没打探到。”
  李舜臣笑着说道:“没事,只要知道起航日期就足够了。”
  “速度派人将消息传到岛上,让穆夏带人好好招呼‘王师’!”
  三日后,朝鲜水师和三艘大明战舰在清晨起航,登陆济州岛。
  遭遇木下藤吉郎带领的济州岛民团伏击,明朝联军大败!
  第477章 惯性和溢出
  朝鲜水师的这场史诗级大败,其结果自然是深远的。
  朝鲜葬送了唯一的一支能够出海作战的力量,甚至连大明在倭商馆的海上力量也送了出去。
  更重要的是,这场大败的消息传到了朝鲜的本岛上,立刻让所有人都看到了朝鲜朝廷的纸老虎。
  惯性,是牛顿发明的物理定律,但是这个定律同样适用于政治上。
  有的时候,维持整个政治体制的,并不是什么强大的反动势力,而是某一种政治惯性。
  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政策还在持续,就是因为官僚体系的惯性。
  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社会还没有发生动乱,也是因为惯性。
  而这么一场战败,就彻底打断了朝鲜小朝廷维持统治的惯性,也让所有朝鲜人看到了这个朝廷的虚弱之处。
  而看到了朝鲜朝廷的虚弱之后,很快各地就发生了很多动荡。
  首先就是釜山,李舜臣在釜山组织的进步会立刻领到了一次小规模的起义,不过釜山还驻扎了一支维持明廷租借的军队,李舜臣的进步会骨干毕竟没有真的打不过仗,最后还是因为起义时候的情报不严密,被明廷驻军先发制人的挫败了。
  李舜臣只能带着起义失败的进步会成员离开釜山,开始一路向着济州岛逃亡。
  不过这支明廷驻军能够挫败进步会的起义已经算是不错了,根本没有能力出城追击李舜臣。
  李舜臣倒是没有花费多大的力气,就跑出了釜山。
  逃亡出釜山的李舜臣没有选择返回济州岛,而是继续带着手下在朝鲜的城市和乡野活动,搅合得整个朝鲜小朝廷不得安宁。
  而木下藤吉郎在全歼了登岛的朝鲜军队后,也得到了朝鲜的水师舰船和装备。
  这时候,东南支援济州岛的水师军官和舰船也送到了济州岛。
  支援济州岛的领头军官名叫林远华,是在水师筹备时期就追随了苏泽的长宁卫族人,如今是第一旅下的一名团级的主力舰长。
  林远华也算是主动请缨,但是为了援助朝鲜,他也脱下了东南新军的军服,作为特别军事顾问加入到了李舜臣的造反队伍中。
  等林远华抵达了济州岛之后,正好是木下藤吉郎刚刚击溃了朝鲜水师,正愁着没办法开动这些战舰的时候。
  林远华立刻将自己舰船上的水手分到其他船上,从济州岛上的难民中挑选能够出海担任水手的,带着他们在船上训练。
  紧接着,林远华开始以济州岛为基地,开始进攻釜山周围的朝鲜和大明商船。
  林远华的意图也很简单,东海贸易公司是一个商业组织,既然是商业组织,那就不能用以前军队的思维作战了。
  在前往朝鲜之前,大都督苏泽就亲自向林远华灌输了要如何“经营”这家东海贸易公司。
  商业组织不同于正规军,所有的作战都是要计算成本的。
  所有的军事目标,也都必须要是有利可图的。
  这些满载货物的商船,显然是最有利可图的目标。
  林远华还没等到舰队整编完毕,甚至连船员水手都没有训练完毕,就急匆匆的带着舰队离开了济州岛,开始劫掠釜山的商船。
  本来就失去了水师保护的釜山,直接就成了济州岛肆意劫掠的活靶子。
  也成了林远华训练手下的目标。
  从四月份开始,林远华一共出动了八次,每一次都至少缴获了一艘明廷和朝鲜的商船。
  而林远华当年曾经随着林默珺,在东海冒充鹿大王劫掠大明的商船。
  这种事情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
  甚至对于林远华来说,自己从军的时候做“海盗”的日子,都要比正经做水师军官打仗的日子还要长!
  林远华很快就重新适应了海贼王的身份,开始纵横于朝鲜海域。
  作为一名资深的海贼王,林远华知道做海贼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一定要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
  如果不能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那么商船就会躲在港口里,贸易就会中断,那么海盗在抢劫了几次之后,就会没有“生意”了。
  林远华清楚,自己需要一个恐怖的名声,但是又不能太残暴,必须要有一定的“规矩”。
  于是林远华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在做海盗劫掠的时候,都不会随意杀船上的水手和商人,也不会故意破坏商船。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