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462节
李春芳说出自己的办法,隆庆皇帝连忙点头,吩咐按照他的办法去做。
高拱茫然的从文华殿出来,抬头看着飘落的雪花,他突然产生一种自暴自弃的轻松感。
李春芳立刻前往左顺门,宣布了朝廷的处理结果。
皇帝接受了士子的建议,“考虑”政改的事情。
紧接着李春芳宣布另外一件大事,过完年后提前举行春闱大典,这一次科举取士的规模将是比以往更大的,进士人数会比前面的人数都要多!
在春闱之后,还会加开一次顺天府的乡试,所有有生员功名的读书人,无论是不是籍贯京师的都可以参与,这一次乡试的录取人数也远超往届。
那些留在左顺门外的读书人纷纷激动起来。
和佟安一起上书的几个读书会的读书人也都抬起头来。
佟安叹息一声,他知道这次上书是失败了。
他们这些有功名的读书人,不就是为了科举做官吗?
明廷直接一个要开科举,就将读书人打发了。
大家一起上书自然不怕,可如果继续留在这里,那被朝廷记上了,取消科举资格怎么办?
取消自己的科举资格也就罢了,说不定还要连累子孙三代,亲朋故旧,那可就要被整个家族唾弃了。
佟安等人只好站起来,看着高大的宫门叹了一口气。
就在同伴们兴高采烈的讨论明年科举的时候,佟安却升出一个想法,自己追求了一辈子的科举,到底还有什么好考的?
难不成要真的陪这大明一起死?
湖广,汉阳的张居正接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是十二月份了。
张居正不仅仅接到了明廷的变化,还接到了南京召开制宪会议的消息。
东南各县,通过各种方式挑选出来的制宪会议代表,已经齐聚到了南京。
据说东南为了召开这一次的制宪会议,还专门改建了明廷的皇宫,拆除了一部分的宫墙,建造了一座会议堂。
这时候东南上下才发现,这个制宪会议好像才是东南政改最重要的内容。
一直在关注东南政改的张居正,也认真研究了这个制宪会议的内容。
“用制宪会议来限制文官吗?会不会太理想化了?”
“让制宪会议来决定税率?这也太儿戏了。”
“好歹苏汝霖没有疯狂到让制宪会议来选他这个大都督。”
放下了南京的情报,张居正又看起来京师的情报。
公车上书之后,杨博内阁开始集体请辞。
就连在湖广的张居正也连着上了几个辞表。
皇帝对四人的辞表都坚决不受,还下旨慰留杨博、高拱、张居正和李春芳。
但是四人又连续上表,最后隆庆皇帝才接受了杨博,高拱二人的辞表。
张居正的官职不变,依然坐镇湖广。
李春芳依然留在内阁,成为这一次政治动荡的最大受益人。
虽然皇帝还是要求杨博和高拱继续在内阁留到元宵节后,但是这也表示了高拱内阁已经垮台。
李春芳?
张居正嘴角露出冷笑,高肃卿在京师执政也就算了,李春芳算什么东西?
张居正看着书桌上的《三经新注》,去他们的君权天授,既然朝廷不想要自己改,那就只能让别人逼着改了。
第419章 张居正变法
和高拱不同,张居正对于隆庆皇帝并没有什么感情。
而张居正如今的地位,也都是他自己一步步挣来的,和皇帝的私人关系也没有什么关系。
张居正原本的志向,是传统士大夫的想法,辅佐君王成就一番事业。
可是随着他接触到苏泽的学问,再加上皇帝的一系列骚操作,让张居正意识到,明廷的问题可能就是来自于皇帝本身?
为了个人享乐,向湖广派遣矿监。
为了供养天下宗室,让明廷开支紧张。
但是张居正并不相信苏泽的那一套“主权在民”的理论。
主权在民?普通百姓懂什么治国之道?
别说治国的道理了,这片土地上不少人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自己所在的县,浑浑噩噩的渡过一生,对这些人讲什么主权在民?
不相信“君权天授”,也不相信“主权在民”,张居正所选择的道路,就是精英治国了。
恢复相权,廷推大臣,张居正听到东南的政改方向之后两眼放光,这才是他追求的政治理想。
让皇帝退回到深宫,和上皇一样“垂拱而治”,不要插手参与朝政,这才是最好的道路。
高拱罢相之后,张居正终于动手了。
十二月十五日,张居正上书支持公车上书,公开支持“恢复相权,廷推大臣”。
张居正上了一篇万言的奏章,首先从当今天下的乱局讲起。
张居正引用了当年太原兵变的时候海瑞所上的《治安疏》,将如今天下南北对峙的原因,归结于上皇沉迷修道,所谓“以天下而私一人”。
在奏章中,张居正提出了一个观点。
如果遇到和当今天子一样“贤能”的皇帝,在群臣的“辅佐”下自然能够治理好国家。
如果遇到和上皇一样昏聩的皇帝,不听从群臣的劝谏还要一意孤行,那就是天下的祸患,也是天下动乱的根源了。
就如同普通人家一样,子孙也有贤能和无能的,皇室同样如此。
张居正也很直白的说出,既然无法保证皇帝是否贤能,那就应该重用周公一样的贤能大臣,来“辅佐”皇帝治理天下。
张居正图穷匕见的提出,请求明廷恢复朱元璋废除的宰相制度,在朝廷设立丞相,辅佐君王治理天下。
张居正提出的政改目标,是重新恢复到明初的丞相制度。
其实明初的丞相制度也是照抄的元代制度中书省制度。
明初的丞相,其实并不叫做丞相,而是中书令。
元代将三省六部制度中的门下省、尚书省裁撤,单独留下了中书省,由中书省总领百官,制定和执行天下的政令。
而在地方上设立“行中书省”,也就是所谓的“行省”,由这个机构承接中书省的政令,执行地方上的政策。
张居正提出,请朝廷重设“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执行政令,皇帝的旨意必须要通过中书省确认,才能成为合法的诏令,将封驳诏书的权利重归于“中书省”。
而张居正也敏锐的看到了明廷的虚弱之处。
如今朝廷打仗用的粮草,基本上要靠湖广提供,兵员则是要靠九边。
而为了让其他省份的地方大员也支持自己的改革,张居正也提出要回到行省制度,将地方上的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司合并为行省,在地方上设立“高官”这个职位,掌控一省的行政和军事大权。
在上这一封奏章的时候,张居正已经联络过山西、四川、陕西、河南四省的地方督抚。
这四省的督抚被皇帝派来的矿监折腾的不轻,他们自然也是支持张居正的变法的,也都在变法奏疏上附属了自己的名字。
此外张居正已经派人前往京师,在京师的报纸上全文刊登了自己的改革主张。
让人快马加鞭的送上奏章,张居正长叹了一口气。
他想到了被罢相的高拱,又想到当年他是穷翰林,高拱是裕王府讲学的时候,两人在小院子畅论天下时候的景象。
张居正脑海中再次浮现苏泽的面容,从那一次苏泽上京营救俞大猷,在灵济宫一见也已经过了多年。
这些年高拱成了辅政大臣,自己也成了地方大员,而苏泽则成了割据半壁江山的东南大都督。
看着镜子中的白发,时光飞逝,时不我予,张居正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高拱的路已经注定失败了,既然这条路走不通,那现在就该走自己的路了。
必须要尽快变法,明廷才有和东南对抗的本钱!
腊月二十八,凌晨,一匹快马冲入了冷肃的京师。
今年因为山东的战事,鳌山灯会终于是停办了。
因为朝堂的动荡,皇帝也没有心情举办什么庆祝活动,京师显得冷冷清清。
临近过年,京师的物价依然居高不下。
高拱创办的新务纺织工坊,“出品”的布料要比东南的布价格高上几倍。
布也就算了,毕竟可以不买,但是今年煤炭价格的居高不下,京师都已经出现了冻死人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报纸的销量却飞快的增长。
这自然是印刷机技术的推广普及,导致的报纸成本进一步下降,如今一些印刷质量低劣的小报一份只要几文钱。
这样的定价,这些报纸自然是亏本的。
但即使是亏本,京师市面上依然发行着好几份报纸。
原因也很简单,在东南多次使用报纸来进行宣传攻势之后,大家都明白了报纸就是舆论的阵地,抢占舆论阵地比什么都重要。
几文钱一份的报纸自然是亏本的,但是赚来的却是影响力,除了明廷翰林院主编的《皇明新报》,和东南在京师发行的《京师新报》之外,剩余的报纸都是私人投资办的。
就在张居正的奏章通过通政司送入内阁,准备抄送六科给事中的时候。
京师的各家报纸上,就已经刊登了张居正变法的全部内容。
今天注定是报童最开心的一天,所有的报纸都卖疯了!
只要是刊登了张居正变法奏疏的报纸,都遭到京师百姓的疯狂抢购。
识字的百姓,干脆就在路边大声朗读起来,引来那些不识字百姓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
京师百姓早就因为去年的鳌山灯会对皇帝憎恶不已,今年皇帝大选宫女,往四处派遣矿监,京师百姓们竟然还是怀念上皇来了。
百姓很自然的将憎恶发泄到了皇帝本人身上。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