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217节

  “老师,听说朝廷在搜寻龙涎香?”
  汪道昆叹息一声说道:“是啊,陛下令户部采购龙涎香百斤,户部行文沿海诸省,要求各省都要进贡龙涎香,布政使司那边正在头疼呢。”
  嘉靖皇帝对于龙涎香的喜爱到了痴迷的地步,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要求进贡龙涎香了,可是这东西实在是难找,别说是百斤,连十斤都没搜集齐。
  苏泽用准备好的说辞说道:
  “老师,弟子认识一琉球人,他说他们琉球手里有龙涎香。”
  汪道昆惊喜的看着苏泽问道:“当真?”
  苏泽点头说道:“弟子曾经见过,确实如同书中所说的那样,味道隽永独特。”
  汪道昆站起来说道:“那琉球人何在?”
  苏泽说道:“就在福州城内,但是他是琉球国主的亲信,此番带来龙涎香,是想要求朝廷重开琉球朝贡。”
  汪道昆一愣,不过想想也很合理了。
  琉球一直想要重新开贡,也许是在福州的琉球人听闻了皇帝搜集龙涎香的消息,于是通知了琉球国主,想要用龙涎香说服嘉靖皇帝,重新开启朝贡贸易。
  所以他们才会找上苏泽来担任说客,而自己这个福建巡抚,是整个福建少数几个可以向朝堂上题本的官员。
  仔细想想,似乎重新开启琉球朝贡也没有什么坏处。
  汪道昆出身徽州府,徽商众多,他家族也有不少人从事商业,他对于海洋贸易的态度并不抵触,甚至觉得商业办好了也能兴国。
  琉球对大明朝一向恭顺,算是藩属国中相当听话的。
  汪道昆立刻说道:
  “我这就像朝廷上题本!”
  苏泽连忙说道:“老师,若是内阁部议,恐怕会被驳回啊。”
  汪道昆立刻明白了苏泽的意思。
  对于嘉靖皇帝搜寻龙涎香的事情,表面上内阁和户部都是坚决要完成的,实际上在里面磨洋工多少,皇帝也是不知道的。
  要不然等几年后,嘉靖皇帝也不会着急到派太监来沿海地区搜寻。
  若是汪道昆这道题本送上去,恐怕有可能会被内阁直接挡掉。
  “我懂了,那我就上密揭!”
  终于说服了汪道昆,苏泽的计划算是成功了一大半了。
  接下来以那位道君皇帝的尿性,为了这龙涎香一定会重启琉球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的门票拿到手,苏泽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借着琉球的皮,来进行合法的大规模东亚贸易了。
  在大宗贸易中,走私贸易虽然利润高,但是远远比不上合法的大规模贸易赚得多。
  原因也很简单,在大宗贸易中效率优先,一艘走私船才能运多少生丝?
  而合法的生丝贸易一次载货量,就是零星走私的几百上千倍,就算是利润率低了一点,但是量大自然就赚得多了。
  在苏泽那个时空,隆庆开关之后,很多中小型走私基地迅速衰颓,大商人宁可走税收更高的官方通道,就是这个原因。
  琉球朝贡的港口是福州,这里距离长宁卫不远,琉球朝贡贸易一开,苏泽赚的就不是南平县城那几间铺子的钱了。
  有了钱,造船买炮就可以搞起来了。
  汪道昆答应上密揭请奏,重开琉球朝贡贸易。
  等到这些都谈完了之后,汪道昆说道:“年后汝霖就要入监了,你准备去哪里?”
  考上举人之后,按照惯例是要去国子监报道的,大明朝在南北直隶都有国子监,分别设在京师和南京,就算是不入监学习,也是需要走个过场的。
  苏泽本不想要参加会试,所以自然不愿意去京师国子监,他说道:
  “学生准备去南京国子监。”
  汪道昆点点头说道:“这样也好,明年的会试太仓促了,以汝霖的才学,可以等四年后的下一次会试,若是能中二甲,依然可以参加馆选。”
  汪道昆以为苏泽选择去南京入监,是不想要参加明年的会试,这也是很多举人的正常操作了。
  殿试定下名次没有重考的机会,一甲二甲三甲泾渭分明,庶吉士、进士、同进士出身天渊之别,所以有些读书人宁可晚上一届参加科举,也是为了能得到科举高名次。
  苏泽是福建解元,以汪道昆看来苏泽直接参加会试问题不大,但是想要得到科举高第还是要看运气,那还不如沉淀四年再考。
  汪道昆将一封信交给苏泽说道:
  “南京国子监祭酒与我有旧情,你将这封信交给他,入监后他也不会为难你。”
  国子监的教学水平一言难尽,还不一定有苏泽这样的举人水平高呢。
  真正在国子监中坐监学习的读书人少之又少,汪道昆的这封信可以让苏泽免去坐监的麻烦。
  汪道昆继续说道:“你去南京国子监也有好处,南方书院林立,汝霖可以游学一番。汝霖要立万世之言,自然要行万里路了。”
  苏泽也赞同汪道昆的想法,书院是大明特色,不得不品尝。
  江苏、浙江、江西、福建,这些都是大明朝如今的卷王圣地,书院林立,这些书院除了研习科举之外,也会辩论经学议论朝廷政局,读书人要在士林扬名,就少不了要在圈子里打响名号。
  游学就是最好的办法,就和延平书院一样,这些地方的书院也会请游学士子讲学,苏泽已经是福建解元了,自然有讲学的资格了。
  汪道昆并不是那种死读书的读书人,他自己就志趣广泛还考上了科举高第,对于苏泽这个得意门生他不是劝苏泽死读书,而是劝他多游历四方积累阅历。
  在知道了苏泽“一道德”的志向后,汪道昆更是鼓励他可以游学四方,吸取别人的学术观点完善自身。
  苏泽恭恭敬敬的向汪道昆表示感谢,这才满意的离开了巡抚府邸。
  接下来几天,他继续在福州城内活动,拜访自己在福州城的熟人。
  于宗远果然考过了武举,他如今已经得授福州左卫副千户一职,但是大明朝军职含金量低,苏泽年纪轻轻就是福建解元,日后前途更是不可限量。
  于宗远这一次拿出小弟的姿态,而苏泽却依然对他待之如旧,还让于宗远邀请同僚一起喝酒。
  原本于宗远在军营中吹嘘自己认识苏泽,大家还都嗤笑他吹牛,如今看到苏泽和于宗远的亲密关系,众人就只有羡慕了。
  一省解元前途远大,日后苏泽有机会入阁拜相的,于宗远这算是抱上大腿了。
  方望海留下书信的那些人,福建布政使、福建按察副使和福建提学,苏泽也各自送上了贵重的礼物,那个技能又增长了不少。
  有方望海的书信引荐,苏泽和方大小姐已经有了婚约,那自家子侄的礼物自然是照单全收,众人都夸方望海找了乘龙快婿。
  转眼到了十一月,从福建加急的密揭送到了司礼监。
  第214章 黄老爷竟是我?
  司礼监中,秉笔太监李芳的心情不错。
  陶公公在福建办的不错,新钱果然在福建畅行,就连福建地方官员最后也承认,陶公公在福建办事妥当,百姓称颂。
  不过这不是李芳高兴的原因,太监的名声本来就不好,太监出宫办事也不是求名的,最重要的还是把事情办好。
  事情办砸了,名声再好也没用。
  事情办好了,名声差一点也没关系,就算是被外朝大臣弹劾,只要皇帝满意,日后就有飞黄腾达的机会。
  让李芳满意的是,这次陶公公的事情办的太好了!
  对宫里来说,这次出去铸币,最重要的是为皇帝敛财。
  陶公公在福建横扫旧钱,铸币事业如火如荼,这疏通了钱法自然让皇帝满意,但是最让皇帝满意的地方,是陶公公送钱回宫的理由。
  以前派遣太监出宫,搜刮回来的银子都要偷偷摸摸的运回内库,或者要巧立名目“捐”上来,要是办的不妥当还要被朝廷大臣盯着说。
  内库虽然是皇帝的私人金库,但是凡事都讲究一个名正言顺,堂堂大明百姓的君父,神仙下凡的道君皇帝,派太监搜刮民脂民膏,实在是太难看了。
  陶公公急君父之忧,事事为君父想在了前面。
  在苏泽的建议下,陶公公以铸币火耗为理由,将自己铸币多少,成本多少,火耗多少写成一本账,从福建铸币所赚的全部都是火耗成本,现在将铸币火耗的“损失”还给皇帝,外朝大臣总不好说什么了吧?
  账本是经过苏泽润色的,虽然这是一本纯纯的假账,但整个账本上都看不出任何勾稽关系上的漏洞。
  陶公公还“贴心”的将火耗全部换成了银子,然后用漕运运送到了京师。
  当曹公公的运银船抵达京师的时候,整个京师都沸腾了。
  近身服侍皇帝的李芳,自然知道那几天嘉靖皇帝的心情有多好。
  皇帝还专门将陶公公的账本传阅户部和科道,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
  看看!这是账本!这些是朕的钱!是朕该得的!
  满朝臣子都沉默了,陶公公在福建又是铸币又是修水利,百姓都快要给他建造生祠了,你攻击他完全站不住脚。
  账本无懈可击,铸币火耗算的清清楚楚,然后将这些火耗全部折银送“还”给了皇帝,这时候大臣们只能说一句“陛下有德”了。
  是个人都知道,这银子不可能凭空出现,皇帝和百姓都没有抱怨,这钱肯定是有人出了。
  福建籍的官员,或者和福建官员关系好的官员,都接到了从福建寄来的信。
  他们被陶公公坑了!
  可是这一次,就连最能言善辩的言官,都哑口无言。
  怎么说?
  陶公公击败这些大户的手段,很多不了解财政的大臣都看不懂!
  看不懂还怎么喷?
  大明律中之规定了私铸是犯法的,旧钱暴跌又不是陶公公强行规定的,甚至陶公公都算不上是强行收购旧钱,这些旧钱都是福建囤积旧钱的大户“硬”塞给他的。
  而其中最惊骇的,就是户部尚书方钝了,这位从嘉靖三十一年就开始担任户部尚书的重臣,第一次感觉到了危机感。
  你一个太监就好好搜刮,还玩上财政手段了?而且比户部所有人都玩的厉害,要不然我这户部尚书给你来做?
  对于户部来说,他们最害怕的事情,莫过于皇帝懂财政了。
  如今这位皇帝,已经算是略懂了,就将户部折腾的够呛。
  但是陶公公的这一手,已经是历史上理财名臣的水平了。
  不行!绝对不能让陶公公回京!
  如果陶公公进入司礼监,那以后户部的那些勾当,皇帝不是看得清清楚楚了!
  那简直就是户部的灾难!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