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是,在那一刻玛丽安也体会到了久违的轻松与快乐。
她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继续活下去的办法。
……
琴在不断追查中锁定了嫌犯们的交集,她终于发现了玛丽安的身份,但在深入调查时,琴对这个已经死去的女人忍不住心生怜悯。
法律无法审判一个死人,就连琴自己也说不清楚她究竟是想要挖掘出一切的真相,还是想要更加靠近对方的灵魂。
琴的现在与玛丽安的过去交替出现,就像两条纠缠在一起的螺旋。琴同情玛丽安的遭遇,却也害怕她迟迟不肯消散的阴影。
凡是与玛丽安接触过的人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他们中的有些人变成了杀人犯,有些人看似正常,却会在某一刻突然发狂。
她虽然死去了,但留给他们的精神烙印却难以消除。在一次出警中,琴的同事在犯人已经束手就擒时开枪杀死了他,他在那一刻的表情让她觉得陌生又熟悉。
电影将女警官感受到的压抑和恐惧铺垫到了极点,斯嘉丽的那张脸在大荧幕上透露着几分苍白的脆弱,观众们却看得心惊胆颤,头皮发麻。
前排的影评人稳住自己微微发抖的手,姜如初导演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个道理:最极致的恐惧是无形的。
琴与玛丽安的隔空博弈就像在高空走钢索,玛丽安的信徒们隐藏在人群中随时可能变成狂热的怪物,而琴要做的就是在他们犯下错误之前制止他们。她在满心疲惫的同时,又对玛丽安的死亡产生了疑问。
观众们一直为她悬着心,女警官通过自己的分析阻止了一环又一环的犯罪,在审问那些犯人的过程中,她似乎正在接近最后的真相。
终于,在又一次出警时,琴从嫌疑犯那里得到了一封未被打开的信。
这封信的遣词造句都很优美,却又带着一种解脱。琴很快意识到,与其说那是一封信,不如说那是一封遗书,并且写出这份遗书的就是玛丽安本人。她在遗书中写道:“我在此宣告一切的终结。”
琴用这份遗书唤醒了受到玛丽安影响的人,他们眼中的狂热褪去,就好像做了一场梦。至此为止,她们的战争似乎落下了帷幕,可琴却无法忘记那个她从未谋面的对手。
原来,在这场梦之中唯一没有醒来的,其实是她。
对于琴来说,玛丽安是恐惧的来源,是要消除的罪恶,是她追寻的真相。但在这场博弈当中,她也终于触摸到了那个扭曲而美丽的灵魂。
“她是她的灵魂伴侣,亦是她素未谋面的爱人。”
在故事落幕时,一位影评人怅然若失地喃喃道。
*
姜如初在《代价》大获成功之后没有延续她在现实议题上的探讨,而是无比大胆地拍了一个充满了恐怖与悬疑的爱情故事。《灵魂伴侣》的展开方式让所有观众都意想不到,她再一次给了他们巨大的惊喜。
戛纳电影节场刊《银幕》打出了3.6的最高分,并评价它为“从未有过的爱情叙事”,并夸奖姜如初创造出的玛丽安一角是“极富魅力的永恒灵魂”。
在首映结束后,剧组赠送给观众的海报都被抢光了,就连剧院外贴着的几张也不知道被谁撕了下来。斯嘉丽·约翰逊的表演征服了整个剧场,人们狂热地爱上了“玛丽安”,即使她的出场戏份对于主演来说并不算多。
李正宰和崔宇值都到场看了首映,他们很难形容自己看完后的感受。即使知道姜如初天赋卓绝,但她在这部影片里展现出的才华依旧让他们感到惊讶。尤其是因为自己的新片而对导演有所涉猎的李正宰,他在看《灵魂伴侣》时几度心绪震动,而崔宇值到最后已经看呆了,他从来不知道电影还能这么拍。
情节、画面、配乐几乎一气呵成,就算用吹毛求疵的态度去看,他们也无法从中挑出一点毛病。姜如初的完美主义令她交出了超出所有人预期的答卷。
在闭幕式颁奖典礼之前,影评人们已经对这次的结果心照不宣。有媒体提前预测了这次戛纳金棕榈奖的归属,除了想要靠着唱反调而博取关注的一些小报之外,记者们一致给出了同一个名字:姜如初。
戛纳电影节中很少有这样一面倒的舆论风向,还没看过电影的网友们对此有些疑惑。
【媒体对《灵魂伴侣》的评价这么高吗?不会是花钱公关了吧?】
【公关也公关不到《银幕》上去啊,再说了viola这个小公司能有多少钱……】
【我看影评上说姜导这次的作品是爱情故事,有点好奇诶!我还以为姜导永远不会涉猎这种类型的片子呢,她不像是擅长把控细腻情感的导演。】
【我就听说斯嘉丽女神这次美出了新高度,而且影评人当中对于她拿最佳女演员的呼声也很高。姜导捧人是真有一套,怪不得大家挤破脑袋也想演她的片子。】
不仅是演员们挤破脑袋想要搭上姜如初,媒体们为了采访她也快要打起来了。
大家都知道姜如初不怎么喜欢接受采访,她不愿意为自己的电影做过多解读。姜如初推掉了除官方以外的所有采访,但记者们却存了一箩筐的问题想要问她。
一开始有记者蹲守在姜如初的酒店外面想要钻空子,姜如初的经纪人头疼无比,还没等她采取措施,那几位记者却很快不见了,听说是遭到了同行的制裁。
lt;a href=
https:///zuozhe/pgk.html title=千葱一沫 target=_blankgt;千葱一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