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7章

  儒学最缺的就是逻辑和实用。
  刘徽的数学思想正好可以弥补。
  大秦统一天下之后,别人都是征辟,唯独他和皇甫谧是请。
  成为太学的大学士,全家在大兴城住最好的宅邸,衣食住行的待遇,与杜预、卫瓘等三省主官等同,每年宫廷宴会,都会宴请他们以及家眷,赏赐更是每月不断。
  此举就是为了给天下人做出表率,大秦对这些人的尊重。
  “儿臣遵命!”杨宏的声音洪亮了一些。
  《泰兴大典》也差不多进入尾声了,历时近七年,收罗天下名书,包罗万象。
  历年的科举已经以《泰兴大典》为基础。
  算学、医学、工学、农学等等其他杂学每年取士的名额不在儒学之下。
  其实这些年也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士族子弟大多偏艺术类,要么音律,要么丹青,要么诗词。
  豪强子弟多偏军事类,良家子从军越来越多。
  寒门多重传统的科举路数,苦读四书五经。
  庶族则多青睐算学、医学、工学等科目,朝廷对这些科目的学生有生活补助,衣食住行全包了,考上太学之后,一样光宗耀祖。
  其实儒学在魏晋时代已经渐渐进入了衰落阶段。
  乱世之中,儒家的那一套唬不住人了,曹孟德说杀孔子后人孔融全家就杀全家,司马家三代读的四书五经不少,做的事情却背道而驰,对儒学的打击也不小。
  两汉经学流弊很多、形式繁琐、内容驳杂。
  及至魏晋时期,战乱频仍,人心动荡,仁义道德换不来一口饭,一件衣,遂趋于衰落,是以玄学兴起,但玄学主要是道家思想的复兴,兼具儒家,并非是儒家的复兴。
  以至于嵇康曾公开声称“非汤武而薄周孔”,时人竞以儒家为迂阔不周世用。
  也就是儒家跟不上时代了。
  杨峥的《泰兴大典》看似在抬高其他学派、学术,实则也是在为儒学指明一条新路,要么如今日的大秦一般融合其他学术,改良自身,要么就在历史的故纸堆里面彻底沉沦下去,成为一具僵尸。
  儒家只是华夏文明中的一叶,如今其他枝叶也茂盛起来,儒家何去何从,就看儒生们自己的选择了。
  不过儒生们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
  开始积极的向外拓展。
  以杜预为代表的儒士已经开始把手伸向域外。
  杜预在西域、中亚极力推动儒家,改良教义,以适应当地人的胃口。
  儒家在中原趋于没落,但在西边仿佛获得了新生,比起萨珊、罗马人的教派,儒家教义还算温和包容。
  水平也比他们高不少。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西方古典教派有多扭曲多反人性,动辄各种令人发指的酷刑,禁锢人的思想。
  儒家再怎么没落,也比他们那边的东西稍微强些。
  借助大秦的影响力,儒家也在人心中攻城略地。
  比起其他学派,儒家的进取欲望是最强烈的,进入西域和中亚之后,宛如一条巨鳄游进了小池塘,动辄就忽悠别国君主“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就跟后世诸国盲目抄袭美丽国一样,西域和中亚诸国对大秦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加上杜预孜孜不倦的忽悠,诸国自行脑补出大秦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儒学的缘故。
  于阗、疏勒全面汉化,以儒家为国学,遵奉孔孟荀等儒家先贤,建造豪华的儒庙,自国王以始,国众改汉姓取汉名。
  总之,不加入儒家圈子,就不是华夏文明圈的一员,属于异类。
  异类自然是要受到歧视和打压的。
  与大秦的贸易要多承担一成商税,更不在秦军的保护范围之类。
  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也不知哪里蹦出来一伙儿贼人,里应外合,攻入他们的王都,掠走他们的府库中的钱财,并赶在大军来临之前逃之夭夭……
  而他们的百姓在西域和中亚处处受到歧视,被认为是顽固不化的野蛮人……
  精神和肉体打击之下,小国们也只能屈服。
  儒家在西边逐渐形成了一股风潮,无数权贵子弟带着对大秦的好奇主动投入其中。
  第九百五十三章 幕后
  “陛下,那群人又找上了齐王殿下!”赵阿七禀报道。
  能找上老三杨宏,自然能找上老二杨武。
  幸亏老大杨毅被弄出去了,不然以他的野心,再跟这帮人纠缠在一起,后果难料……
  “老二有什么反应?”
  “齐王殿下将他们拒之门外,并未理会。”
  “好。”杨峥赞了一声。
  几个儿子中,老二杨武其实是最沉稳的一个,当年跟随杨嚣在朔方郡屯了五年的田,洗尽了他身上的浮躁。
  就封山东之后,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
  招抚流民,兴修水利,打造港口,将辽东、三韩与青州连接起来。
  关东其他地界的官吏与朝廷还在斗法,青州已然生机勃发,进入高速发展期。
  地方安稳,百姓安居乐业,商贾遍地,广固成了山东最繁华之地。
  齐王也渐有贤王之名。
  杨峥当年派他过去,就是看中他的治理能力。
  其实无论杨武的名声有多大,都无法挑战太子的地位,大秦已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军中将领朝堂官员乃至天下百姓,只认杨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