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节

  各种不屑一顾,各种推诿不讲释义。
  “可是……。”太子殿下要说什么,被孟翰林给打断了:“好了,太子殿下,你该背熟了这一段,那几个小子,挨了打就别再张嘴,不然还要打。”
  温润不知道皇上现在是个什么表情,但是感觉心情应该不太美妙。
  因为他听太子殿下说过,前几次,皇上也不知道是受了谁的影响,考校了一下太子殿下的功课,发现太子殿下背诵各种典籍,流利非常,十分满意。
  但是后来两次,皇上觉得太子殿下都十岁了,释义也该学了一些,逐问了一段释义。
  可太子殿下释义的内容非常平凡,甚至是有些驴唇不对马嘴!
  皇上当时没发火,只是跟太子殿下点评了一番释义内容的对错。
  转头问了降解释义的这位孟翰林,孟翰林跟他说,太子殿下不太爱听他讲课,经文释义的确是有些枯燥,故而这种释义内容,一般都是由浅入深。
  且这个年纪的孩子,的确是坐不住。
  所以皇上当时就信了孟翰林的话!
  现在亲耳听到这家伙,对着太子殿下说着另一番理论,皇上能不生气吗?
  但是皇上生气很环保,他不对无辜的人发火,也不会憋着自己气自己。
  里面的人还在继续对话,但很明显,孟翰林仗着自己是皇上亲自点来授课的先生,连太子殿下都要尊称一声“师傅”,故而架子摆的高高的,说话铿锵有力,用皇上压太子,用的那叫一个得心应手。
  温润听里头那人自己作死,心里却明白了。
  太子殿下肯定是用了什么办法,拉拢了伴读们,今天群起反对和质疑孟翰林。
  因为听太子殿下提过,教导他的人虽然多,但是能真心实意的教导太子殿下的人,没几个!
  很多人要么是挂个名儿,要么是兼职。
  东宫有官职: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和太子太保。
  又有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和太子少保。
  都是品级非常高的职位。
  史官职志记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并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焉”的记载。
  可见太师和太子太师不是一回事,太子太师也不能简称太师,观宋元明三朝太师都是正一品衔而太子太师只有从一品衔。
  要想辅佐太子,就得师出有名。
  故而皇上将教导太子的重任交给几个人,这几个人都有这些荣誉头衔。
  别的不说,这头衔足够压制太子殿下,不得反抗。
  因为太子殿下太小了,十岁的孩子能干些什么呢?
  大概是孟翰林经常这么干,说话也越来越难听,最后几乎是骂上了。
  当然,皇帝也忍不住了,他是马上夺得天下,本质上还是个武夫,开门什么的,哪儿游用脚丫子踹门来的突然?
  直接踹门的结果,就是孟翰林怒目而视,想知道是哪个大胆的奴才,敢踹斋宫学府的房门?
  孟翰林对宫里的奴才,那是不假辞色的,不然也不会不管春夏秋冬外头冷热,下雨还是下雪,一概不许内监们进门,都得在门**着。
  一上课就是一小天儿,这帮人就得站着一小天儿。
  别看阿吉总管献上膝盖的速度那么快,实际上,他们一个个都穿的圆滚滚,不然站在外面非得冻僵了不可,因为你站在门外头,既不能来回走动晃悠,也不能跺脚活动身体,动静大了那孟翰林是真的要生气的,有几次,小太监们不懂事儿,忍不住跺了跺脚,差点被孟翰林叫人给打死,还是阿吉总管明面上呵唬怒骂,暗地里让人赶紧把不懂事的带走,要是按照孟翰林那样的要求,东宫没几个内监能活下来。
  故而内监们对孟翰林也是恨之入骨。
  根本没人想过提醒这位孟翰林,皇上驾到。
  看到皇上来了,所有人都献出了自己的膝盖。
  “都起来吧。”皇上说话,面无表情。
  孟翰林也颤颤巍巍的跟着站了起来,偷瞄了一眼圣颜,发现皇上既没生气,也不高兴。
  就觉得自己应该没露馅儿。
  太子殿下的伴读们,一个个义愤填膺,却碍于规矩,不敢告御状。
  但是一个个握着拳头,能看出来,小爪子都红彤彤的……刚才打了手板来着,看来没放水,肯定使劲儿打了。
  “父皇。”太子殿下却不同,一脸平静的样子,气度的确是配上的储君的身份。
  可就是太制式化了,没有一点灵气。
  温润不由得皱眉,皇上扫了全场一圈儿,自然也注意到了温润看太子殿下的眼神。
  皇上大马金刀的坐在了上首的位置,看着一群小少年们,跟旁边站着的孟翰林。
  “孟翰林,朕记得你是来自山东,邹城人士?”皇上坐下来,就问了孟翰林这么一句话。
  “是,皇上好记忆,老臣的确是山东邹城人士。”孟翰林还挺自豪。
  温润低头一呲牙,好地方啊!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国,就是孟子的祖先。
  恰巧这人姓孟,孟子的后裔吗?
  孟子可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他的后人可多了,不过也不是人人都能继承祖先的智慧。
  看看这位孟翰林,头发花白,眼睛昏暗,胡子也只一掌长,穿着一身翰林的官服,从六品的官职,不高,但是这官职清贵。
  卖相上看,还是不错的,像个一心埋在故纸堆里的老学究。
  可就是这么一个玩意儿,刚才可是明目张胆的耽误皇太子等人的学业,还什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他只听王珺说过,拳打百变,其义自现!
  因为这还有个通俗的说法,叫“熟能生巧”。
  读书可不行,没听读书也“熟能生巧”的……。
  “朕记得你老家乃是亚圣孟子的故乡,故而你们那里姓孟的是个大族,很多人都读书,有出息啊!”皇上感叹了一句:“亚圣之后,故而朕在那么多翰林里,点中了你来给太子讲学。”
  作者闲话:
  江湖的文里头下了雪,江湖老家这里也下了雪,大雪片儿飞的那叫一个铺天盖地啊,江湖本来已经不疼了,结果又疼了!老爸说是天气原因,希望江湖好好治疗,不要留下后遗症
  第401章 如此授课
  翰林院里有多少翰林?
  答案是:不知道!
  因为翰林院里就是储备人才的地方。
  “温雅士,你可知道翰林院?”皇上见孟翰林摇头,他就问了温润。
  “知道。”温润点头。
  太子殿下忍不住问:“父皇,温雅士,孤一直不知道,翰林院是怎么来的?具体是做什么的,问了谁,都解释不清楚,孤甚为疑惑,可无人解惑。”
  听的孟翰林眉头一动,太子殿下的确是问过几次,被他给训斥了回去,翰林院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还储君呢。
  “孟翰林,你可知道?”皇上看向了孟翰林。
  “当然,老臣就是翰林。”孟翰林可是有了显摆一把的机会:“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要想成为一个翰林,首先必须是进士出身,正儿八经考上来的才可以……。”
  总之,这是一个值得骄傲的职业。
  啰里吧嗦一大堆,还自鸣得意,那一看就是个小人嘴脸,跟他这仙风道骨一般的读书人身份,可不太匹配。
  甚至他还有点,看不起温润的意思。
  因为温润的穿着打扮,根本就不是一个官员。。
  要知道,官员觐见皇帝的时候,是要穿着朝服的,或者是官服,不然就是对皇帝的不敬。
  而温润没有什么正儿八经的官职。
  他那个记事参军,本来就是“记事”和“参军”合在一起的职务,且一般都是各个将军、大将军、大帅等人自己封的官儿。
  打擦边球的职位,所以温润没有官服可以穿。
  又因为外面太冷了,温润怕冷啊,就选了能保证温度,而不是空有风度的衣服。
  他今日也没带什么头冠,那玩意儿是金属的,或者是玉的,冷得很,他才不戴。
  故而今天是头发盘了个发髻,也没用什么金簪玉簪的,就一个毛绒绒的貂尾缠一圈儿,固定住就好了。
  另外有一顶貂皮帽,出入的时候会戴着,以免冻到脑袋,进屋的时候,早就摘下去了。
  身上穿着的就是一件举人应该有资格穿的直缀,并非是正青色,是灰青色,主要是这个颜色深沉一些,还很抗脏。
  温润本人皮肤白皙,穿这个颜色还真压得住。
  腰间只扎了缎带,下头缀着一个简单的荷包,鸡心荷包,绣着一朵莲花。
  跟他穿着的这个衣服上的莲花纹,遥相呼应。
  缀着一方“竹报平安”的玉牌,以及一个香囊,上头同样绣了一朵莲花。
  只是鸡心荷包上的莲花是盛开的,香囊上的莲花是未开放的一个花骨朵。
  脚下是十分普通的白底黑缎子面儿的大棉鞋,还是千层底的那种,棉鞋口有兔子毛封边,其实里头也是兔子毛的,软和又保暖,皮毛一体。
  温润怕冷的厉害,手里头还抱着一个画珐琅花卉开光鸟兽图海棠式手炉。
  可以说,温润全身都普普通通,唯有这个手炉看着比较上档次。
  其实温润进来前,是披着一个貂皮大氅的,带帽兜的那种,那个更暖和,只是进了屋里头,不能穿,否则看着有点傻啊。
  且温润平时也不太喜欢多华丽的衣服,这会儿更是保暖为先,身材修长,穿着衣服就显得略微臃肿……他在衣服里头放的都是皮草,然后还续了棉花!
  就这样,被人轻看了去。
  他自己无所谓,可皇上跟太子,以及太子的伴读们,都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