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朕可以给你的,就可以全部收回来

  天底下对于许不忌的议论声依旧在持续着,并且开始呈愈演愈烈的趋势,而真正掀开这场战争帷幕的,则是一道来自河南的奏疏。
  写这封奏疏的官员身份倒不算怎么太显赫,只是一名左参议,五品的官员,出身也很简单,翰林郎出身,还曾经当过江西大学的校长,典型的学院派官员。
  这位官员给朱允炆直接写了一封奏疏,其内容大致的意思,就是眼下东宫未立,没必要先定太子太师。
  可以暂缓几年,等到东宫议定之后,根据储君的情况择优录师,末了又言朱允炆正值春秋鼎盛的岁数,膝下皇子也个个优才,可以暂且搁置立储的想法,再考定几年,等除却文奎、文圻之外的几个皇子都长大成人并入仕锻炼之后,根据国情统筹考虑。
  乍一看,这只是一封和稀泥,拖字为主的奏疏,却彻底成为了一场官场大动荡的端始。
  朱允炆参加了一次大朝会,并在大朝会上将这道奏疏让双喜读了出来,末了问了一句。
  “可否?”
  作为事件的直接当事人,许不忌的回答当然是避嫌谦让。
  “臣德薄才微,何颜忝居三公之位,还望陛下收回成命。”
  几乎就在许不忌谦让的话音落下的下一刻,同为苏州府籍出身的吏部尚书就站了出来,开口表态。
  “太子太师乃固国本之重位,岂有姑妄言之的道理,何况陛下既然钦命恩封,那便是对许阁老执政之绩的最大肯定,臣以为许阁老担任太子太师是足可胜任的。”
  一时间,朝堂之上顿分两派,先是内阁之中,王雨森和邝奕和先后站出来认为许不忌加太子太师衔是适当的,没有任何德不配位的道理。
  朱允炆的目光投向了朱文奎。
  “内阁阁臣、各部尚书先后开言,文奎,你是礼部尚书,也发表一下意见吧。”
  赶鸭子上架实没法缄默下去的朱文奎只好站出来硬着头皮说道:“儿臣窃以为,许阁老做太子太师是恰当其位,完全可堪重任的。”
  大局已定!
  当朱文奎开口表态许不忌之后,这堂朝会便全无继续议论下去的必要了。
  朱允炆嗯了一声,淡然道:“河南这道奏疏,完全是不识大局的发言,罢黜回乡吧。”
  第一个因为这起事件被罢官的官员出现了!
  朝堂之上,那些早前公然反对过许不忌的京官便觉得浑身都紧张了起来,大有末日临头之感。
  他们竟然犯了最最严重的政治路线错误。
  俗称,站错了队。
  虽然朱允炆没有当朝来找这些官员的麻烦,但散朝离开之后,许不忌当头走出奉天殿回头观看的那一刻,这群朝官心中便彻底凉了。
  果不出他们所料,大朝会之后没过一月,内阁便开始以各种各样的明目,前后陆续降级、调动、罢免了在京近一百名官员。
  一场注定波及全国的政治风暴开始酝酿。
  “阁老,这新的官员该怎么擢选?”
  官场之上,一个萝卜一个坑,走一个旧的,自然会有新的顶上,永远不缺少后备梯队补上的官员。
  当吏部尚书找到许不忌府上征求意见的时候,后者便直接骂了回去。
  “怎么擢选你是吏部尚书,还需要来问我?
  是吏部和都察院没有条陈,还是你这个吏部尚书家里有什么亲戚故旧需要安排,谁有能力就换谁,谁能做好履新后的新职责就擢选谁,连录官的基本原则你都不知道还能腆着脸来问,我看你这个吏部尚书也别做了。”
  就这般,本是许不忌老乡的吏部尚书,就因为这么自作聪明的一问,第二天就被许不忌罢了官,成了官场笑话。
  但许不忌这番作态也让所有人明白,此番大动荡,并不是许不忌打算着手排除异己,而是因为政见的原因,一大批政治路线错误的旧官僚必须要裁撤,至于换上来的,只要是大明的官,许不忌并不在乎到底是哪党哪派。
  亦或者,许不忌之所以这么做,只是为了苟且保命,在朱允炆面前,做出一副刚正不阿,不偏不倚的姿态,来尽量不使自己在皇帝眼中落下一个擅权权臣的形象。
  不管真假,朝堂众臣还是对许不忌肃然起敬,唯独泉州的朱文圻。
  当得知南京方面的消息之后,朱文圻便彻底瘫坐在自己的办公室内。
  任凭朱文圻想破了头,都想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能让自己的父皇如此的信赖许不忌这个人,甚至不惜摆出这么一堂大戏,目的竟然是为了替许不忌扫清其为官的所有反对者?
  先加许不忌太子太师衔,然后鼓捣地方各省官员发表政见,最后,将所有反对许不忌的全部汰换或直接罢黜。
  “父皇这简直是拱手将江山社稷送给许不忌!”
  朱文圻气的咬牙切齿,在办公室跳脚大骂许不忌。
  “奸臣当朝,祸乱圣听,该杀,该杀!”
  骂完了,朱文圻还是心中怒火难消,当下冲身旁那个打小便陪着自己的大伴说道:“备车,本宫要去南京面圣!”
  这是准备最后一搏了。
  入京一片坦途,包括进承天门的时候,朱文圻都没有感受到一丝一毫的阻碍,车辂一路抵到了乾清门外,并等到了朱允炆的传召。
  “谁让你回来的?”
  看到自己的儿子,但朱允炆的面色并不好看,一脸冷峻。
  “泉州的事那么多,你说扔下就扔下了,你还做哪门子的官,混账!”
  面对朱允炆的批评,朱文圻毫无知错之意,跪在地上梗着脑袋,兀自满是不服。
  “父皇,儿臣此来,只为求父皇正视朝堂之变,许不忌此獠,断不能再做内阁首辅了,若父皇继续骄纵此人,将来咱们朱家江山,就改姓许了。”
  “你放肆!”
  朱允炆属实是气炸了肺,蹬蹬几步走下御阶,一耳光便扇在了朱文圻脸上,将后者抽的身子后仰,但很快又跪直脊梁,嘴角挂着血丝,眼里含着泪看向朱允炆,满满的委屈和不服。
  “家国大事,江山社稷,什么时候轮到你来教朕怎么办了!”
  朱允炆气的呼呼直喘,指着朱文圻的鼻子痛骂:“别当老子不懂你小子心里想的什么,你永远别想在老子面前瞒住你心里那些狗屁伎俩。”
  “父皇如果就这般想儿臣,儿臣无话可说,但儿臣就是不服。”
  朱文圻咬着牙,嘴硬的狠:“许不忌确有几分能耐,但此人骄狂霸道成性,此番加封太师之后,短短一个月,自中枢到地方,竟然生生罢免、动换了将近三千名的官员,陛下若在不管管,这天下的官,都该同出许府门第,成了他许不忌一个人的私臣门生了!
  父皇您活着还能压得住他,您要是不在了,大哥做皇帝、老三老四做皇帝,谁还能压得住他。”
  一语出,整个暖阁一片寂然,双喜都惊愕的瞪大了双眼。
  朱允炆更是气的浑身发抖,扶着桌面坐下。
  “你现在都开始盼着朕死了是吗。”
  “儿臣绝无此念。”朱文圻一头砸下,须臾便通红一片,渗出几丝血滴。
  “世人皆唤皇帝万岁,但高祖父皇帝被唤了三十余年,仍是病重离世,这是不争的事实。父皇如不早做准备,难道非要等到许不忌尾大不掉的时候才学高祖父,大开屠刀,清除不臣吗。
  若是如此不讲法理,大兴冤案诛连瓜蔓,那父皇这二十多年的心血岂不是白费了,所以儿臣只想请父皇,罢免许不忌。”
  “呵呵。”朱允炆冷笑了两声:“罢免了他,你来做内阁首辅怎么样?”
  “儿臣不配。”
  “你还知道你不配!”砰的一声,朱允炆拍案而起:“你配什么,太子配不配!还是说老子直接把位置让给你更合你心意。”
  “那首鼠两端就配了吗。”朱文圻昂着脖子反问,便让朱允炆怔住了。
  沉默了片刻,朱允炆才沉声道:“你说谁首鼠两端。”
  “除了大哥,还能有谁。”
  也是彻底没了退路,朱文圻干脆把一切都摆到了明面上:“大哥心里就服许不忌吗,父皇您应该是最清楚的,今朝事,大哥竟然转而支持许不忌,这不是首鼠两端吗。他为了顺应父皇您的意愿,公然无视许不忌坐大对社稷的危害,这般做派,跟那些媚君佞臣有什么区别。”
  “所以,朕现在在你眼里都成昏君了是吧。”
  这一刻,朱允炆真的感觉自己心都凉了:“看来朕让你做泉州知府是错的,朕该让你做南京戍备指挥使,这样你就能带着兵到朕这来,拿着刀举着枪逼朕这个昏君退位了。”
  “儿臣断无此想!”
  朱文圻双目垂泪:“自古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是为不孝。便是父皇赐死,儿臣也绝不会苟颜于世,落个不忠不孝。
  但儿臣所言,句句肺腑,大哥此番做派,随意变动自己作为一名皇长子的立场,岂是人君所为,儿臣自知有错,也愿一错到底,至死不悔。”
  “你倒还教起朕来了。”
  朱允炆笑容更冷:“朕当年醉酒犯错后便戒了酒,十几年从未染指,谁说做人君的就不能知错悔错了?
  知错不改的不叫帝王霸气,那不过是嘴硬硬往自己脸上贴金罢了。
  江山之重,哪里轮得到皇帝任性而为,错了必须要改,不然天下几千万、上亿百姓的民生活计怎么办。
  你自己在泉州的时候还说,扛起一个国家的才有资格叫皇帝,那焉有让百姓为皇帝的过错而遭受痛苦的道理,现在你反过来跟朕说,做皇帝要一错到底,要乾纲独断,我看你才是首鼠两端!这么多年的基本政治都学到狗肚子里去了!
  不要一嘴的冠冕堂皇,什么为国家、为社稷,你心里那点自私,朕是你爹,一眼看得通透,你的狐狸尾巴在朕这里根本藏不住。”
  又骂了几句,朱允炆便是彻底累了,挥手:“你也别回泉州了,朕看你是当几年知府当的早已不知天高地厚,但你要记住,这是朕给你的,朕可以给你就可以全部收回来,从今以后你是当工人、当农民,都随便你,滚吧。”
  朱文圻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硬要反对许不忌。
  真的只是跟许不忌私下生隙,或者如朱文圻自己说的那般,是担心许不忌坐大,危害朱明皇权吗。
  只从动荡后的选官来看,许不忌并没有借着这个机会安插自己所谓的党羽、同乡、故旧,这也是许不忌为官十几年来的一贯做派,眼里锱铢必较,只看重实事求是的成绩,没有什么山头、党派之分。
  朱文圻一贯聪明,没道理看不出来。
  只是这孩子聪明之余,私心太重。
  因为他想做皇帝。
  不想做皇帝的皇子不是好孩子。
  天底下谁不想做皇帝啊。
  朱文圻想做、朱文奎也想做,朱允炆其他的几个儿子哪个都想做。
  这很正常。
  但朱文圻想做的是真正的皇帝,一个跟朱允炆一样的皇帝。
  而不是释权给内阁,如赵宋王朝那般,均天下的皇帝。
  内阁的权力不停的加大并分释皇权,那这样的皇帝还有资格叫做皇帝吗。
  阅兵的时候,朱文圻无限崇拜自己那如神一般的父皇,所以朱文圻也想做这样的皇帝。
  那么,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必须要攥在手里的。
  口含天宪、言出法随。
  基于这一点,朱文圻选择了破釜沉舟,寄希望让朱允炆收回成命最好斗掉许不忌。
  但目前来看,他得置之死地而后生,应该是失败了。
  门外,几名小宦官走了进来,拖起一脸凄然的朱文圻便走。
  这相当于直接宣判了朱文圻的下场。
  当工人、当农民?
  “去一趟你母亲那,告个别,将来你想去哪就去哪,朕不会再过问。”
  这是朱文圻被拖离暖阁前听到的朱允炆最后一句话,同时,朱文圻也知道,在未来的几十年内,自己很可能都听不到自己父皇的声音了。
  等到了后宫内,诉清缘由之后,顾静直接捂住了嘴,泪眼婆娑的看着眼前跪在自己面前的宝贝儿子。
  作为一个母亲,顾静怎么都没有想到,见到自己儿子这么一件本该开心喜庆的事情,竟然会是一次生离。
  “你糊涂啊。”
  虽然是贵妃,但顾静毕竟是宫女出身,几十年来从没有有过什么非分之想,什么顶掉马恩慧做皇后,又如何让自己的儿子去争储君的位置,自己将来母凭子贵,当个太后什么的。
  这些顾静从来没有想过,从来都没有过。
  从宫女到皇贵妃,这对于顾静来说,已经是这辈子最大最大的一场梦了。
  “你为什么要忤逆你的父皇啊。”
  顾静实恨不得扇朱文圻几耳光,但性格柔弱的她,几次抬手都最终徒劳放下,气的只会哭。
  “因为儿子不服。”
  朱文圻咬着嘴唇:“儿子输的不服,儿臣从没有败给大哥过,包括这件事上。”
  在当初自己选择给朱允炆写信的时候,朱文圻早就考虑过。
  “大哥当年跟我说过,他一样对许不忌很不满,但儿子怎么都没有想到,大哥竟然如此没有主张,看到父皇的心意之后,立刻转变了自己的立场改支持许不忌。
  如此立场不坚定,怎么配做储君,怎么配在将来领导如此伟大的国家,配领导整个明联!所以儿臣反其道而行,破釜沉舟行此举,直接到父皇那里,是父皇糊涂。”
  “直到现在你还嘴硬。”
  顾静也是气急,哭骂着:“你就一点过错都没有正视过吗,快起来,跟为娘去你父皇那里认错悔改。”
  “我从来没有错过。”
  忍着哭意和委屈,朱文圻咚咚咚连叩了三次首,爬起身来,凄声告辞:“母亲,儿臣要走了,您要保重身体。”
  朱文圻离开的很干脆,只有走出的承天门的时候,无限留恋的回头看了一眼林立的殿宇宫群。
  看着一直打小守着自己长大的车夫,朱文圻苦笑一声,从怀里取出一块金牌来递过去。
  “以后,你就不用陪着我了,我也没什么好送你的,这块牌子你拿去熔了,应该也能换下半生富贵余年。”
  车夫汉子沉默着接过去,似乎已经知道了一切,在他等待的这段时间,御前司已经派人通知了他。
  朱允炆收回了朱文圻的一切,这个锦衣卫出身的车夫,自然不会继续保卫他朱文圻。
  “这有封信,是给殿下您的。”
  看着车夫递来的信,朱文圻接过看了一眼,片刻后低笑起来,最后仰首大笑,一把撕的粉碎。
  “好一番嘲弄,龙游浅水遭虾戏,哈哈哈哈。”
  信是许不忌写的,内容很简单,只有五个字。
  “恭喜二皇子。”
  这简直是直接在朱文圻的伤口上狠狠的撒了一把盐。
  而就在朱文圻凄凄惨惨戚戚的时候,文华殿内,一道诏书送了进去。
  “即刻升北平城为北京府,原北平布政使司改为河北布政使司,任命朱文奎为翰林院院副兼北京知府,明日赴任,内阁会同南京各部部院司衙,定于十月初一迁都北京。”
  一旨诏命,大局便定。
  虽然朱允炆没有直接明诏任命太子,但所有人都认定,朱文奎就是太子。
  翰林院可是中央干部的储备学校,做翰林院院副兼首都的知府,妥妥的接班准备。
  而且礼部尚书只是正二品,翰林院院正解缙可是明确了正一品,院副自然是从一品。
  一品大员,官场的最高职级了。
  所有人的目光再看向的朱文奎的时候,眼神中便带起了卑微和恭谨。
  只有当事人的朱文奎却看向了殿门之外,似乎透过层层的阻隔,看到了一道孤独凄冷的身影。
  重重的叹了一口气。
  “文圻,你糊涂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