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大明人口普查(五)

  甭管辽东的官员如何在于谦背后骂娘,但他们还是以最开的速度完成了人口普查的工作。
  三九寒冬、登门核计。
  这项工程坐下来,整个辽东布政使司下辖的十几个府大小官员、公员冻病了几十个。
  “伤的可以发津贴,记评优。”
  谁说当公员就合该享清福、坐办公室喝茶看报。
  当公员跟当兵没有分别,都是冲在第一线,一样有伤病的风险。
  辽东恶劣的天气和地理问题,使得这次辽东上下是叫苦连天,但一项对官僚群体极其严苛的许不忌却在事后非常的大方。
  光是津贴就一口气发下去了几十亿。
  便是通赏,辽东上下各级官员一分每人都能落得一笔极其可观的优渥。
  包括早前为了让辽东雇佣临时人手参与工作,内阁又给辽东当地批过一笔全国各省金额最大的专款没有用完,也被许不忌批示可以留用充做津贴发放。
  甜枣给完了,对一些普查工作推进慢的府衙,许不忌也没有留情,一道训令下去,便摘了上下大小三百多顶帽子。
  许不忌便是用这种行为来告诉天下的官员,踏实工作的,中央一定优待,但是对那种稀里糊涂混日子的,坚决一脚踢回老家种地去。
  “不要给中央找理由,说客观困难,有困难不能克服吗?如果不能克服困难、解决困难,那朝廷要这群官做什么,是国库的钱多的花不完,还是老百姓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没人吃了!”
  辽东上下被许不忌折腾的够呛,但交出来的成绩单足够耀眼。
  因为并入了原朝鲜的原因,加上当年江南百姓闯关东的几百万人,辽东一省竟然报出了六百七十六万三千二百四十七人。
  数字直接精确到了个人。
  或许在苦叶、漠河、通古斯及北的部分地区还有零星的百姓,但那些实在是照顾和统计不到,内阁倒是没有太锱铢必较的进行较真。
  就比如三部漠庭,内阁就没有强制性要求一定要普查到多么详尽。
  万里大草原,加上捕鱼儿海至北那片被朱允炆赐名西伯利亚的广袤地区,以马力疾驰,一年都跑不完,更何况遍寻人迹。
  三部漠庭只统计了生活在草原上,日常生活中有往来和可以随时征集调动的人口。
  一百七十五万四千人。
  这里面,汉人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一百三十五万之巨。
  如果按照游牧民族的习性来征兵,仅三部漠庭,便随时可以拉出五十万驰骋在马背上的控弦之士。
  大明未来的敌人只有汉家儿郎内部的兄弟阋墙,再也不会有任何一个异族可以为大明带来任何的威胁。
  地缘位置带来的普查难度最大的几个省和地区,无非就是辽东、漠庭、安西和乌斯藏四个地方,这里面,安西因为是刚刚拿下,加上前后征伐打了接近十年的仗,丁口只有可怜的五十三万,还是东察合台汗国留下来的降民。
  这里面有回鹘民,有绿教徒,也有少部分蒙古和阿拉伯裔,独独没有汉人,民族组成成分对大明的统治极为不利,内阁立了项标了红签,算是加急待办事项,直接留在文华殿,随时都要召开专项会议来解决。
  乌斯藏多是佛徒农奴,几代法王也都算是顺民,每隔几年基本都会跑到南京朝圣,跪在朱允炆脚下等待加冕,加上严重的高原反应问题,对于乌斯藏报来的一百六十万丁口数,内阁便也懒得细查了。
  立项标注白签就扔给了通政司,将来能想起来的话再处理。
  这四个地区的总领域几乎占据了大明全国疆土的一大半(漠庭和辽东太大了)但总人口却只有一千零六十四万人,占比极少。
  而往内陆开始,这各省报到内阁的数字便多了许多。
  “仅次于南直隶的是浙江,人口足有九百六十三万余,已经是与之前四个地区的总和近乎持平。”
  户政司的官员拿着汇总的各省报表在奉天殿内,向着包括朱允炆在内的,统治大明的最高层进行汇报。
  这个数字倒是合理,朱允炆亦是颔首,毕竟浙江算是几百年来经历战乱最少的地区,即使元末混战,这里也是最早被太祖皇帝统治的地方。
  “福建六百六十五万、山东六百四十三万、山西五百五十万、河北四百七十万、陕西四百八十万、甘肃两百一十六万、河南五百四十九万、湖广五百二十三万、四川三百七十六万、云南三百二十万、广西二百九十四万、广东四百四十九万、江西九百八十四万、贵州两百五十五万、交趾四百一十二万、台湾一百六十六万。
  加上南直隶的一千五百五十四万,计全国人口总数为一亿零九百三十三万!”
  一亿零九百三十三万!
  不说内阁,便是朱允炆自己都不由自主的站了起来。
  丁口破万万了。
  之前全南京都在猜测能不能破八千,便是大家都很有信心,但也最多只估过八千六到八千八这一片,便是连猜九千的都是极少,说完自己都失笑的那种狂言。
  没人敢去奢望破亿。
  但今天户政司拿来的统计数据,却是实打实的破亿了。
  一五计划结束的时候是七千三百一十四万,这中间的悬差已经达到了三千六百一十九万!
  从哪里差出来的?
  这般计算中间的增速,复合人口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百分之四!
  “数据是不是出错了。”
  虽然朱允炆很希望这个数据是真实的,因为这个数字,将会成为他死后最大的功绩点之一。
  洪武帝留下的王朝,人口可是只有六千万啊。
  若是在他手里翻上一番,那是一种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再去质疑的盛世。
  疆域千古未有之大,丁口千古未有之多。
  这不叫盛世王朝,还有哪个祖先的朝代敢在大明面前称第一?
  “应该不会出错,这是真的。”
  户政司官员提住气,抑制住满腔的激动,陈述道:“各省的数据皆有早前洪武朝的记录留作对应参照。
  不说洪武一朝,便是一五计划的时候,当时的统计便少却了乌斯藏、安西、交趾、台湾和贵州五省,这已是一千多万的差额。
  而且一五计划的时候,辽东的丁口数并没有统计过记录入户部会要内的,所以,这又差出了六百七十多万。
  其余各省的总数增长确实过速,但其中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是占最重要原因的,大量郊野的村落荒废,百姓迁居城内便于统计这是一。
  登门普查,点查人口,使得地主家藏蓄的私奴失去了隐蔽下去的机会,这是其二。
  早几年的废奴、限佣行为,使得大量受雇于地主、财主、士阀家中的下人、丫鬟释放出来得以进入民间,这是其三。
  退耕令之后,百姓多居于城中,城市变大,民间往来交集密切,促进了男女之间的结合,得以诞育子嗣这是其四。
  所以,综上考量,悬差出来的三千六百一十九万丁口,将该砍去一千八百万拿出去,实际新登造册和孩提幼童的数量,不过也才一千八百多万。”
  户政司的解释让众人变得完全可以接受,是这个道理不假,一五计划的统计数也不是真切详实的,好几个省都没有统计过。
  那个时期的实际数量本就应该已经是九千多万左右了,经过十年的进程加上又添了朝鲜的几百万,也才涨幅到如今的一亿零九百万
  这么一计算,增长率也就在百分之一点五左右,是一个盛世王朝正常的增长率。
  经过再三的确定之后,朱允炆哈哈大笑起来。
  “元修宋史,言及南宋之盛,不过口逾万万的虚词,而今我大明实计丁口一亿零九百万,治隆唐宋,治隆唐宋矣!”
  这一刻,便是谁再拍朱允炆马屁拍的如何肉麻,他朱允炆都可以坦然接受。
  “煊赫盛世皆仰赖圣君在朝,陛下功盖千古,德被万世!”
  聪明人已经开始唱了贺词,顷刻间,山呼声骤起。
  被吹捧到周身舒泰之后,朱允炆才含笑摆手,止住欢呼之声。
  “丁口过亿,自然是国家之喜,但欣喜之余,还望诸卿能更感肩头之重啊,这可是亿万张嘴等着吃饭呢。”
  这一句提醒,原本还喜气洋洋的奉天殿顿时冷场。
  所有人都回过神来,人口多确实是好事,但是对他们这些当家做主的官员来说,如此多的人口可就不全是好事了,肩头的压力得多沉啊。
  “你们总唤朕圣人,朕便是真神圣,亿万丁口朕一人如何治理的过来,总还是需要诸卿佐助啊。”
  朱允炆已经能够感受到自己肩头这沉甸甸的,不亚于泰山倾覆的万钧重担。
  一个如此庞大的国家,一个丁口无限繁衍增长和社会各行各业都开始繁荣发展形成一定秩序的时代,已经不是一个所谓帝王就可以完全通过超前眼光便可以掌控得了的。
  历史特定时代背景下随着这个国家国内的社会发展转型势必会拥有新的吁求,这个吁求可能是主动性的,比如当初许不忌调研南京工厂时工厂厂长提及到的工时制。
  这便是工人们主动性的吁求,而这只是时代吁求中千千万万个缩影中的一个。
  更多的吁求是被动性的,包括所谓的‘马洛斯精神需求层次’只是其中之一,更多的还是随着百姓的民智启发后引起的,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治理需求。
  这种需求到底是普遍理想化还是理性化治理便是摆在统治者面前最大也是最棘手的难题。
  这种吁求是整个国家社会一种被动性。
  而更令人束手无策的便是这种吁求几乎无解。
  什么是普遍理想化治理?
  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所谓理想国。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是基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一种普遍理想化。
  这个国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遵纪守法,人人道德高尚,这都是普遍理想化。
  那理性化治理有是什么呢?
  因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道德高尚,偏生出了一个走投无路的穷人,偷走了一户人家的财物。
  从此之后,丢失财物的人家开始怀疑身边的邻居,而身边的邻居家又被这第一个盗匪偷了东西,便开始怀疑第一个失窃的人家。
  纠纷之下,有了公衙审断。
  最后,因无证据,此案作废,各打五十大板。
  这便是理性化治理。
  但这一结果唯一带来的影响,就是这个原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县城每到晚上,家家户户紧闭门窗。
  人民开始学会怀疑自己的邻居、堤防每一个看到的陌生人。
  道德高尚的精神社会便于这一刻宣告崩塌。
  时代吁求治理的方式越来越好,人民也在吁求治理的方式越来越好,但人民和时代总在理想与理智化中左右进行摇摆。
  所以这个吁求很难得到当局的解决。
  解决不了,便是矛盾诞生的症结所在。
  一个帝王若是靠着一己之力就能治理好一个如此庞大的国家,那这无异于是在痴人说梦,历史也已经证明凡有这种想法的,无不在最后以失败亡国告终。
  别说过亿了,便是丁口破五千万这一关口的,汉、唐两朝,体量最大的时候,恰恰是其盛极而衰的时候。
  后世编史的时候,总是将责任习惯性推到某个皇帝脑袋上,说这个皇帝多么多么无能,这无疑是一种耍流氓的行为。
  明朝的灭亡能怪崇祯吗?
  我们基于时代背景、社会矛盾、国家经济、祖制弊政、政治内卷多方面都已经做过了复盘,已经注定不是换一个皇帝就可以力挽狂澜的,只有不破不立一条路重头再来。
  推翻一个王朝,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你让崇祯自己亲手葬掉大明,再建一个新的朝代,那他算大明的亡国之君还是新朝的开国太祖?
  赵宋王朝基于前朝的历史教训,建立了新的国家行使统治的社会管理制度,满足了百姓对治理的需求,咱们姑且不提赵家王朝外交上和军事上的软弱性,但以国家内部的情况来评述。
  终宋一朝,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人口数量以及生活质量,是不是确实要比汉唐好的多,得到的答复是必然的,没有任何值得反驳的。
  而眼下,宋也亡了国,非汉人建立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元也一样亡了国,这两个王朝的灭亡,尤其是元这个老大帝国的毁灭,可以为后代王朝总结的经验教训属实是太多了。
  这一点,眼下的大明还没有这个觉悟。
  “蒙元之败,败于夷狄窃居神州。”
  这便是基于民族之别的观点。
  从没有人仔细审视过宋元明三代的更替。
  而眼下,大明的丁口也已经破了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大帝国了。
  外部的敌人,这个世界都不可能出现够资格挑战大明的,那大明唯一的敌人,就是内部即将也是必然会出现的社会矛盾。
  “治国首重治官,而今我大明,丁口过亿,朕有压力,诸卿也需深感压力,今日朕便交代一份课业吧。
  诸卿罢朝之后归府,便以今日这事写一篇思考的文章吧。”
  朱允炆强调了一句:“我大明何以有今日之盛,将来又该如何保持这今日之盛,甚至再进一步。”
  众皆心中明了,这是一场大考啊,虽苦,仍躬身领命。
  “谨遵吾皇圣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