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女厂长 第254节

  “不是。”余思雅从一边走了出来,笑着说,“田主任,你身体还好吧。”
  田主任笑呵呵地说:“好着呢,上次吓到你们了,一点小毛病。”
  说话间,他看到有工人正拿着工具清理机器里的肉,还有工人拿着水管在一边冲水,像是洗机器。
  田主任纳闷了:“余总,这才下午三点啊,你们清理机器做什么?我记得前几天才清理过吧?”
  为了高效地运用这批机器,这四台机器都是昼夜不停的,工人三班倒。一个月就停下来一天清理保养机器。
  余思雅回头看他,说得云淡风轻:“不是为了清理。田主任,你们不是一直搞不清楚这台机器的内部工作原理吗?等清洗干净了,你们拆开慢慢研究。”
  田主任怀疑自己出现了幻听。
  可看工人们在清洗机器,他很清楚他没听错。
  “余总,你,你说真的?”
  大家都知道将机器拆开更能搞明白里面的工作原理,可谁也没提,因为这台机器太贵了。如果拆开后,不能复原,一台几十万的机器就这么报废了。几十万啊,这可不是几十块钱,几百块钱,光想就让人心痛。
  余思雅笑看着他,无比肯定地说:“当然,田主任,动手吧,你不动手,那我就动手了,拆坏了机器你可别心疼。”
  听到这话,田主任也顾不得机器有多贵了,连忙拦着她:“余总,你不要动手,我来,我来!”
  他紧张地接过技术人员递过来的工具,犹豫片刻,终是咬咬牙,用力拧下了一颗螺丝钉!
  第157章
  这套生产线一拆就拆了半个多月,田主任带着机械厂的骨干整天蹲在这里,从每一个零件开始拆,边拆边做记录,未免出错,田主任还拿了个相机,每拆一部分都会拍照片。
  到11月初,已经拍了好几百张照片,这时候机器总算拆完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掌握机器的核心技术。这还只是开始,接下来一段时间,田主任又带着技术人员复原机器,将拆散的零件一个个装上去,看装回去还能不能用,这才是考验大家的开始。如果复原的机器不能用,说明他们中间还有些环节没搞清楚,组装都不行的话,那也更别指望生产这种机器。
  装比拆更难,速度也更慢。
  到了11月中旬,都还没有什么好消息。
  林红旗有点焦灼,厂子里总共就四套生产线,给他们拆了一台,极大地浪费了生产力,这么下去产能也要跟着降。
  但她毕竟跟了余思雅一段时间,了解余思雅的脾气,没敢去催田主任,而是找到余思雅说明了这个难题。
  “余总,这样咱们产能跟不上,而且各大养猪场和养猪合作社的猪肉源源不断地送过来,这样下去,咱们的冷库都要快满了。下半年猪肉的供应量还一直在增加,我们跟对方签了协议的,也不能不收。现在天气冷还好一些,等天气转暖了,这么多肉如果没法加工成火腿肠,很容易变质腐烂的。”
  这些可都是钱,要坏就只能扔了,想想就让人心疼。
  余思雅点头:“我知道了,你去省机械厂那边再采购一批老机器,将产能提上来,要是职工不够,那就招。田主任那边不要催,约束好职工,不要说什么风言风语。机器是我让拆的,就算最后装不上去,那也是我的责任。你做好心理准备,如果一台不行,那就让田主任再拆一台!”
  “余总!”林红旗震惊地看着余思雅,满脸的不赞同,“进口的机器多贵啊,咱们厂子里也只有四套!”
  余思雅冷静地看着她:“我知道,机器没有了再买就是,总不能半途而废。机器的事情你不用担心,实在不行,咱们再去日本买几台。行了,暂时就这么安排吧,你先去机械厂那边,早点将产能提上去!”
  林红旗哪怕有些不赞同,但看她这副不愿多谈的模样,也只好暂时打消了劝说的念头,叹气走了。
  她走后,余思雅揉了揉额头,叫来张剑英:“通知一下,让叶梅和几个店长下午过来开会。”
  到了下午,几人都来了。
  余思雅直接给他们安排了任务:“每个门市部的侧门做一个批发部,五百件起批,价格都市场售价的八折!以后门市部不光要担负着销售展示的职能,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搞小量批发!如果遇到订单量比较大的客户,通知我或者叶梅,从厂子里拿货!”
  其实随着电视广告的热播,最近这段时间,已经有不少小摊贩到店里打听批发的事了。
  余思雅看到了商机,也很清楚,这才是后世小商品销售的主流模式,所以才打广告就开始布局,希望能尽早将货铺到全省的每一个角落。
  接下来大家又商量了一下人员安排等等,三个门市部都准备再招一些员工,安排专人负责批发这件事。
  余思雅还给他们安排了任务:“除了清河鸭食品和猪肉火腿肠,一些廉价服装和猪饲料也要尽力推销,尤其是廉价服装。至于猪饲料,购买的人应该不多,重点做个普及,提一提让大家知道有这个东西就行了。叶梅,负责批发的人员到岗之后,你安排一个培训,让大家熟悉熟悉主要的产品!”
  “好的,余总。”叶梅连忙说道。
  等人走后,余思雅对张剑英说:“你回家安排一下,从后天开始,你跟我去出差,先去宜市,再去附近的几个省城,争取在11月能够将相邻的五个省走一遍!”
  一下子出差这么久,张剑英懵了一下,问余思雅:“余总,就我们俩吗?中途不回来吗?”
  余思雅想了想说:“再安排一个年轻的男同志同行。为了节省时间,不回来了。”
  这一趟出去是为了给清河鸭开疆扩土,也是清河鸭大步扩张的第一程。
  至于为什么要带个男同志,主要是现在治安环境已经开始恶化了,她们两个女同志不是很安全,多带个男同志方便一些。
  回家安排好后,余思雅就跟张剑英和销售部的一名男同志刘爱华一起出发了。
  第一站去的是宜市。
  出发前,余思雅让张剑英通知了清河饲料宜市分厂。
  所以他们到火车站的时候,王厂长已经带了个同志在站台上接他们。
  “余总,好久不见!”
  余思雅上前跟他握了握手:“王书……王厂长,好久不见了!”
  王厂长笑着说:“余总,这边请,先去厂子里吃个饭,转一转吧。”
  余思雅这趟过来,也有考察宜市分厂的意思。王厂长此举正合她意,便点头答应了。
  一行人去了工厂,先将行李放在了厂子里给他们安排的宿舍,然后吃饭。
  吃过饭,余思雅在王厂长的陪同下参观了清河饲料宜市分厂。
  厂区规模很大,比清河鸭饲料厂更宽敞整洁,各个区域划分明确,工人们的精神面貌也不错。
  余思雅转了一圈之后,赞许地说:“王厂长辛苦了,分厂很不错。”
  王厂长笑呵呵地说:“余总过奖了,再去办公室坐坐,看会儿咱们今年的成绩吧?”
  “好啊。”余思雅欣然同意。
  到了办公室,王厂长让人抱了一堆资料过来,放到余思雅面前:“余总,这是厂子今年正式开工后的账目,你请过目。我简单地跟你说一下大致情况。”
  余思雅点头:“好。”
  王厂长介绍起来:“目前,我们的饲料已经进驻全省73家养猪场,日生产饲料由最初的15吨发展到现在的70吨左右。此外,我们也在跟全省的供销社谈判,以期将饲料卖到……”
  饲料厂目前的业务很简单,主要销售客户就是各大养猪场,余思雅很快就翻完了,也听王厂长介绍了大致的情况。
  她合上账目说:“王厂长,供销社那边不好谈,这件事暂时搁下。”
  王厂长不解地看着她:“余总,这是……为什么?”
  余思雅冷静地跟他分析:“现在很多农民还用不起饲料,舍不得花钱买饲料喂猪。供销社的售货员也不会大力推销,给农民科普我们的饲料效果,打通这个渠道也没太大的用。”
  两个省的情况不同,c省那边,余思雅要拿下供销社,最重要的也是为了服装和清河鸭食品的销售问题。饲料只是顺带的而已。
  而且清河鸭在c省知名度高,群众基础好,大家更容易接受,所以饲料还有一定的销路。可换到宜市这边,就没这个优势了。至于打广告,这个效果也不好,农村有电视的人家少得可怜,报纸也就公社才有,短期内,目前的广告市场对农村的影响力非常弱。
  王厂长把余思雅的解释听了进去,有些发愁:“那咱们厂子岂不是没法扩张了?”
  兄弟单位搞得红红火火,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可他们厂子却只能保持现有的规模。不进步,就意味着退步,会被其他分厂给甩在最后面。
  余思雅笑了:“怎么会?我这次来就是跟王厂长你讨论饲料分厂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清河饲料厂已经打通了省内的渠道,下一步就是往省外发展,宜市分厂的下一步目标也是这个,往周边扩散,去往更大的市场。”
  余思雅将这次走访临近几个省的计划书拿出来给王厂长,然后讲了一下她的思路。两个厂子各自往东西两个方向扩张,争取拿下附近几个省的国营养猪场。
  王厂长看完了计划书后激动地说:“余总这办法可行靠谱!不过余总,清河饲料总厂那边引进了先进的机器,生产效率比咱们这边高多了,我们这边什么时候也能引进些先进的机器啊?听说他们日产饲料一百多吨了,咱们落后太多了。”
  “机器太贵了,维护保养成本也不低。要想两个厂子都换上这种机器,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该机器国产化。王厂长,你不要着急,省机械厂的田主任带领团队在攻克这个技术难关,等他们厂子生产出来后,咱们两个饲料厂都换上新机器,不然这么远,田主任也没法对机器进行维护和保养。”余思雅笑着安抚他。
  王厂长有点失望,但也表示理解,毕竟清河鸭的大本营在c省,肯定要先紧着本部。
  “好,那咱们就等余总你的好消息了。”
  余思雅笑着点头:“不着急,这次我过来,还有一件事要跟王厂长谈。目前我们清河鸭食品、猪肉火腿肠和衣服在咱们省的销量都不错。而且目前市面上出现了许多小贩个体户,所以我有个想法,在宜市筹建一个清河鸭食品、猪肉火腿肠和低价服装批发处!这项工作,交给王厂长你来管理,可以吗?”
  能够有新的业务,王厂长当然愿意,忙高兴地说:“好,余总,交给我你就放心吧!”
  “那你这两天就把选址定下来,这样回头我们打广告的时候好留地址,方便外地的个体户来进货。”余思雅又给了王厂长一个冲击。
  王厂长震惊地看着余思雅:“余总,咱们要打广告吗?这得花不少钱吧?”
  余思雅微笑着点头:“对,不打广告,谁知道咱们有好东西。我这次出门就是为了办这个事。咱们集团准备在c省相邻的五个省台打广告,重点宣传清河鸭食品、猪肉火腿肠!以后省城和宜市将会是我们的批发部,所以你这边的批发部非常重要,必须得及早建立起来,人员也要靠你去招聘,还是那句话,不管是不是关系户,一定要能干,踏踏实实工作的。”
  其实余思雅还想过去央视打广告的。但考虑到有线电视还没普及,很多电视台也收不到央视,加上c省距京城挺远的,产品也还没辐射到京津地区,所以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
  还是先在附近几个省把名气打出来。都是相邻的省份,距离不是很远,运输管理都要方便很多。而且地方台打广告也要便宜很多。
  王厂长意识到了事情的重要性,当即答应下来。
  第二天就出去找地方。
  余思雅的要求很简单,主要就一个,交通便捷。
  因为宜市并没有清河鸭食品、猪肉火腿肠和服装分厂,这些货都要从省城那边运送过来,走铁路无疑是最便宜最安全的。而且外地客商过来批发货物,大多也会走铁路,回去的时候,带着货坐火车也比较方便。
  综合考量,批发部建在火车站附近最合适。
  宜市分厂的饲料也经常走铁路,运输到铁路沿线的城市,以减少运输成本。所以王厂长对这一块儿也比较熟,一天时间就找到了合适的房子,一个已经关门了的瓷器厂,地方大,而且门口的马路也宽阔,非常方便。
  余思雅也一眼就相中了。
  “就这地方吧,能买下来就买下来,不能就长租。然后将厂子整理一下,比较好的建筑保留下来,后面的全部推倒了重建,就建仓库。”余思雅看完之后就定下来了。
  敲定了地址,余下的工作交给王厂长就行了,他毕竟在这地方呆了一年。
  余思雅则带着张剑英和刘爱华去找电视台谈广告的事。
  目前广告还属于新鲜事物,因为打广告的产品不多,很多电视台的广告时间都还空着。
  所以谈判也非常顺利,唯一有争议的就是价格问题。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以半年五万块的广告费敲定了广告,时间则定在了晚上八点的黄金时段。
  广告内容直接采用了在c省电视台播发的广告内容,只是将里面的招商地址和电话换成了宜市批发部的。
  在宜市呆了五天后,余思雅又带着张剑英和刘爱华继续去下一个省。
  直到12月8号,他们才结束了出差,回到省城。
  回来第一件事,余思雅就是打电话给林红旗询问田主任的紧张。
  电话那头,林红旗兴奋地说:“余总,田主任他们已经将机器复原了,而且又把机器拆了,里面的零部件已经安排厂子生产了。田主任说,就剩最后一个技术难题了,只要攻克了这点,机器就能量产了。”
  总算是见到了曙光。
  余思雅也非常高兴:“很好啊,林厂长,你剩下的三台机器保住了,开心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