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五章 为臣之智,李靖之慧!

  有些话李靖没有明着告诉李伯瑶,那么他也不能明说。
  李靖的请辞相位,固然有此次高甑生诬告谋反案的缘由,但却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只是这次的事件,让李靖看清了一个事实,他确实应该致仕了,朝中已经有不少人惦记着他的位置了,而当今圣上的态度也暧昧不清,这是他致仕的最好时机。
  从李靖的自身原因来看:一个是他的出身,一个是他的经历。
  他亲舅舅是前隋大将上柱国、大将军、凉州总管、寿光县公韩擒虎;父亲李诠,是前隋赵郡太守、临汾襄公,他这一脉是七宗五姓中赵郡李家东祖房最重要的一脉。
  甚至在一开始的太原举兵之时,他还曾是李氏皇族最危险的对敌,若是当时他‘自锁上变’南下告密李渊谋反成功,李唐江山能不能建立还是两说!
  就在武德三年,他率军同庐江王李瑗南下硖州,进攻萧铣,久攻不下的时候,李渊还怒其迟留,阴敕硖州都督许绍斩之。
  如果不是许绍爱惜李靖的才华,为自己请命,早在武德三年,他自身就成为了李渊复仇报恨的刀下之鬼了!
  当时恰逢开州蛮首冉肇则反,李靖率兵八百,袭破其营,后又要险设伏,临阵斩冉肇,俘获五千余人。
  通过冉肇之战,这才免除了李渊心中的仇恨,保留了对李靖的芥蒂,言‘既往不咎,旧事吾久忘之矣’。
  虽然随着李靖一路的攻城拔寨,一路的战功卓著,一路的步步高升,成功让李渊忘怀了当初的仇恨,再加上如今登基的又是李二陛下,这事是早该过去了。
  但这是在李靖心中却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永远地成为他心头的一根肉刺,难以拔除。
  如今,李二陛下又和太上皇李渊捐弃前嫌,钱九陇,这个太上皇李渊的旧臣嫡系,新任右监门卫大将军,就是最好的证明。
  李靖不知道随着高甑生对自己的谋反诬告案,会不会引得这位太上皇陛下的旧事重提,成为莫须有的欲加之罪......
  从自身的经历上,李靖也算不得是李二陛下的嫡系,尽管在当初李渊攻下长安,李靖被俘之时,是李二陛下为李靖求情,并被李二陛下召入幕府,用做三卫。
  但其后,他能够做到了独立开府,并随着庐江王李瑗、赵郡王李孝恭出征,多次举兵南下,实际上脱离了李二陛下一系,独立自主了。
  如今,他担任尚书右仆射,蔚为武将之尊,爵位也升为了代国公,开国国公,儿子虽然不成器,但长孙却在军中崭露头角,一众徒弟也成为了军中的中流砥柱。
  身为人臣,李靖已经做到了人臣至极,李渊和李二陛下都曾赞赏他为“韩白难及”,若是再贪得无厌,或许他的下场就真要成为下一个韩信、白起了。
  然而一旦富贵在身,坐到了尚书右仆射这个百官次相的位置后,他又深惧盈满,能知足而退,不然他在担任尚书右仆射时,除了必要的大事,其他都‘徇徇不能言’。
  事实证明,李靖的明哲保身是聪明的、是正确的,他让出了尚书右仆射之职,却获得了更多:
  他得到了李二陛下的认可、保全了自己的声誉功成身退、继续稳固了自己的朝堂地位,也延续了自己一门的荣光。
  李二陛下遣中书侍郎岑文本下诏曰:“朕观自古已来,身居富贵,能知止足者甚少。不问愚智,莫能自知,才虽不堪,强欲居职,纵有疾病,犹自勉强。公能识达大体,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
  (朕纵观从古至今的历史,身处富贵而能知足的人很少。
  他们不论愚智,都不能有自知之明,才能即使不能胜任,也竭力想要任职,纵然有疾病,还自己勉强为官,不肯放弃职权。
  您能够识大体,见识深远够得上是可嘉的了,朕现在不仅成全您的美德,还想让您成为一代楷模。)
  尽管李二陛下从西征大军结束的影响下并不希望李靖在这个敏感的时刻辞相,但从李二陛下的内心还是希望李靖辞相,并十分欣赏他这一举动的。
  从李二陛下的角度,在李靖这个位置上,已经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功高震主,成为了皇权的潜在威胁,还好李靖有自知之明,急流勇退了。
  随着李靖的请辞,由于李靖的显赫军功和家世威望带来的巨大影响结束了,李二陛下的心也可以安下,并对李靖以巨大的补偿。
  李相虽然失去了尚书右仆射这一百官次相的正牌相位,但李二陛下加授了李靖为特进(文散官,正二品),同时,任命李靖为中书门下平章政事。
  李靖虽然失去了正牌宰相的名头,但他还是实际上的大唐宰相。
  中书门下平章政事,是“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源头,本身并无品秩,但在唐朝中期、后期却演化成正是的宰相职务。
  在唐朝中期、后期,非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之外的官员,如果没有“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即使是尚书左右仆射亦不是宰相。
  武周著名宰相狄仁杰的首次拜相,就是被武则天授予凤阁(中书)鸾台(门下)平章事。
  同时,李伯瑶也因为李靖的辞相受到了李二陛下的恩荫,成为了校检左卫将军。
  程处弼知道,当此次东征新罗、百济之战结束,他履新右武卫大将军的职务时,李伯瑶就该继续自己的职位,成为正位的左卫将军了。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