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印象土耳其

  第一章
  印象土耳其
  “像一匹烈马,从亚洲狂奔而来,一头撞进欧洲大陆。”——在诗人的笔下,土耳其变得鲜活灵动趣味盎然。但在更多人的眼里,它又呈现出万千情态,比如伊斯坦布尔的繁华盛景,安塔利亚与伊兹密尔的蔚蓝海岸,卡帕多西亚变成一片精灵的世界,番红花城的奥斯曼风情掩映在绿林山谷间,埃菲斯却被视为另一个庞贝,甚至还有挪亚方舟的传说,特洛伊的真实再现……不论在过去还是当下,土耳其总能给人留下无数美好的印象。
  欧亚的十字路口
  虽然远不如俄罗斯那般国土辽阔,却拥有比俄罗斯及大多数国家更重要的地理位置,它就是位于欧亚十字路口的土耳其。土耳其包括西亚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和巴尔干半岛的东色雷斯地区,是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借助极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在几千年以来不断地轮回往复,现已成为一个融聚各方文明的多元化国家。
  ◎国名、国旗与国宝
  汉语里的土耳其系英文里的“republic of turkey”,但在土耳其语里它应该写作“turkiye”,这个名字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该词的词根“turk”,意思是现代土耳其人或者古代突厥人,而“突厥”一词最早出现在6世纪的中国古籍中,是指当时生活在阿尔泰山麓及漠北高原一带的游牧民族以及所建汗国的名称,亦称“兜鍪”,也就是“军盔”的意思。据说他们的发祥地阿尔泰山形似头盔,故而得名。由“突厥”一词演变而来的“土耳其”,其实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广泛使用。在鞑靼语里,“突厥”是“勇敢”的意思,“土耳其”意即“勇敢人的国家”。
  土耳其国旗
  土耳其的国旗是一面长宽比例为3:2的长方形红底旗子,红底旗子上有一弯白色新月和一颗白色五角星。国旗的颜色和图案都有特别的寓意,红色象征鲜血和胜利,新月和五角星象征驱走黑暗迎接光明,同时还标志着土耳其人民对伊斯兰教的信仰,以及幸福吉祥之意。
  其实,国旗上的图案源于土耳其的前身奥斯曼帝国。15世纪中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某一天夜里梦见满天星空中升起了一轮新月,他认为这是伟大帝国的吉祥之兆,遂把新月和星作为奥斯曼的象征。等到土耳其共和国成立时,“土耳其之父”凯末尔沿用了奥斯曼国旗。
  国宝凡湖猫
  土耳其凡湖猫身躯较长,肩部肌肉发达,十分的强健、有力,尤其爱嬉水,甚至会到浅水中去游泳。
  土耳其还有两大国宝,即凡湖猫和康加犬。凡湖是该国境内最大的湖,凡湖猫因其而得名。它和大名鼎鼎的波斯猫颇有渊源,波斯猫由阿富汗猫和安卡拉猫培育而成,凡湖猫正是安卡拉猫的一支。它特别爱干净,从不吃腐食剩物,对居住环境也比较讲究,气质比较高贵。由于该品种越来越稀少,土耳其法律甚至规定不允许带它出境。康加犬以前曾是奥斯曼军团的战犬,它忠诚勇猛体格强健,一只成年康加犬约有76~106厘米长,体重约90~110千克,是世界巨型犬中的优良品种。现在,这种大型犬多被当作国礼馈赠给外国贵宾。
  ◎版图、地貌与气候
  从世界版图来看,土耳其北临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并与希腊以及保加利亚接壤,东部与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在安纳托利亚半岛和东色雷斯地区之间的是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属于黑海海峡,又称土耳其海峡,它是连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国土形状大致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600千米,南北宽约700千米,总面积为78万多平方千米,其中亚洲部分约占97%,欧洲部分约占3%。
  博斯普鲁斯海峡俯瞰图
  博斯普鲁斯海峡呈南北走向,它沟通黑海和马尔马拉海,将土耳其分成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
  该国境内多为高原和山地,地势东高西低,东端的阿勒山(又译亚拉腊山、亚拉拉特山)有全国最高峰,海拔5165米,中部有安纳托利亚高原,平均海拔800~1200米,北部有多条山脉自西向东与黑海平行,西部的山脉不高,但与爱琴海大致垂直,从而形成了蜿蜒曲折的海岸线,以及无数景色优美的海湾和半岛。
  土耳其境内水系发达,拥有黑海、马尔马拉海、爱琴海、地中海、波斯湾、里海、内陆流域七大水系的几十条河流。除此之外,它还拥有杰汉河、塞汉河、克泽尔河、大门德雷斯河、埃尔内斯河、萨卡里亚河等。
  虽然这个国家的国土面积不小,但是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却比较有限,尤其在中部占去偌大面积的安纳托利亚高原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土耳其国内80%的土地不适合用来耕种,只能用于牧场或林地,另外20%是潜在的可耕地,优质农田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东南部、科尼亚盆地、色雷斯地区等,其他地区的可耕地大多呈零散小块状,分布于山谷和盆地之间。但土耳其的农业基本上可以保证自给自足,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甜菜、烟草及各种豆类等,干果类产品以榛子、阿月浑子(开心果)和葡萄干最为有名。
  国土狭长、三面临海与全境多山的地形特点,令土耳其国内形成了差异明显的气候。大致划分后可以看出各有不同:东南部比较干旱;东部地区属于内陆山地型气候,夏天比较短暂,冬季寒冷,积雪期较长;中部安纳托利亚高原腹地属于大陆型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干燥;地中海和爱琴海属于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凉爽多雨。总的来说,土耳其的夏季比较长,气温高且降雨少,冬季比较寒冷,伴有不少降雪和冷雨。
  ◎人口、语言与区划
  复杂的时代变迁令土耳其的人口、宗教、语言和行政区划都在慢慢发生着变化。根据2015年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土耳其现有人口约7562万。其中,土耳其人占80%以上,库尔德人约占15%,其他的常住民族还有高加索人、亚美尼亚人、希腊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等。作为土耳其共和国的主体民族,现在的土耳其人均自11世纪以后由中亚迁入小亚细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还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和犹太教。
  土耳其语是世界第七大语种。以前的官方文字使用阿拉伯文,1928年改用拉丁文,到了1932年,“土耳其之父”凯末尔建立语言研究中心,开始有意减少使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同时大量借鉴英语和法语,创造出今天的土耳其语。
  根据土耳其的行政区域划分,国内现在分为8个行政区、81个省。8个行政区是指迪亚尔巴克尔、阿达纳、安卡拉、利尼亚、埃尔祖鲁姆、开塞利、伊兹密尔和伊斯坦布尔。在81个省里,最大的科尼亚省面积约47721平方千米,最小的里津省面积仅为3920平方千米。
  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马尔马拉海交汇处的全国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全景
  各省下面设置有县或市,县或市下面又设有村。全国大概有600个县,各个县城大小不一,最大的县几乎等同于一个省,但是人口比较稀少。大多数县的平均面积在500~2000平方千米之间,人口仅在5~10万之间。村是土耳其最低的行政组织,目前全国大约有3.6万个村。几个人口比较稠密的村便可以合并成一个市,因为按照土耳其法律规定,人口超过1万以上的居住区均可设为城市。
  此外,按照土耳其的法律规定,各省省长均由中央政府任命,县长由省长任命,但市长和村长通过民主选举才能产生,每5年需改选一次。由于村长和市长在辖境内实行自治,故而省长和县长对市和村只能起到行政监督的指导作用。
  全国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原来是土耳其的首都,当凯末尔领导的国内革命胜利以后,安卡拉成为新的首都。现在它已发展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贸易的中心,享有“土耳其的心脏”之称。
  作为一个身处欧亚十字路口的枢纽国家,土耳其虽然大部分国土在亚洲境内,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均实行欧洲模式。最近半个世纪以来,这个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合作,目前已跻身于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并被列入欧盟候选国。
  土耳其与火鸡
  英语“turkey”一词的意思是“火鸡”或“火鸡肉”,它和土耳其国名同形同音但异义,这里面的巧合并非偶然。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许多欧洲人登上了美洲陆地。第一批移民到达美洲时,发现森林里有一种从没见到的鸟,样子很像土耳其商人贩卖到欧洲的珍珠鸡,而珍珠鸡被英国人称为“turkey cock”,简称为“turkey”,所以他们把这种从没见过的鸟也称“turkey”。
  土耳其风光旖旎的海滨度假胜地
  土耳其海峡
  天下咽喉
  土耳其海峡即黑海海峡,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三部分,全长345千米,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它是连接黑海与地中海的唯一通道,也是亚欧两洲的分界线。由于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这片海峡自古以来便被历代兵家视为必争之地,有着“天下咽喉”之称。
  ◎两大海峡
  土耳其海峡的东北端是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南端为达达尼尔海峡,二者之间隔着全世界最小的内海马尔马拉海。
  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全景
  在希腊语中,“博斯”的意思是“牛”,“普鲁斯”的意思是“水墙”,合起来的意思是“牛津渡”,即牛可涉水之地。这个名字源于一则古希腊神话:相传,众神之王宙斯爱上了珀拉斯戈斯王的女儿伊俄,不料这一秘密被妻子天后赫拉发现了。于是,宙斯将伊俄变成一只白色的小母牛,以逃避赫拉的报复。但赫拉还是洞察了其中奥妙,立刻派出一只牛蝇,狠狠叮向小母牛。伊俄被咬得乱跑乱跳,穿过一道水墙,继续寻找避难所。传说中的那道水墙就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它也因此得名“牛津渡”。
  因为将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一分为二,所以博斯普鲁斯海峡又叫伊斯坦布尔海峡。它全长30.4千米,最宽处3.6千米,最窄处708米,平均深度62米,最深处120米。在海峡中央有一股从黑海涌向马尔马拉海的急流,急流下方则有一股逆流把含盐的海水从马尔马拉海引入黑海,同时也带来了一批季节性洄游的鱼类。海峡两岸树木葱郁风景秀丽,隔着对岸分别建起了两座军事堡垒,位于亚洲部分的是建于1390年的阿纳多卢城堡,位于欧洲部分的是建于1452年的色雷斯城堡。
  达达尼尔海峡又称恰纳卡莱海峡,它全长61千米,最宽处6.4千米,最窄处1.2千米,平均深度55米,中部最狭处最深,达82米。这片海峡连接了马尔马拉海和爱琴海,它与博斯普鲁斯海峡一样,水面中央有一股从马尔马拉海流向爱琴海的急流,另有一股补偿性潜流带回了更多盐水,沿岸分布着盖利博卢、埃杰阿巴德和恰纳卡莱三大港口与许多城堡。在2000多年以前,先有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在此指挥战船搭成一座浮桥强行渡海,后又有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使用同样的方法渡过了海峡。从那时起,它便以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进入伊斯坦布尔和黑海的门户之地。
  ◎两大桥梁
  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雄立着两座斜拉网式大桥,其中一座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因其连通欧亚大陆,所以又名欧亚大桥。这座大桥始建于1970年,1973年10月正式通车,是欧洲第一大钢索吊桥,也是世界上第四大吊桥。它跨越了海峡水面最狭窄的地方,桥体全长1560米,两座塔桥之间的桥面长度为1074米,桥面宽度为33米,高出海面64米。
  端立在桥头两端的两座巨大桥塔,均呈“门”字形。整个桥身在水中不设桥墩,由两根粗大的钢索牵引,每根钢索由11300根直径5毫米的钢丝拧成,支撑着整个桥面。有趣的是,在大桥正面有一道明显的白线,白线以东是亚洲,以西便是欧洲。宽大的桥面上可以并排行驶6辆汽车,如果桥上停满了汽车,两岸的桥塔会稍有倾斜,如果遇上强劲的海风,大桥也会左右摆动。不过,这些情况都在设计者的意料之中,不会对大桥造成威胁。到了夜晚,从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上驾车驶过,整座桥体与两岸城市变得灯火通明,连水面上也泛动着烁烁银光,眼前景色充满了奇幻色彩。
  另一座是征服者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大桥,距离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北面5千米远。该桥的一端位于欧洲部分的希沙吕斯蒂,另一端位于亚洲部分的卡瓦久克。它总长1510米,跨越海面部分为1090米,比前一座大桥的海面部分长出了17米,是世界第六大吊桥。
  这座大桥的桥面高出海面64米,桥面宽39.4米,桥下可通行任何远洋巨轮,桥上可并排驶过8辆汽车。与前一座大桥一样,它也没有架起一座桥墩,在桥头两端建起的两座桥塔均用两根粗约77厘米的钢索相互牵引,每根钢索重9500吨,用16128根直径5.38毫米的钢丝拧成。
  一道土耳其海峡隔开了两大洲,两道雄伟的桥梁又连通了两大洲。它们横跨于海峡之上,为美丽的海峡风光增色不少。如今,这两座桥梁已成为桥头城市伊斯坦布尔的特色景点,往来游客纷纷在此摄影留念。不过随着经济发展,两座大桥的车流量已日趋饱和。近年来,土耳其政府又开通一条马尔马拉洲际海底隧道,方才缓解了两座大桥的运输压力,令欧亚之间的陆路交通比以往更加通畅。
  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
  马尔马拉海
  世界最小的海
  世界上最大的海是珊瑚海,面积广达479.1万多平方千米,那么最小的海是什么海?当然是马尔马拉海。马尔马拉海又称马摩拉海,它长约250千米,宽约70千米,总面积仅有1.1万多平方千米。与巨大的珊瑚海相比,这个小不点儿大约只是对方的1/435。
  ◎因大理石而得名
  千百万年以前,一场复杂的地质运动令欧亚大陆之间形成断层。后来,断层的下陷部分被海水漫漫没过,世界上最小的海——马尔马拉海便形成了。那场地质运动与后来频繁发生的地震运动、火山运动,致使这片面积不大的海域生成许多海岭与海盆。海岭中的一部分高于海面构成了两大群岛,一组是西南面的马尔马拉群岛,另一组是东北面的克孜勒群岛。
  平静的马尔马拉海面
  马尔马拉群岛中最大的岛屿是马尔马拉岛,面积大约120平方千米。该岛自古以来即盛产美丽的大理石,希腊人后来为其取名“马尔马拉”,意即“大理石岛”,马尔马拉海亦因它而得名。
  克孜勒群岛意即“红色之岛”,通常被人们称作王子群岛。它距离伊斯坦布尔比较近,由9座美丽的小岛组成,近年来已经发展成为土耳其著名的海上旅游胜地。这组群岛目前仅对游客开放了其中4座,即布吕克岛、克纳勒岛、赫伊贝利岛和布尔嘎兹岛。4座小岛上均有常住居民,另外建有修道院、神学学校与土耳其海军学院分院等。除了风光优美之外,4座小岛还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猫多;二是没有任何车辆,只有自行车和马车;三是此地曾是王子公主们的流放地。
  王子群岛中的布加扎达岛的码头
  马尔马拉海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冬季温暖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由于海水温度较高,蒸发作用也比较旺盛,导致海水的含盐量高达39‰左右,盐业生产成为沿岸各国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根据估算可以得知,蒸发作用在一年之内能使马尔马拉海的海面降低大约1.5米。如此大的海水蒸发量远远超过了这一带的降水量和河水的补给量,假若将其封闭,它很可能在若干年之后濒临干涸。
  ◎海战前沿与海底隧道
  马尔马拉海虽然面积小,但在世界版图上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皆是因为它处于欧亚大陆的关键位置。这片海域是土耳其的内海,也是位于亚洲小亚细亚半岛同欧洲巴尔干半岛之间的内海,故而被欧亚大陆视为天然分界线,同时它又是黑海一地中海一大西洋的必经之地。如果没有这片海域,黑海将会变成一个庞大的湖泊。
  作为土耳其海峡的一部分,马尔马拉海的东北经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黑海沟通,西南经达达尼尔海峡与爱琴海相连,其余部分全被土耳其领土所包围。这片海域的海底地势起伏很大,海岭和海盆交错分布,导致海下崎岖不平深浅悬殊,最浅处只有几十米(如亚得里亚海北部),最深处可达4000米以上(如爱奥尼亚海)。往来船只航行到某些地方,船头与船尾之间的水深甚至可能相差四五百米。
  由于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枢纽,马尔马拉海理所当然地成为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往来捷径,在军事、政治与经济方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8~19世纪,当欧洲列强为了争夺地中海控制权时,英国一度把马尔马拉海当作自己的“内湖”,拿破仑也曾想夺取这片海域进军地中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地中海再次成为交战双方海军积极活动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意大利海军与英国海军在马尔马拉海、地中海进行过激烈海战。时至当下,虽然世界局势重归和平,但和平之下依然暗流涌动,地中海一度成为某些西方军事大国的军舰密集度最大的海域,与地中海一脉相承的马尔马拉海自然也被列为重点海域。为了保护国家的主权与安全,土耳其政府后来要求军事大国的舰队和军事基地全部撤出了马尔马拉海。
  在时代变迁中,这片海域不仅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海战前沿,同时也是他们的开发之地。早在1860年前后,奥斯曼苏丹就曾有一个建设海下通道的设想,但这个设想直到2013年方才变为现实。
  2013年10月29日,正值土耳其国庆90周年庆典之日,马尔马拉海底隧道正式通车。这条洲际海底隧道位于伊斯坦布尔市,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贯通了欧亚大陆,是世界第一条跨越欧亚大陆的海底铁路隧道。它全长13.5千米,其中跨海峡部分1.4千米,隧道位于海床下4.6米处,深度为海平面以下60米。正式通车以后,马尔马拉海底隧道把连接欧亚大陆的路程缩短为4分钟,单程每小时即可运输7.5万人次,一日可运输100多万人次,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
  这片海域给人们带来了战争与文明,也带来了无数便利与财富。尤其是那条刚刚建成的马尔马拉海底隧道,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它能让人们从伦敦乘火车经过伊斯坦布尔直达北京的梦想变成现实。
  1991年卫星传回的马尔马拉海图像
  阿勒山
  挪亚方舟的停靠地
  阿勒山的名字初听比较陌生,当你知道它可能是挪亚方舟的停靠地时就会恍然大悟了。毕竟,《圣经》里的故事带给人类巨大的影响,大到足以让人忽略其中一个地点。所幸,这个传说中的地点今又在阿勒山上悄然隐现,虽然尚未证实,却令全世界都记住了它的名字。
  ◎一座火山堆两个峰顶
  阿勒山又称亚拉腊山、亚拉拉特山,是一座直径约40千米的死火山堆。它坐落在土耳其厄德尔省的东北边界附近,位于阿拉斯河谷地以西,属于东托罗斯山北侧山脉的东端。从世界版图来看,阿勒山恰好处于土耳其、伊朗和亚美尼亚三国的交界处,距离伊朗边境仅16千米,距离亚美尼亚边境仅32千米。
  阿勒山美丽的圆锥体
  这座火山堆上有两座巨大的峰顶,均由熔岩和火山灰等火山喷发物组成。一座是土耳其境内的最高峰大阿勒山,高约5165米,另一座是位于大阿勒山东南方的小阿勒山,高约3907米。两座山峰近在咫尺,中间由一道长约13千米的山脊相连。
  1840年,亚美尼亚大地震导致阿勒山出现了最近一次火山运动。这场地震的震中位于阿何拉河谷,造成了一条深约1825米的巨大裂谷。在阿勒山低海拔一带生长着大片优良牧草和桧树,附近的库尔德人常在此放牧牛羊。
  ◎陷入争夺战
  在历史上,阿勒山屡屡陷入各个王朝的争夺战中。亚美尼亚人、罗马人、波斯人轮番占领阿勒山一带,当亚美尼亚人卷土重来时,将整个阿勒山地区独自占有400年之久。进入7世纪,该地区才成为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到了11世纪,塞尔柱王朝又将此地纳入版图长达一个世纪。奥斯曼帝国雄起时,阿勒山一带被划入现代土耳其的卡尔斯省及阿尔达汗省。两大省区后来一度被俄罗斯帝国占领,阿勒山也再次归于异国领土。
  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斯曼帝国瓦解,亚美尼亚从中脱离出去,又一次拥有了阿勒山地区。只是这段时间没能持续多久,随着苏联红军的进入,阿勒山复入苏联。1923年,苏联与土耳其签订了一份与边界有关的《卡尔斯条约》,阿勒山地区被划归土耳其。当苏联解体以后,刚刚独立的亚美尼亚政府却不承认《卡尔斯条约》。时至今日,尽管阿勒山位于土耳其境内,亚美尼亚人却一直把它视为精神象征。
  ◎挪亚方舟疑云
  《圣经·创世记》里有一篇故事:神降下大水,挪亚带领家人与无数飞禽走兽登上巨大的方舟。当洪水退去陆地出现,挪亚方舟停在了阿勒山上。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一次重大发现却有可能让传说变成史实。
  1959年,土耳其一位陆军上尉在航空照片中发现一个不明物体。该物体坐落在阿勒山西部高地的西北角,位于大阿勒山主峰西面约2.2千米处,它的形状有点儿像船,比一个普通足球场稍大,周围遍布着岩石。上尉后来将照片的底片转交给美国一位著名的航空摄像专家,专家得出一个结论:“我可以很肯定地说,这个物体是一艘船。在我整个勘测生涯当中,我从来都没有在立体照片上面看到过类似的物体。”
  几十年以后,人们经过多方勘察,确定这个不明物体有着类似船的上部构造,其长度大约是309米,这一点与《圣经》所说挪亚方舟157米的长度尚有不小的偏差,但在很多人的眼里它已被认定为挪亚方舟的残骸。
  丰富的矿产资源
  土耳其是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地缘优势非常明显。由于该国地质构造位置特殊,矿产资源也因此显得比较丰富,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能够满足自身原料供应需求的国家之一。它的主要矿产有硼、铬、铁、长石、膨润土、铜及煤等,尤其是硼酸盐矿和铬铁矿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矿产资源储量大国
  土耳其在区域构造上属于中亚晚期海西地台和非洲一阿拉伯地台之间的阿尔卑斯褶皱体系的一部分。它的境内从元古代到新生代各个时期的地层发育都比较齐全,尤以第三纪沉积岩、火山岩发育得最为完全。该造山系统在国内形成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矿床,包括碰撞型、俯冲型、后碰撞型和裂谷型。
  复杂多变的地质运动令土耳其境内蕴藏着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据最新资料表明,在全世界可交易的90种矿产资源中,土耳其拥有77种,只有13种尚未在境内找到。
  在这77种矿产资源里,主要包括多种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脉,比如铁、铜、铝、镁、铬、金、银、铅、汞、硼、石墨、煤、硫、金刚砂、天然碱、大理石、海泡石等。还有一些已增值加工的矿种,比如水泥和钢铁。在优势矿产资源里,硼的储量占全球的72%,居于世界首位;长石的储量占全球的23%;天然碱的储量占全球的7%;铬的储量占全球的5.2%;膨润土的储量占全球的20%;大理石的储量占全球的40%。
  以上大约有50种矿产资源不是丰富就是极为丰富,另外27种矿产资源则不太充裕。此外,土耳其还有大约3500种已知金属、将近2000种工业原料矿床和资源,以及600多处温泉和140多处地热田均被探明。这个国家的矿产总储量目前已经达到惊人的500亿吨,若是单以储量而言,土耳其显然已经能够跻身于全球领先的矿产资源储量大国之列。
  金属铬主要用于与钴、镍、钨等元素冶炼特种合金。这些特种合金广泛用于航空、宇航、汽车、造船、化工、国际工业等。
  ◎修建油气管道
  土耳其虽然位于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最丰富的地区——里海和海湾地区的正中央,但自身的能源储量却不足以满足它本身的巨大消耗。这个国家正在日益崛起,能源需求也在年年增长,据目前来看,它每年大约有60%的能源消耗都需要依赖进口。不过在最近几年里,土耳其于安纳托利亚北部和南部、黑海沿岸、东色雷斯等地发现了部分油田,可能会提高国内原油的自给率。
  为了获得更多的能源,土耳其做出了一项明智之举,即修建油管和天然气管。2005年,巴库一第比利斯一杰伊汉油管开始营运。这条油管的起点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经过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最后到达土耳其位于地中海的杰伊汉港口。它全长1768千米,有443千米位于阿塞拜疆,249千米位于格鲁吉亚,1076千米经过土耳其。该油管可将原油由里海盆地送至土耳其地中海沿岸的杰伊汉港,每年的运输量达到了5000万吨。
  同一年,从俄罗斯通至土耳其的天然气管道“蓝流”也开始启用,这条气管可将天然气从俄罗斯运至土耳其国内,目前的年供气量已从原先的160亿立方米提高到190亿立方米。
  拥有原油和天然气船运重要通道的这一地利之便,不但弥补了土耳其油气能源不足的缺陷,更为土耳其国内持续增长的能源消耗解决了不小的问题。
  “土耳其的心脏”安卡拉
  安卡拉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之腹地,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先后经历了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直至近代独立战争后的1923年,它才被确立为土耳其共和国的首都。由于深居腹地,再加上是全国的中心,安卡拉遂被称为“土耳其的心脏”。
  ◎漫长的历史
  安卡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青铜器时代中期。公元前13世纪,赫梯人在这里建起了城堡。赫梯帝国先后征服了阿勒颇(今叙利亚)、洗劫巴比伦(今伊拉克),但在与亚述帝国的交战中败北。接着,弗里吉亚人入侵安纳托利亚,赫梯帝国走向灭亡。
  罗马澡堂遗址
  弗里吉亚人渗入小亚细亚,给这里带来了先进的文明,比如高水准的建筑技艺与木工、金工、牙雕、纺织技术等。后来,他们被来自高加索和亚速海以北的辛梅里安人征服,辛梅里安人不适应定居生活,攻陷了安卡拉随即放弃,转而游牧于安纳托利亚西部地区。这时候,小亚细亚的另一支系吕底亚人兴起,他们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铸造货币的民族,在商业贸易上与希腊人往来比较多。吕底亚人与亚述人结盟,最终灭亡了辛梅里安人。公元前547年,当波斯人崛起之时,这个民族又被波斯大帝居鲁士所灭,安卡拉纳入了波斯版图。公元前333年,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征途中打败波斯人,攻占了安卡拉。
  不久以后,克尔特人的一个分支加拉太人来袭,击溃了马其顿军队,将都城定在安卡拉。那时候,安卡拉被称作“安基拉”或“安哥拉”,意思是“铁锚”,表示城市防御系统固若金汤牢不可破,这就是安卡拉名称的由来。
  公元前133年,罗马帝国大举东进,占领了整个安纳托利亚地区,安卡拉当时成为罗马帝国亚细亚省的省会。罗马帝国后来分裂成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和西罗马(神圣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在4世纪占领了安卡拉,并使其成为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基督教传播中心。1354年,奥斯曼苏丹奥尔汗·加齐率军夺取安卡拉,将其并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
  这座新都分为老城区和新城区。老城区在北部,以乌鲁斯区的古城堡为中心,保存了许多古旧建筑,带有奥斯曼时期的建筑遗风。新城区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全面扩展,政府主要部门多集中于该区。
  在近代独立战争时期,安卡拉成为革命斗争的中心。1923年,它取代伊斯坦布尔成为土耳其共和国的首都。此后,安卡拉经过90多年的迅猛发展,从昔年那座尘土飞扬、仅有2万人的小镇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大都市。如今,安卡拉的市区面积达到340多平方千米,市区人口也达到了490多万。
  新城区的著名景点首推阿塔图尔克陵墓,它是“土耳其之父”凯末尔的陵墓,也是安卡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1938年10月,凯末尔因病离世,他的灵柩最初安放在安卡拉人文博物馆里。后来土耳其大国民议会通过一项决议,决定为凯末尔在拉萨泰佩山冈上兴建一处陵墓。这座陵墓于1944年动工,1953年建成,在建成这一年的凯末尔纪念日里,也就是他去世后的15周年,人们将其遗体移入陵墓地下重新安葬。
  ◎阿塔图尔克陵墓
  作为土耳其的首都,安卡拉在经济发展、文化古迹等方面虽比不上三朝古都伊斯坦布尔,但在最近几十年以来已催生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带动周边城市表现出勃勃生机。
  整个陵墓其实是一组包括公园、广场、陵墓、堡塔与博物馆的建筑群落,面积广达70万平方米。主体建筑由黄色和青灰色大理石与花岗岩砌成,庄严肃穆,气势宏伟,每逢重大节日庆典,土耳其的领导人均会来此拜谒。
  马海
  “马海”一词源于阿拉伯文,意为“似蚕丝的山羊毛织物”,后来成为安哥拉山羊毛的专称。马海毛是指安哥拉山羊身上的毛,意为“最好的毛”。安哥拉山羊即安卡拉山羊,原产于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的附近,每只羊的剪毛量可达3~4千克,毛长18~25厘米,毛色纯白美如绢丝。据了解,目前土耳其饲养的安卡拉山羊约有360多万只,每年产毛量大约9000吨。
  阿塔图尔克陵墓内象征性的石棺
  阿塔图尔克陵墓的两侧是独立堡塔和自由堡塔。独立堡塔正面是青年手持利剑的浮雕,它代表着土耳其军队和民族的力量,塔上刻有凯末尔的名言:“没有独立,国家就不能生存”“不独立,毋宁死。”自由堡塔正面是女天使骑马高举着“自由宣言”的浮雕,塔上也刻着凯末尔的语录:“土耳其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证明土耳其一直是追求独立与自由的国家。”
  尔克灵殿。四面回廊中陈列着凯末尔的遗物、画像、公文、制服、书籍,以及纪念这位伟大领导人的油画、邮票及硬币等。顺着石阶拾级而上,可见荣耀大厅的铜门两侧贴着涂有金粉的铭文,铭文会定时更换,内容均取自于凯末尔的“名言录”。
  双塔前方是一条长长的石狮大道,24只赫梯帝国时期的石狮雕像立于大道两旁。在古老的年代,狮子象征着权势和力量,人们把它们摆放在此,寓意不言自明。
  穿过巨大的铜门进入室内,在高大宽敞的厅堂北侧,停放着凯末尔的石棺。石棺由一整块彩色大理石制成,但棺中并没有凯末尔的遗体,这位伟大领导人的遗体最后安息于石棺地下7米的地方,那里堆砌着从全国各地运来的土壤。
  ◎博物馆和大城堡
  整个陵墓建筑群由东西南北4条柱状回廊围成一个四方形大广场,广场的正面是“荣耀大厅”,即阿塔图安卡拉老城区的著名景点有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和大城堡等。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的重要地位仅次于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馆内收藏的展品大多是安纳托利亚一带的文明古物。
  博物馆的屋顶上方盖有10个大圆顶,它本身就是一座15世纪的古老建筑。室内的展品涉及多个历史时期,包括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石器铜器并用时期、铜器时期、亚述帝国时期、弗里吉亚时期、乌拉尔图时期、吕底亚时期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展品如红牛壁画、哈吉拉尔彩绘陶器、三头鹿太阳盘、坐在豹头王座上的女神、弗里吉亚折叠木桌等。
  赫梯帝国曾在安纳托利亚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时期的文物占据了展厅正中心的位置,比如狮鹫兽、雷神浮雕、狮身人面像、狮子门石雕等。另一些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雕像,则被安置在地下楼层。
  大城堡位于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旁边的土丘上,这座城堡有内外两道墙,外墙建于9世纪拜占庭帝国米凯尔三世时期,内墙建造于7世纪左右。兴建堡垒时使用的建筑材料大多取自罗马帝国遗留下来的城墙石块,如今人们看到的大城堡,已在塞尔柱时期和奥斯曼时期进行过几次重修。大城堡的制高点是位于北端的白色堡垒,站在那里可以俯瞰整个安卡拉市中心。
  除了以上提及的三大代表性景观之外,安卡拉比较有名的古迹还有尤利阿奴斯之柱、罗马澡堂遗址、奥古斯都神庙、科贾泰佩清真寺等。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安卡拉已从安纳托利亚古代文明的最佳根据地转变为土耳其的新首都。由于身处腹地中心,安卡拉极具地利之便,游客们在遍览市内景点之后,还可以前往附近的哈图沙什遗址,以及景色绝妙的卡帕多西亚地区。
  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内景
  阿塔图尔克陵墓
  作为土耳其共和国新时代标志的阿塔图尔克陵墓,为纪念土耳其的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而建。
  伊斯坦布尔
  繁华的“三朝古都”
  “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那么它的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布尔。”——连拿破仑都能生出如此感慨,更不用说其他人会把它当作土耳其的首都了。其实,虽然伊斯坦布尔现在是全国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但在此前它可是真真切切地荣任过“三朝古都”。若不是背景雄厚、资历丰富,人们怎么可能会犯下这样一个美丽的错误?
  ◎三大帝国,三朝古都
  伊斯坦布尔位于土耳其西北角,扼守着黑海出海口,地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两岸,分为欧洲部分(色雷斯)和亚洲部分(安纳托利亚),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跨越两大洲的枢纽城市。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这座城市必有一段复杂的历史背景。确实,伊斯坦布尔在建城2000多年以来,于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成为“三朝古都”。
  公元前7世纪,麦加拉族首领拜占斯率先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高地,即现在金角湾的“皇宫岬”一带依山砌石,建起了一座卫城,定名拜占庭。其后一个多世纪里,拜占庭先后被波斯人、雅典人和斯巴达人占领。公元343年,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率军攻入,统治了这片土地。两个世纪以后,罗马帝国又强势崛起。面对不断扩大的疆域,罗马皇帝决定在东部巩固统治基础,遂将拜占庭设为东都,揭开了它第一次成为王都的历史。紧接着,该城得到大规模扩建,跑马场等一些公共设施都建于这一时期。
  19世纪,亚美尼亚裔俄国画家伊凡·康斯坦丁诺维奇·艾瓦佐夫斯基眼中的伊斯坦布尔。
  324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将这座城市进行重修,他去世以后,拜占庭即改称君士坦丁堡。395年,当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和西罗马,君士坦丁堡成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首都,这是它第二次贵为王都。随后,城中相继兴起一批古典建筑,最著名的就是圣索菲亚大教堂。6世纪末期,君士坦丁堡成为古丝路上的西部重镇,并在繁荣的商业贸易下得到大力发展。9世纪时,此地人口已超过了百万之众。
  在繁荣与富裕光临的同时,战争的轮回也不期而至。9~10世纪里,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突厥人屡屡进犯,君士坦丁堡陷入战乱之中。进入13世纪,十字军继续攻入,该城遭到了严重破坏。直到半个世纪以后,它才渐渐有所复苏。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经过一番苦战,终于攻陷了这座坚固的城堡。君士坦丁堡从此改称伊斯坦布尔,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新都,这是它第三次成为王都。与此同时,伊斯兰教开始渗入,伊斯坦布尔开始呈现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大融合的局面。其后,一大批融合了双重文明的著名古建筑逐步出现,曾被毁坏的拜占庭古城墙、引水渠、储水宫也得以修复。
  几百年过去了,当奥斯曼帝国化为烟云,土耳其人民又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安卡拉被定为新的首都,伊斯坦布尔才算结束了“三朝古都”的历史。如今,经过几十年的迅猛发展,这座古老名城依然是土耳其国内第一大城,同时还成为土耳其最大的工业、商业、海陆空交通、金融、贸易和文化的中心。
  ◎老城区和新城区
  伊斯坦布尔城区被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金角湾三片水域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属于亚洲,一部分属于欧洲,而欧洲部分又被天然港口金角湾分为南部老城区和北部新城区。
  南部老城区可以分为三个区,分别是苏丹艾哈迈德区、巴耶塞特区和埃米讷尼区。苏丹艾哈迈德区是最珍贵的遗产聚集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世界遗产——伊斯坦布尔历史区即位于此处。它包括了伊斯坦布尔的众多著名古迹,比如托普卡帕皇宫、圣索菲亚教堂、蓝色清真寺、古跑马场等。巴耶塞特区是平民百姓聚集的地方,生活气息较浓,这里是集市和小吃店林立之地,处处反映了土耳其平民最真实的生活场景。
  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边的贝勒伊宫,用白色大理石为原料建造,昔日是苏丹的夏日别墅和外国贵宾的招待所。
  一条迪旺尤鲁大街将以上两区相连,这条街是老城区最重要的金融街,也是外地游客喜欢逛的地方。街上分布着许多饭店、旅行社、书店、民间工艺品店、甜饼屋、烤肉店、土耳其浴室和传统茶屋等。
  埃米讷尼区濒临海域,风景优美,海岸旁边建有两座清真寺,同时此地还是渡轮、公交车站的集合地,人流量特别大。该区的地标性建筑是加拉太桥,这座桥连通了伊斯坦布尔的老城区和新城区。早在160年前,加拉太桥就成为城市的一道生命线。该桥起初为木质结构,后来由石质结构再转变为混凝土结构。凯末尔曾说:“每当你站在这里远眺伊斯坦布尔,一辆辆的汽车驶过身边,你会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国王。”
  北部新城区也叫贝伊奥卢区,是指金角湾北边的丘陵地带。历史上,这里曾是许多外国人集中居住的地方,比如奥斯曼时期的犹太人、西班牙人、阿拉伯人、希腊人和亚美尼亚人。他们在此分片居住,致使后来的本地建筑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
  新城区比老城区年轻数百年,且由于中间隔着一道金角湾,城市景观大有不同。20世纪90年代以后,土耳其政府大力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新城区获得强劲的动力,众多艺术馆、咖啡厅、餐馆、酒吧和服装业相继开业,渐渐发展成为伊斯坦布尔人休闲娱乐的地方,同时也吸引了无数外国游客慕名而来。
  新城区有一座古老又醒目的建筑,名叫加拉太塔。加拉太塔建于1348年,由当时来自意大利的热那亚人修建,故而又称“热那亚堡垒”。这座古塔异常坚固,全高60米,城壁厚3.75米,地基深达6米,初建之时堡内还配备有若干大炮。现在人们看到的加拉太塔的尖顶是在20世纪加盖上去的,游客们乘坐电梯可以直达塔顶,俯瞰新老城区的全貌。别看加拉太塔白天比较冷清,一入夏夜这里就会沸腾起来。顶层夜总会时常提供精彩的东方舞、民族舞及脱口秀表演,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瞻。
  佩拉宫
  佩拉宫是一座百年老饭店,过去喜欢搭乘东方快车的欧洲贵族们常在此处下榻。据说,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就是在佩拉宫的411房间里写下了著名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必须说明的是,这家五星级饭店没有现代化电梯,只有老式铁门升降梯,没有播放轻音乐、设计时尚的酒吧,只有百年不变的“东方快车酒吧”。而且,阿加莎那间客房仍然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就连接待柜台、宴会厅以及巨大的熏香炉也都具有纪念意义。
  除此以外,新城区还有其他一些游览景点,比如伊斯蒂克拉尔路、塔克希姆广场、军事博物馆、梅芙蕾维修道院以及极具传奇色彩的佩拉宫。
  从北部新城区步行前往南部老城区,必须通过金角湾上的两座大桥,一座是刚才提及的加拉太桥,另一座是阿塔图尔克大桥。阿塔图尔克大桥是一座全长1560米的斜拉式吊桥,该桥长度在欧洲排名第四,全球排名第七,现在也是伊斯坦布尔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老城区和新城区的景点比较集中,但在两大城区外围亦有别样的风景,比如移土填海才建成的多尔马巴赫切皇宫,珍藏着许多黄金镶嵌画的卡里耶博物馆。
  游客们参观完地面景点后,还可以搭乘客船顺着博斯普鲁斯海峡进行巡游。如果正逢夕阳西下,雄伟的海峡将会为您展现出一天中最壮丽、最绚烂的景象。也许,那就是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为伊斯坦布尔这座“三朝古都”而赋予的无上荣光!
  伊斯坦布尔是一个同时跨越欧、亚两大洲的名城,位于土耳其西北部马尔马拉地区,而位于黑海和马尔马拉海之间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是这里最繁忙的航道。
  布尔萨
  旧时王都展新颜
  在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之前,布尔萨曾是奥斯曼帝国的第一个首都。如今几千年过去,奥斯曼帝国不复存在,土耳其的每一片土地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昔日那座古老的王都也焕发新颜,被重新定义为“丝绸之城”“温泉之乡”与“绿色的布尔萨”。
  ◎两大清真寺
  耶希尔清真寺
  据说布尔萨由来自巴尔干半岛东南角色雷斯地区的卑斯尼亚国王普尔希亚斯一世所建,公元前74年,卑斯尼亚末代君主尼科米迪斯将其献给了罗马人。在罗马人及早期拜占庭人的统治下,城市渐趋繁荣。但到7~8世纪,阿拉伯人的入侵使其元气大伤。1075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该城,随后它又遭到过十字军、拜占庭和突厥人的轮番争夺,最终落入奥斯曼人之手,成为奥斯曼帝国早期的第一座首都,先后有6位苏丹在此执政。1327年,苏丹奥尔罕在这里首次发行货币。1340年,此地建起了集旅馆、集市和仓库为一体的贸易中心。当然,由于信仰伊斯兰教,奥斯曼的早期居民们遂也跟着在布尔萨建造了许多清真寺等宗教建筑。1855年,布尔萨在一次大地震中受到严重破坏,城市发展的脚步渐渐放缓。直到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这座城市才重新蓄势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伊斯兰教的兴起,令布尔萨建起了一大批清真寺,即使遭遇到地震创伤,全城目前也至少保存了125座清真寺,最负盛名的当属乌鲁清真寺和耶希尔清真寺。乌鲁清真寺意即“大清真寺”,由苏丹巴耶塞德一世下令修建。据说早在1396年,巴耶塞德一世在某次战役发生之前曾发誓说,如果自己能取胜,将修建20座清真寺来报答真主。战役果真取得了胜利,他却只修建了一座清真寺,只不过在这座清真寺上方建起了20座拱顶,它就是人们今天看到的乌鲁清真寺。由于当时正处于奥斯曼帝国早期,国力尚不够强盛,乌鲁清真寺和伊斯坦布尔的清真寺比起来规模要小一些。
  布尔萨位于丝路西端,曾是古代丝绸贸易的重镇。图为其有名的柯扎汗丝绸市场。
  耶希尔清真寺意为“绿色清真寺”,它的最大特点是选用了绿色主调。尽管清真寺的墙壁是大理石,但屋顶、宣礼塔顶端、窗户均由绿色或蓝绿色瓷砖砌成。内部装饰更是不同凡响,处处皆是蓝绿、碧绿、蓝色和白色的瓷砖组成圆环、星辰等美丽图案。在这座建筑的对面还有清真寺兴建者穆罕默德一世的陵墓,陵墓的风格与其一致,内部装饰与石棺表面全部贴着蓝绿色的瓷砖,因而被称为“绿色陵墓”。
  土耳其的第二大城市布尔萨城景俯瞰
  除了清真寺,布尔萨还拥有考古博物馆、布尔萨城堡、18世纪苏丹故宫及墓地等古迹建筑。偏爱历史与考古的游客若有足够的时间,定会在这座旧都里有意外的收获。
  ◎温泉之乡与丝绸之城
  除了历史古迹,布尔萨的温泉也非常有名。温泉大多集中在城西的切基尔盖地区,泉水由山岩中喷涌而出,水温在50c~70c之间,水质中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对治疗风湿病、皮肤病等具有良好的疗效,当地人都喜欢去泡个温泉澡。布尔萨有两处著名的温泉,其中一处名叫“老温泉”,它在原来罗马人和拜占庭人的浴池旧址上改建而成;另一处名叫“新温泉”,它由奥斯曼重臣吕许图帕夏于1552年下令修建。丰富的温泉令布尔萨建起了许多公共浴池,很多旅馆也建有私有浴池。如果不论大小,布尔萨城内至少有3000座温泉浴池。
  布尔萨还是土耳其的丝织业中心,所产丝绸织品在国内首屈一指。丝绸是中国的特产,怎么会传到土耳其?原来在6世纪时,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一世把这项任务交给了两个波斯僧侣。他们把蚕宝宝放入竹筒里,从中国带到了君士坦丁堡(即后来的伊斯坦布尔)。由于布尔萨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此地便逐渐发展成了丝绸生产中心。那时候,不管是王公贵族们的丝绸衣服,还是普通百姓编织的丝质地毯,都离不开布尔萨的蚕丝业。
  ◎绿色森林与白色雪景
  在历史上,这座城市曾有另一个别称“绿色布尔萨”,该名称源于人们对城市周边的茂密绿林、宜人温泉、清新空气和美丽风光的赞誉。可惜的是,由于最近几十年来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高楼大厦相继崛起,这一带的绿色森林渐被蚕食,取而代之的是日益扩大的混凝土建筑,“绿色布尔萨”已经显得有些牵强。
  不过,尽管绿林渐隐,布尔萨的白色雪景却越来越引人入胜。布尔萨南部的乌鲁山上拥有大片森林与广袤坡地,每年12月至次年3月,这里一片白雪皑皑,形成了天然滑雪场,大批滑雪爱好者竞相前来一展身手。现在乌鲁山已被辟为土耳其最大的冬季运动中心,每年有长达半年的时间可以在此滑雪,而作为国家公园,人们又可以在一年里任何时间观赏它那由林海、湖泊与鲜花交织的美丽景色。如果哪位游客特别钟情于雪山风光与田园美景,可能只需一分钟便会爱上乌鲁山,爱上布尔萨。
  位于布尔萨南部的乌鲁山,一到冬天就变成土耳其最大的运动胜地。
  安塔利亚
  梦中的天堂
  地中海犹如一位色彩大师,将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蓝恣意涂抹在沿岸一带。土耳其的安塔利亚有幸得到它的眷顾,在阳光与海水的纠缠中变成美丽的人间天堂。很多热恋中的人儿都抵挡不住那片蓝色诱惑,毫不迟疑地把安塔利亚作为爱情的纪念地。
  ◎老城区遗风犹存
  1207年,凯霍斯鲁一世从外族手里夺回安塔利亚。后世人为纪念他,在广场上为他竖立了雕像。
  与土耳其其他一些古老的城市相比,安塔利亚的建城史并不算长。公元前159年,贝尔加玛国王安塔洛斯二世在此城的东面攻打另一座更古老的城市西代,谁知久攻不克,遂在附近建起了一座卫城,并以自己的名字为其命名。20多年后,它落入罗马人手中,取代了西代成为一处小有名气的海港城市。几百年过去,安塔利亚被纳入拜占庭帝国的版图,屡次遭到阿拉伯人的进攻,该城当时虽然满目疮痍,但仍然属于拜占庭。1206年,塞尔柱人到达这里。14世纪90年代,它被奥斯曼帝国统辖,到了“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又被意大利人占领。1923年,安塔利亚终于回到了土耳其的怀抱。
  同为海上交通枢纽城市,安塔利亚并不像伊斯坦布尔那样楼宇林立飞桥横渡,充满了现代时尚感,它总是处于悠闲和浪漫的氛围中,常常让人走着走着就忘了原定要去哪里。显然,有时间却没有目的的游客更适合这座城市,那就索性随便走走到处看看。
  安塔利亚的老城区是必游之处,老城区有一个古历史街区叫卡莱齐,过去曾是卡莱齐城堡所在地,也是安塔利亚文明和历史的发祥地。这里的历史街区没有被现代化环境破坏,几乎保留着原有的样貌。许多奥斯曼建筑经过重修,现已改建成旅馆、酒店与纪念品商店等。
  老城区有三大地标性建筑,其中一个是哈德良之门。哈德良之门是老城区一处罗马时期的典型建筑。哈德良是罗马帝国一位贤明的皇帝,他曾于130年造访此地,留下了这道由白色大理石建造的三重拱门。城门造型与罗马凯旋门比较相似,前方立有4根精美的科林斯式石柱,以前城门上立有一尊哈德良雕像,现在早已消失不见。城门两边各有一座高塔,分别属于罗马及塞尔柱时期的建筑。
  另外两个是钟塔和以芙利尖塔。钟塔的塔身呈五角形,能看出本来是古城墙的一部分。从罗马时期、塞尔柱时期到奥斯曼时期,它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用途。19世纪以后,方才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钟塔。钟塔的旁边即是以芙利尖塔,它由塞尔柱时期的凯库巴德一世下令修建,高约45米,在一片老式房屋中显得特别突出。
  哈德良之门
  老城区边缘建有一座共和广场,广场上竖立着一尊凯末尔骑马雕像。由于广场地势较高,很多游客都喜欢站在这里观览近处的红瓦绿树及远方的安塔利亚湾。共和广场的附近即是安塔利亚考古博物馆,该馆共有13个展厅,包括自然历史与史前文物展厅、小型文物展厅、墓葬文物展厅、儿童展厅等。展厅里的所有展品都是在安塔利亚地区发现的文物,如雕像、石棺、陶器、圣画像等。整座博物馆的精华之处集中在那些罗马时期的大理石雕像,它们大多出土于附近的佩尔格,比较有名的作品如《赫尔墨斯》《舞者》等。由于展品众多、质量上乘,安塔利亚博物馆是土耳其国内仅次于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安卡拉的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之后的又一大博物馆。
  位于老城区西边的罗马港湾,从公元前2世纪就一直是安塔利亚最重要的海上港口。20世纪90年代。安塔利亚建造了新港口,这处旧港口才转为游艇码头。港湾边的旧城墙保护完好,周围建起许多餐馆和露天咖啡馆,游客们可以在此一边用餐一边欣赏海天一色的壮丽美景。
  ◎城市边缘的经典景观
  在安塔利亚,拥有历史古建与壮丽水景并不是老城区的独享专利,城市周边也可以寻找到很多经典景观,比如佩尔格、阿斯潘多斯、席德与杜顿瀑布。
  佩尔格距离安塔利亚仅有十几千米,在遥远的年代它曾是赫梯人的一处聚居地,后来又有希腊人、罗马人停驻在此,留下了一片斑驳遗迹。遗址中最醒目的是那座残缺的罗马城门,进入罗马城门是两座局部坍塌的希腊圆塔式城门。塔门的后面是一座椭圆形庭院,庭院两侧各摆有6座神龛,后面建有一座三道拱门式的高楼建筑。据说,这一组建筑由2世纪初期的艺术家普兰奇·亚玛娜设计,她是当时比提尼亚总督的女儿。佩尔格其他遗迹还包括一条柱廊马路、一个公共浴场和一座体育馆。
  赫德立克塔楼和罗马港湾
  和佩尔格遗址相比,更多的游客会喜欢阿斯潘多斯,因为这里拥有世界上保存较完整的古罗马剧场,甚至可以号称是全小亚细亚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剧场。该剧场建于2世纪下半叶,是一座庞大的下沉式半圆形剧场。观众看台呈扇叶形,一条中央走道从中为界,分为上下两区。上区有21排座位,下区有20排座位,看台最上方有59个拱形门。按照惯例,观席上的少部分座位刻有名字,那是当时的贵宾席。两侧包厢留给了皇室家族、牧师、市府官员等。第一排座位专属于议员、法官、大使,第二排座位留给军队高级长官,其余座位开放给一般市民。如果女人要看表演,只能坐在上方靠近拱形门的地方。据大致估算,这座古代剧场大概能同时容纳1.5万~2万名观众。
  阿斯潘多斯剧场
  阿斯潘多斯的半圆形剧场建成以后,经常上演的节目包括希腊和罗马的悲剧、喜剧、闹剧、音乐会等,有时也会有残酷的斗兽表演。如果平民百姓在这里演出,不需要交纳场地费,但需要支付一笔市政公益基金。猜猜当时用的戏票是什么?不是纸张,而是用金属、象牙或兽骨制成的一种“特殊戏票”。人们在上面雕刻着花、鸟、虫、鱼等不同图案,用以区别不同的座位排号。
  保存完好的阿斯潘多斯古剧场
  下沉式的设计气势恢宏,直到现在还可以使用,在不使用任何设备的情况下,舞台中央的声音能够清晰地传到观众席上的每个座位。
  游过了沧桑古建,人们自然会觉得温柔水景更有情趣,而紧依地中海的安塔利亚向来不缺少此类美景,一个席德就可以激起众多游客的满怀憧憬。
  席德集合了多重美景,是一个兼有美丽海滩、罗马古迹、度假胜地、购物中心的地方。站在这里遥望阔大海面,会看到海水蓝得妩媚,蓝得浓烈,蓝得激动人心,似乎在暗示人们与它亲近。那热烈的阳光与蔚蓝的海水温柔纠缠,为席德的斑驳剧场增添了不少鲜活与灵动。再看附近阿波罗与雅典娜神殿遗址上端立的5根石柱,以及门楣上美杜莎的头像,似乎也因此而变得明媚了许多。
  当地中海的无边水色在席德继续泛动着诱人的光泽,安塔利亚郊区的嶙峋山岩中也奔涌着数条壮丽的瀑布,最有名的当属杜顿瀑布。杜顿瀑布分为上下两区,在上区一带,上瀑布切出了一条14千米长的美丽峡谷,并自然串联起多条山间小道。游客们从不同的小道走近,都能领略那万马奔腾的恢宏气势。在下区一带,瀑布汇流成水势湍急的河流,河边建有若干餐厅,餐厅外摆设着悬于河面的露天座椅,食客们完全可以在观赏水景的同时再享受一顿美餐。而奔腾的河水继续下流,形成了下瀑布,最后注入安塔利亚湾。
  上天赐予的壮丽美景自然不可错过,安塔利亚恨不得全部包揽入怀,但是一个小小的它又怎么可能得偿所愿?于是,这个城市选取最精华的一段海域、一片土地,在地中海沿岸城市大放异彩,引得无数游客纷至沓来。在游客们的心中,也许总有那么一瞬间会忘记伊斯坦布尔,因为安塔利亚此时已成为他们心中最美的天堂。
  伊兹密尔
  爱琴海的低喃
  在土耳其,能和安塔利亚竞争滨海之美的城市,唯有伊兹密尔。伊兹密尔虽然不像前者那般光芒万丈,却更具恬淡娴静之美。它似有一种温柔魔力,将轻拂的海风、洁净的沙滩、牧歌式的渔村、红绿相间的果园与珍贵的古文明遗迹化为爱琴海畔的低喃细语,向人们轻声诉说着这座古城的前尘往事。
  ◎在战火中成长
  伊兹密尔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西端的爱琴海边,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温和宜人的气候。在历史上,像这样的地方总是容易招致战争,伊兹密尔更不例外,在漫长的进程中经历过几个世纪的战火蹂躏。
  伊兹密尔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世纪前后,爱奥尼亚人在这里建起了城市,并将附近12座城市组成爱奥尼亚同盟。该地区逐渐繁荣壮大起来,据说古希腊诗人荷马还曾在此生活了一段时期。公元前600年,吕底亚人征服了伊兹密尔,国王阿里亚特下令消灭众多文明痕迹,致使伊兹密尔进入长达300多年的衰歇期。
  卡迪菲卡莱城堡遗址
  萨迪斯古城遗址
  从波斯大帝居鲁士消灭吕底亚,再到亚历山大大帝攻灭波斯,伊兹密尔方才进入复苏期。当时,该城以财富、美景、图书馆、商贸市场和医学研究等著称,引得亚历山大大帝数次前来巡视,并将其命名为“士麦那”。
  后来,从罗马帝国崛起之时一直到拜占庭帝国的统辖之下,伊兹密尔又迎来一段繁荣期,城区规模在持续扩大,城市建筑也相继兴起。然而,在塞尔柱人的强大攻势下,这座城市不得不脱离拜占庭,并经历了几百年的战争蹂躏,包括拜占庭帝国的反扑、十字军的劫掠、威尼斯军队入侵、帖木儿蒙古骑兵的进攻等。1415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切莱比率军攻下伊兹密尔,将其纳入帝国版图,它才算进入一段较长时间的和平统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奥斯曼帝国覆灭,希腊军队占领了伊兹密尔。1919年,爱国青年记者哈桑·塔赫辛向希腊军队勇敢地打响了第一枪,他的雕像至今还立于城市广场上。1922年,凯末尔指挥军队解放了这座城市,伊兹密尔终于又重新纳入土耳其的版图。
  ◎著名古建与遗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伊兹密尔目前是土耳其的第二大港口城市,成为土耳其重要的工业、商业、外贸、海运中心之一。该城的工业门类及规模仅次于伊斯坦布尔,主要产业有纺织、食品、建材、造船、造纸、电子、冶金、石油化工等。农业耕地面积占40%,土质优良土地肥沃,棉花、烟草、葡萄、无花果和橘子等经济作物的产量较高。此外,伊兹密尔还是土耳其主要的产盐中心。
  港口城市注定会成为历代帝王争夺的焦点,频繁的战争与显赫的王权虽然有着种种黑暗的过往,但也为伊兹密尔缔造了深厚的历史背景与建筑文明,使其成为今日土耳其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和军事要塞。
  科纳克广场是游览伊兹密尔最理想的起点,来到此地的游客完全可以把它作为中心,向四方景点辐射游览。广场上最醒目的是科纳克钟塔,它被视为伊兹密尔的精神象征。钟楼建于1901年,高25米,造型和装饰相当精致,属于奥斯曼晚期建筑。当年,奥斯曼苏丹为了鼓励土耳其人学习欧洲人守时的习惯,一共建造了58座钟塔,科纳克钟塔是其中最好看的一座,塔上的时钟系德皇威廉二世所赠。此外,广场上另有一座建于1748年的科纳克清真寺,造型简约、风格古朴,与装饰繁复的钟塔形成了鲜明对比,附近还有1919年向希腊占领军打出第一枪的爱国记者哈桑·塔赫辛的雕像。科纳克广场往东则是伊兹密尔最重要的商业区,这里商店林立游人如织,整日里热闹非凡。
  从科纳克广场步行向南,用不了几分钟便能到达两座并列的考古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前者的主要收藏品包括希腊与罗马时期的雕像、玻璃器皿、金属制品和黄金珠宝等,其中拜占庭时期的玻璃器皿和珠宝饰品非常值得欣赏。民俗博物馆里介绍的均属于土耳其的民俗和技艺,包括骆驼节摔跤、土耳其毛毯制作、陶瓷制作、木版印刷、刺绣、蓝白色恶魔眼,以及奥斯曼时期的服饰和居家摆设等。
  位于伊兹密尔市中心科纳克广场的钟楼,是土耳其第三大城市伊兹密尔的标志。
  在伊兹密尔市内还有一片希腊罗马时期的遗址,名叫亚哥拉古集市。集市先于亚历山大大帝在位时下令修建,没想到毁于178年的一场地震,后来直到罗马皇帝奥勒留统治时期,方才进行重建,成为当时的城市中央市场。遗址地表现存有成列的科林斯式石柱,地下尚有罗马人修建的引入与排水设施。
  避邪物恶魔眼
  在土耳其很多城市都可以看到一种漂亮“玩意儿”:一块较大的蓝色玻璃里套着一块较小的白色或浅蓝色玻璃,中间还嵌着一个“黑眼球”模样的小玻璃块,这就是土耳其传统的避邪物恶魔眼,又叫邪眼、蓝色之眼。人们相信它能抵御邪灵,带来祥瑞之气。除了最常见的圆形配饰,恶魔眼还可以镶在吊饰、风铃、手链和项链中,或者做成水滴形、爱心形等。
  卡迪菲卡莱城堡是位于伊兹密尔市郊的一片遗址,地处城市东南部帕高斯山的小山顶上,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伊兹密尔及港湾一带。据说,城堡由亚历山大大帝手下的将军利西马丘斯于公元前4世纪末期始建。在此期间,由于马其顿大军的东征,整个爱琴海、地中海东部地区的社会和文化起了重大变化。为了安全和防御,易守难攻的山丘城渐渐成为该区的发展重心。到了罗马、拜占庭时期及奥斯曼早期,屡经扩建的卡迪菲卡莱城堡始终在捍卫着伊兹密尔。15世纪,帖木儿大军将其毁坏,紧接着1668年的大地震更使之几成废墟。现在它虽以残貌示人,却也更添了一份沧桑,而且由于此地地势较高,可以鸟瞰城市和港口的景色,故而仍是游客们喜欢造访的地方。
  ◎城外之城萨迪斯
  萨迪斯位于伊兹密尔以东70多千米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以前。起初,它只是湖畔边缘的一个普通民住区,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成为古代吕底亚王国的首都。该处的著名古迹有阿尔忒弥斯神庙和古代体育馆遗址,以及城外的千堆冢。
  据说,萨迪斯是世界上最早铸造和使用金银币的地方。公元前7世纪末期与公元前6世纪初期,吕底亚国王阿里提斯铸造和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金银币。这种钱币是一种金银合金,表面没有文字,只有当时萨迪斯人作为忠诚象征的狮子头像。阿里提斯的儿子库罗伊索斯极其富有,据说他一生至少分发了10吨黄金,后人曾以“富得像库罗伊索斯”来形容那些喜欢炫耀财富的富豪们。
  另一个有趣的故事与弥达斯有关。大约在2700年以前,古希腊国王弥达斯统治着一个古老的国家佛律癸亚,佛律癸亚的领土相当于土耳其现在的中部地区。据说,弥达斯搭救了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导师,并从导师那里学会了一招点石成金术。此后,弥达斯手指碰到的任何东西都能变成黄金,包括食物和水,某次一不小心竟把心爱的女儿也变成了黄金!这可怎么办呢?弥达斯后悔莫及,直到最后在狄俄尼索斯的指导下跳进河里沐浴,方才得以解除神术。基于此因,人们都称他“黄金国王”,而且还相信河沙里富含黄金。古时候,曾有不少人把羊皮放在溪流的浅处,以拦住泥沙里的金矿颗粒。那条河就是流经萨迪斯古城附近的帕克托罗斯河,现在名叫盖迪兹河。
  几千年过去了,仰仗着爱琴海的厚爱,伊兹密尔已发展成为一座新旧融合的美丽城市。对某些旅行者来说,该城很容易被选为一处远足的基地,因为从这里不管是向南(埃菲斯)还是向北(贝尔加玛),都可以游览到更迷人、更有趣的景点和遗迹。
  伊兹密尔人现代化的生活节奏
  埃菲斯
  凝固时光之城
  在爱琴海的沿海,土耳其拥有两座著名古城,一个是伊兹密尔,另一个就是埃菲斯。埃菲斯原本是濒临海边的繁华港口,可是后来由于此处海水消退,致使它渐渐远离海岸,于苍凉的陆地上经受岁月的磨砺。如果有谁想探看它旧时容貌,不妨前往那一片阔大的遗址,也许能从中寻见一丝留驻的时光。
  ◎曾是亚洲第一大都市
  埃菲斯又译以弗所,位于伊兹密尔西南大约50千米的地方。没有人知道是谁建立了这座古城,很多民族都争着说自己的先辈才是此地的第一批居民。现在人们仅能从史料中推断,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埃菲斯比较繁华。公元前560年,吕底亚王国的末代君王库罗伊索斯将其列为第一个想占领的城市。当地人都相信阿尔忒弥斯女神会保护自己,便从阿尔忒弥斯神庙上方系下一根根绳子悄悄撤离,吕底亚人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就顺利占领了全城。攻城者觉得不可思议,逃城者更觉得出乎意料,因为他们被吕底亚人抓获时,库罗伊索斯对待这些俘虏就像朋友一样,毫无惩罚和虐待之意。
  胜利女神浮雕
  据说阿尔忒弥斯神庙当时仍在建设中,为了向对方示好,库罗伊索斯特地向神庙赠送了一组浮雕石柱,上面刻有他的名字——这件文物现在就收藏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里。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安纳托利亚。他的部将利西马丘斯驻守该城,沿城建起一批防御工事,并建起了剧场、跑马场和竞技场等。公元17年,埃菲斯毁于一场地震,罗马帝国第二任皇帝提比留斯下令重建,到了哈德良皇帝时期,该城的建筑风格已由希腊特色转变为罗马特色。
  音乐厅遗址
  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执政时期,埃菲斯一度取代贝尔加玛作为小亚细亚行省的首府。此时,这座城市进入鼎盛之时,人口达到25万,成为亚洲的贸易中心和银行中心,当地人自称埃菲斯是“亚洲第一个最大的大都市”。
  6世纪,埃菲斯通往爱琴海的河道发生严重淤塞,最后竟然导致贸易中断,大批居民被迫迁出。城市转而变成一处宗教活动场所,建起了圣约翰教堂,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还曾专程前往视察。
  1090年,塞尔柱突厥人来袭,埃菲斯被轻松攻占,希腊和罗马时期的文化遗迹没有遭受多大破坏。进入奥斯曼帝国时期,人们开始对这处遗迹进行研究。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埃菲斯被列为著名的旅游景点。
  ◎最大最完整的古罗马遗址
  时光流转,荣耀已经远离,古城已成废墟,但埃菲斯遗址仍有值得夸赞之处,因为它是目前全世界保存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古罗马遗址。
  卫城
  据说公元前11世纪,雅典国王安德鲁斯在出征安纳托利亚之前,照例到神殿里去祈求神谕。他问:“神啊,请告诉我,我应该在什么地方建立卫城?”神谕显示要在鱼和猪同时出现的地方。安德鲁斯率领大军渡过爱琴海,靠岸后在海边烤鱼,忽见一条鱼从煎锅里蹦出来,搅动一地炭火点燃了旁边的草丛,此时恰好有一只受惊的野猪从草丛里惊惶逃出。安德鲁斯想起神谕,遂命人在此建起了一座卫城,它就是埃菲斯最早的雏形。
  这处遗址中有两条大街,一条是库雷特勒尔大街,另一条是由大理石铺砌而成长达400米的大理石街。遗址中最醒目的建筑当属一座呈半圆扇形展开的音乐厅。音乐厅建于2世纪前后,是罗马官员们开会的地方,有时也兼作音乐厅。它的看台后方有高墙,两侧有入口处,看台与舞台之间形成了供乐团演奏的半圆形空间。
  紧挨着音乐厅的是市政厅,市政厅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后于4世纪末期不幸被毁。厅里安放着几座神像,当中放置着一座燃烧的火炬,用以象征该城的精神永远存续。后人们从市政厅的废墟中挖掘出两尊阿尔忒弥斯女神像,它们现在是埃菲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库雷特勒尔大街遗址
  阿尔忒弥斯神殿遗址
  附近的曼米努斯纪念石碑深藏着一段血腥的历史:埃菲斯人曾协助邻近的蓬蒂斯王国抵抗罗马人的入侵,蓬蒂斯战胜罗马后,却下令屠杀了城内将近8万名罗马人。为了纪念这一悲惨事件,后来的罗马贵族曼米努斯建起了这座纪念碑。
  塞尔瑟斯图书馆是一座两层楼高的大理石建筑,它由埃菲斯的一位总督在父亲的墓地上建起,当时号称小亚细亚第二大图书馆。图书馆门前共有16根粗大石柱,一层正面摆有4尊女像,二层正面的4尊雕像却不翼而飞。
  除了以上提及的几大著名景点,埃菲斯遗址中还有赫拉克勒斯之门、大剧院、哈德良神殿、图拉真喷泉池等。遗址附近的著名景点有阿尔忒弥斯神殿遗址、圣约翰教堂及圣母玛利亚之屋等。
  当然,如果想全面了解埃菲斯的历史,最不可错过的仍然是附近的埃菲斯博物馆。它将几千年前的那段历史寄存在零星文物上,为游客们呈现出这座古城曾经的辉煌。也许只有站在琳琅满目的古物之前,人们才能体会到此处曾有时光留驻。
  卡帕多西亚
  天开之美与人造之功
  尽管没有蔚蓝海岸,卡帕多西亚仍然是土耳其境内首屈一指的自然景观地。上帝像是对这片土地情有独钟,施展岁月之手尽情雕刻,人类也把它视为一处避难所,在嶙峋山岩间开凿出怪异洞穴——卡帕多西亚可谓是集合了天开之美又拥有人造之功。
  ◎奇特地貌与宗教背景
  卡帕多西亚位于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东南面约300千米处,东到开塞利,西到阿克萨赖,南到尼代,北至哈吉贝克塔什,面积总计2万平方千米。它原先的模样并非与现今一致,一场突如其来的火山运动令这片土地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壮观的岩石屋
  几百万年以前,埃尔吉耶斯火山、哈桑火山和梅伦地兹火山骤然喷发,遮天蔽日的火山灰烬飘散到卡帕多西亚一带,渐渐转变成高原凝灰岩层。而后此地又历经数千年的风化和雨水的冲刷,终于在地表立起大片坚硬突兀的玄武岩和石灰岩,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旅游奇观。
  精灵烟囱实际上是一些巨型的圆锥形岩层被慢慢风化的产物。
  复杂的地质运动为这片土地赋予了奇特的容貌,漫长的历史又为它增添了厚重的背景。早在公元前20世纪前后,赫梯人就在此地建起了强大王国,后来亚述人跟着建起贸易据点。从公元前6世纪初一直到公元前2世纪,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又相继踏过。
  罗马人残酷镇压基督教时,基督教徒们逃亡至此修建教堂,在卡帕多西亚建起了小亚细亚的第一个基督教区。进入4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卡帕多西亚成为传播与研究基督教教义的中心,教徒们在山岩洞穴中建起了大批教堂、修道院和其他宗教设施。8世纪初,基督教内部产生巨大分歧,许多教徒被迫害致死,另一些教徒们流亡到了偏远的卡帕多西亚,把这里当成避难所。9世纪,当阿拉伯人大举入侵,此地再次庇护了少数教徒。11世纪,突厥人占领了安纳托利亚高原,建立奥斯曼帝国,当地居民纷纷改信伊斯兰教,坚持信奉基督教的教徒们几乎全部撤离,基督教在该地区的影响遂日渐消弭。
  两大宗教碰撞交汇,为卡帕多西亚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即是教徒们建于地下和山岩间的150多座教堂、修道院,以及大量的宗教壁画。几百年过去,风雨的剥蚀令许多教堂和修道院损毁严重,不少壁画也遭到了人为的破坏,但这些并没有阻止法国神父纪尧姆·德热法尼翁的热情。1907年,当纪尧姆初次来到此地,深为眼前的庞大遗迹所震撼,后来他出版了《拜占庭艺术的一个新省份:卡帕多西亚的岩石教堂》,将这番奇异景象介绍给了西方世界。
  ◎洞穴里的教堂、旅馆与餐厅
  与大多数旅游胜地截然不同的是,卡帕多西亚一带的景观不光遍布于地面,甚至延伸至地下几十米。地面景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嶙峋怪岩,一类是怪岩中的洞穴。
  济尔维户外博物馆的精灵烟囱举世无双,那些奇峰怪岩呈锥形拔地而起,表面一层薄而坚硬的玄武岩,保护着下面白色松软的凝灰岩,天长日久终成今日姿态,当地人给它起了个美丽的名字“仙女玉腿峰”。另有几百座石锥紧密排列簇拥成堆,高度从几十米到100多米不等,最有名气的是一排骆驼状岩石。
  格雷梅露天博物馆则是一片以洞穴教堂为主的洞穴社区遗址,具有鲜明的宗教特色。在基督教历史上,格雷梅的地位很崇高,基督门徒圣保罗认为这里的环境很适合传教,于是设立了神学院,格雷梅遂在4~9世纪成为小亚细亚的信仰中心。
  这里拥有30多座洞穴教堂,如黑暗教堂、苹果教堂、蛇教堂、纽扣教堂等。黑暗教堂是该座博物馆里唯一需要另行付费的教堂,它的价值在于墙壁上保留着大量的湿壁画。什么叫湿壁画?现在人们使用的绘画颜料一般由彩色粉和油混合而成,也就是在画布上常见的油彩。但在当时,画家们是将彩色粉和水混合在一起,在刚刚刷好的石灰墙上作画,即为“湿壁画”,它的优点是色彩鲜艳、保存时间较长。黑暗教堂里的湿壁画内容几乎全是《圣经》里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比如《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祈祷图》《天使报佳音》《最后的晚餐》等。
  卡帕多西亚的岩石寺庙
  苹果教堂的得名当然不是来自外形,而是因为教堂里的壁画色彩大多偏红色,与苹果的颜色比较相近。蛇教堂的得名比较有趣,源于《圣乔治屠龙图》上的那条蛇,画中的圣乔治和圣狄奥多尔正在攻击一条半龙半蛇的怪兽。纽扣教堂又称托卡利教堂,它是该博物馆最大的教堂,拥有最传神的湿壁画,内容大多是描述基督的一生,画面色彩鲜艳如常,令人叹为观止。
  洞穴旅馆和洞穴餐厅是卡帕多西亚不容错过的招牌景观,如果游客没有住过洞穴旅馆,没有在洞穴餐厅里用过餐,便无法体验卡帕多西亚的穴居生活。洞穴旅馆里常见的有老式土耳其家具、土耳其地毯、古董吊灯、火炉、水烟,有些宽敞的地方还辟有贮藏水果、粮食的仓库。洞穴餐厅更有味道,餐厅里摆放着石桌石椅,平时提供传统卡帕多西亚家庭式料理,如麦片汤、麦片饭、咸酸奶、豆子羊肉等,有时还会举办小型的东方舞、旋转舞等表演。
  ◎迷宫般的地下城
  由于漫长的战争和复杂的宗教背景,卡帕多西亚一带出现了不少密如蛛网的地下城。它们在8世纪以后渐渐荒废,目前已探知的有36座,每一座地下城可供参观的部分只有全城的20%~40%,其中最壮观的要属凯马克勒地下城和代林库尤地下城。
  这两座地下城连为一体,距离地面有40多米,是卡帕多西亚最大最深的地下城。全城分有18~20层,目前只有8层面向游客开放,城内辟有1200多间房,居室、礼拜堂、学校、酿酒坊、仓库等设施一应俱全,至少可居住大约1.5万人。每一座地下城的每一层入口都被一块巨石门堵住,以防入侵者进入,里面的住户则可以通过地道在各层之间自由出入而不被发觉。更值得一提的是,一座地下城还有通道和别的地下城相连,连通代林库尤地下城与凯马克勒地下城的即是一条10千米的通道。
  地下城最绝妙的设计是它的空气循环系统,垂直而建的通气孔深达70~80米,为地下空间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空气,这一系统可让第九层和第一层一直保持着13c~15c的恒温。因此,卡帕多西亚的很多地下城都适合酿酒,而且也不用担心恶劣的气候变化。
  如此庞大的建筑,在几百年前显然是一项匪夷所思的工程,它给后人带来了很多难解之谜。比如说,需要多少人力多少时间才能完成?挖出来的土堆如何处理?地下城里的厨房不算多,如何在不被敌人知晓的情况下做饭?人们的排泄物又怎么在地下处理?如果隐居时间过长,排泄物会不会引起流行病?还有,一旦失火,人们又将如何处理火情?
  迷宫般的地下城带来了无数谜一样的问题,也给卡帕多西亚本就怪异的地上岩石带来了更多神秘的味道。当游客们将地面景观和地下景观全部玩遍,不妨再搭乘美丽的热气球,换个角度从空中去观赏卡帕多西亚的壮丽景象。
  迷宫般的地下城
  奥斯曼古都埃迪尔内
  不管是从欧洲进入土耳其,还是从土耳其进入欧洲,只要选择陆路就必须经过埃迪尔内。埃迪尔内位于伊斯坦布尔西北200多千米处,地处马里查河与登萨河的交汇处,毗邻希腊和保加利亚的边境地区,号称土耳其西部门户,战略位置相当重要。更值得一提的是,它还曾是奥斯曼帝国早期的一座王都。
  ◎曾是帝国的王都
  在罗马崛起之时,罗马皇帝哈德良曾多次关注过这片土地。125年,他率领罗马大军来到此处,使其成为一座驻军城市,并定名为哈德良波利斯。这里随之建起一座兵工厂,专为罗马人制造武器和盾牌。3世纪末期,到了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统治时期,此地已拓展成色雷斯四省中的一座首府。进入中世纪以后,埃迪尔内遭遇多次战火,先是汪达尔人在6世纪末期悍然入侵,后有保加利亚人在10世纪大举进攻,紧接着又连续两次遭到十字军的大肆劫掠。1362年,该城并入奥斯曼帝国。
  赛利米耶清真寺内精美异常的穹顶装饰
  归属奥斯曼帝国以后,埃迪尔内被正式定名。1413~1458年间,它成为帝国的首都,同时也是该国进攻欧洲的前沿阵地。据说,那时候的埃迪尔内急剧扩大城区规模,大量兴建公共设施,在其后百十年里,城中很快立起了300多座清真寺。到了16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历史上的第十代苏丹苏莱曼大帝,特别喜欢带着人马前往此地狩猎,一住便是月余。可是,由于狩猎的沼泽地里蛙鸣阵阵,扰得他夜夜不能安睡,最后不得不返回伊斯坦布尔。
  当奥斯曼帝国日渐式微,埃迪尔内也呈现衰落之势。19世纪前期,这座城市从昔日的王都沦为一处偏远之地。只是它消沉了没有多久,又烽烟四起。1829年和1878年,俄国人两次入侵这片土地,1913年保加利亚人卷土重来,1920年希腊人再度跟进。在短短一个世纪里,埃迪尔内饱尝战争之乱与动荡之苦,同时吸纳了大批欧洲难民,那些急剧增长的人口倒给这片一度沉寂的土地增添了无穷生机。
  共和国成立时,土耳其版图初定,埃迪尔内慢慢安定下来,并荣升为埃迪尔内省的省会。“二战”以后,这座西部城市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如今已重换新颜,那些建于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著名古建,更为城市增添了迷人的古代气息。
  赛利米耶清真寺被认为是锡南的杰作。2011年赛利米耶清真寺及其社会性建筑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两大清真寺
  埃迪尔内最具吸引力的便是奥斯曼建筑。当它归于奥斯曼帝国统治时,该城迅速兴建起清真寺、博物馆、市集、学校等众多建筑。
  赛利米耶清真寺位于埃迪尔内市的中心,是全城300多座清真寺里的亮点之作。它于1575年落成,由建筑大师锡南专为苏丹塞利姆二世设计建造,这是锡南个人最满意的一项杰作,被公认为奥斯曼建筑的巅峰之作。
  清真寺规模不大,18个小穹顶围拥着中间一个大穹顶,大穹顶的直径约43.5米,四周矗立着4座高耸入云状如火箭的宣礼塔。在清真寺的内部,8根排列成圆形的巨大石柱支撑着大穹顶,构成礼拜殿的偌大空间。置身礼拜殿中,游客们准会为穹顶传递的光线而深感震撼,周边一组较低的游廊通向外层,另一组较高的游廊通向内部。整个建筑表面使用了大量红色砂岩,看上去色彩协调,美观大方,建筑内部的祭坛与苏丹祈祷处装饰着产自伊兹尼克的精美瓷砖,醒目的讲坛则由一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
  锡南
  锡南是奥斯曼帝国最伟大的建筑师。他年轻时曾在帝国学校接受军事训练,毕业后迅速升迁,直至成为军校学员步兵团的军团司令。作为军事设施的设计者和建造者,锡南在一生中参与了许多大型建筑的设计与建造,包括34座宫殿、79座清真寺、33座浴室、19座陵墓、55所学校、12座旅馆、16所慈善机构和7所宗教学校。在所有的个人作品中,他认为只有埃迪尔内的赛利米耶清真寺才是自己一生的骄傲。
  马里查河大桥
  马里查河在巴尔干半岛东南部,源出保加利亚里拉山,曲折东流,抵土耳其埃迪尔内汇合登萨河后转向南,注入爱琴海。
  城市的近郊还有一组白色的建筑群,名叫巴耶塞特清真寺。该建筑落成于1485年,由奥斯曼苏丹巴耶塞特二世下令建造,包括清真寺、医院、医科学校、药店、浴室、宗教学校、厨房、施粥铺等。在18世纪初期,这里发生过一场严重的疫病。当时,一位名叫玛丽·沃特利·蒙塔古的女士给孩子们接种天花疫苗,后来又把这种方法传到了英国,为人类消灭天花做出过不小的贡献,而当时的大多数欧洲人对此还一无所知。
  埃迪尔内市内建有两座博物馆,一座是土耳其与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另一座是考古和人文博物馆。前者收藏着奥斯曼帝国大臣曾经使用过的帐篷、武器、玻璃制品及本地摔跤比赛的图片,后者收藏着色雷斯地区出土的陶器、大理石半身雕像、青铜饰品、珠宝与钱币等。
  相比于土耳其的其他大型城市,埃迪尔内既没有伊斯坦布尔的奢华喧嚣,也没有安卡拉的从容与锐气,更没有伊兹密尔和安塔利亚的柔媚风情,但这座宁静的古城因为曾经贵为王都而且拥有奥斯曼时期的完好建筑,反倒独有一种浓郁的古典风范。
  番红花城
  最后的奥斯曼小城
  一座因花儿得名的小城,同样也有着花儿般的浪漫气质,它就是土耳其的番红花城。光听名字,这座小城便能给人留下关于花儿与色彩的无限遐想,然而城内保存完好的那些奥斯曼古典建筑,显然要比番红花更加令人惊艳。
  ◎富裕而幸运的小城
  番红花在土耳其语的发音里是“萨夫兰”,故而番红花城又名萨夫兰博卢。它距离首都安卡拉约200千米,距离黑海约50多千米,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千米。这是一座只有2万多人的小城,城内全是白墙红屋,城外皆是一片绿色山谷,形成了一种世外桃源的姿态。
  小城种植番红花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11世纪,此地便有人开始种植这种美丽的花儿。14~17世纪,该城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进入鼎盛时期。那时候,奥斯曼帝国在盖雷代及黑海沿岸一带的贸易活动必须经过此地,活跃频繁的商业行为将其渐渐抬升至重要的贸易地位,番红花城继而发展成为古丝路上番红花的贸易中心与种植中心,同时也成为一座以制作马鞍和皮具为中心的商业城市。
  番红花城全景
  商业贸易为小城带来了大批财富,到了18~19世纪,一部分富裕的居民开始在城里用晒干的泥砖、木材和灰泥建起许多豪宅,城中某些重要的公共设施也大多在那时候开始兴建,包括清真寺、墓园、喷泉、浴室、钟塔、日晷,以及一些私人博物馆和数以千计的民居住宅。
  更幸运的是,番红花城躲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炮火,几千栋奥斯曼传统风格的建筑得以在山谷中完好留存。因此,这座遗世小城可以称作是奥斯曼帝国独一无二的“露天博物馆”。那些数量巨大的古典住宅为它赢得了巨大的声望,1994年,番红花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藏在青山中的古典建筑
  由于地处安纳托利亚高原的边缘山区,番红花城依山而建地势起伏较大,城中街道蜿蜒曲折就势而铺,整个小城的总体布局可以反映出城市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而渐趋完善的过程。
  小城里共有2000多座古老的奥斯曼土木小楼,从早期功能来看,可以大致划分为3个区域,即平民住宅区、店铺和手工艺作坊区和带有葡萄园的度夏住宅。城中大多数房屋均用木材框架作为基础再填充土砖,然后涂上灰泥以及稻草的混合物,外墙刷上灰泥或石灰,最后用木头进行装饰。小城里最常见的是二层或三层建筑,此类建筑的一楼界面通常不设窗户,会突出若干粗壮的支撑架,支撑架上是由二楼开出的一扇宽大窗户,站在室内望向远处,轻易便可将远处的穆罕默德帕夏清真寺与俊吉旅馆、俊吉浴室收入眼底。
  另一些大型豪宅的内部一般会辟有十几个房间,男女各有不同的房间。房间里的常见家具及装饰物有嵌入式的壁龛、橱柜与精美的石灰壁炉。更大一些的豪宅里还会另设水池,水池的作用是利用流水来给房间降温。
  2000多座古朴精巧的奥斯曼建筑就这样安静地隐居在一片青山翠谷之中,虽然小城局部有些残破,但一点也不妨碍它的古旧之美。很多游客来到此地,都为番红花城特有的中世纪气息痴迷不已,据说这里还曾一度是奥斯曼帝国皇室的暂住地。
  科尼亚
  天然历史艺术博物馆
  在《圣经》传说里,科尼亚是洪水过后地面上出现的第一个城镇;在历史上,科尼亚于5000多年前已建起了小型社区,后来又曾是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军事重镇,也一度成为科尼亚苏丹王国的首都;在商业史上,科尼亚是古丝路上有名的驿站;在文化艺术史上,科尼亚是诗人梅乌拉那·杰拉莱丁·鲁米的诞生地,土耳其回旋舞的发源地。这座城市以悠久的历史遗迹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获得“天然历史艺术博物馆”的美誉。
  ◎古建筑集萃
  科尼亚考古博物馆的赫拉克勒斯石棺,上面生动雕刻着赫拉克勒斯完成国王交付的12件任务并升格为神的故事。
  科尼亚背靠托罗斯山,面向科尼亚盆地,是安纳托利亚地区最早的居民点之一。起初居住在那里的是创造灿烂史前文化的赫梯人,后来是弗里吉亚人,接着相继成为吕底亚人、古波斯人、古罗马人的辖地。公元前2世纪,科尼亚被划入罗马帝国的版图,公元395年又成为拜占庭帝国的一部分,7世纪前后被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攻占。
  11世纪,科尼亚迎来最辉煌的时期。原来居住在中亚一带的突厥人西迁至安纳托利亚地区,建立起塞尔柱苏丹王国,并在1071~1308年间的200多年时间里,将科尼亚立为王朝的首都,使其在文化、政治、宗教等方面得到空前的发展。
  作为塞尔柱王国曾经的都城,科尼亚保存着大量塞尔柱时期的文化古迹。在保护古建筑方面,土耳其政府向来是不惜血本。比如某处塞尔柱宫殿遗迹只剩下一堵高约10米的残墙断壁,为了保护这个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古迹,土耳其政府特意在它上面盖起一座非常艺术的拱顶,使其免受风吹雨打。正因为土耳其政府的大力保护,游客们才能在科尼亚观览到很多历史建筑,如阿拉艾丁清真寺、塞尔柱宫殿遗迹、印杰光塔、瑟尔恰勒神学院、萨希普阿塔、卡拉塔伊博物馆等。
  科尼亚城市俯瞰
  ◎彩砖工艺的世界
  建于13世纪的卡拉塔伊博物馆原来是一座经学院,由当时塞尔柱苏丹王国的宰相卡拉塔伊下令建造,专门用来对信徒进行培训。这座以岩石块建成的“封闭式经院”,展现出塞尔柱时期高超的建筑及石刻艺术。
  那用天蓝色和白色大理石修筑的大门上雕刻着精美的铭文、图形及修筑时的一些信息,还雕刻着《古兰经》和穆罕默德言行录的部分篇章。走进经院,处处可见与宗教有关的文图。
  卡拉塔伊经学院在建造时使用了烧彩砖瓦工艺,墙壁上镶嵌着青绿色、靛青、黑色等马赛克,虽然现在很多地方已经脱落破损,但它依然在土耳其建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955年,这座经学院作为“烧彩砖瓦艺术博物馆”开始面向公众开放。
  博物馆里展出了塞尔柱时期和奥斯曼时期的安纳托利亚的烧彩砖瓦、灰泥装饰、烧彩盘、烛台和未上釉的陶器,塞尔柱时期的玻璃盘和烧彩砖瓦部件,以及属于奥斯曼时期的贝瑟希尔·埃斯里佛格鲁清真寺天顶中心部位和陶器,等等。
  那些光泽明艳动人的烧彩砖瓦形状多种多样,有十字形、半十字形、八角星形、方形,都使用了釉下彩的工艺。彩砖上绘有各种图案,如苏丹和侍臣、打坐的宫女、打猎归来的猎人、手持花朵的女人以及双鸟图、猎犬图、老鹰图等。
  ◎梅乌拉那博物馆
  13世纪,土耳其著名的学者、诗人、哲学家梅乌拉那到处讲学,创立了以旋舞祈祷而著称的苏菲教团,深得人们尊敬。据说讲解教义非常生动,声音抑扬顿挫,听者无不动容。
  梅乌拉那去世以后,人们把原来的清真寺改为梅乌拉那博物馆,并将他的陵墓安置在那里,成为旋转托钵僧聚会的地方。在这组庞大的清真寺建筑群中,高高低低盖碗般的屋顶上突出一个高耸的尖塔,外部镶嵌的绿色瓷砖非常醒目,气势非凡。前来参拜的信徒都围绕在陵墓前念念有词。
  博物馆内展出了梅乌拉那的著作和与教团相关的工艺品,包括土耳其著名微雕大师奈扎提·考克马兹手工雕刻的一卷《古兰经》,该藏品长1.3厘米,宽0.98厘米,全为镀金材质。
  博物馆入口处的大碗是著名的“四月碗”,碗里收集着4月的雨水,据说祭祀后把头浸在大碗内,具有很好的医疗效果。
  每年12月上旬,梅乌拉那博物馆都要举行盛大的旋舞祈祷仪式。舞者全部为男性,身穿白色长袍,头戴白色圆高帽,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他们就像上了发条的陀螺般不停旋转,为观者营造出另一个空悠神秘的世界。
  恰塔霍裕克
  距离科尼亚以南45千米的恰塔霍裕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居住地之一,它大概起源于公元前1万年的新石器时代。那里出现过许多人类定居生活的痕迹,如农作物的种植、手工业的遗迹,还发现了女神像和新石器时代的壁画,著名考古学家霍德教授称其为“人类定居文明的摇篮”。
  卡拉塔伊博物馆的穹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