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凡尘的神迹

  第三章
  凡尘的神迹
  历史的缔造者似乎无所不能,在尼罗河畔奔走的古埃及人比现代人更早地解开了自然和宇宙的奥秘,并将这些奥妙运用得淋漓尽致,不管是大金字塔的雄伟神奇,还是狮身人面像的气势恢宏,抑或是埋藏了无数宝藏和秘密的帝王谷,都让人忍不住赞叹古埃及智者的无上智慧。对于全球文明来说,古埃及文明如同一支金色的笔,在凡俗之中创造了无数的神迹,神庙的柱廊和浮雕、深山的修道院与晨光,都在镌刻着它的荣光,都在等待着后来人去解读那曾经的辉煌。
  吉萨大金字塔:不朽的奇迹
  不管是法老的诅咒还是木乃伊的谜题,抑或是金字塔能量,埃及总是让人充满了离奇的猜想,以及那些无法理解的考古发现。这个神秘的文明古国究竟创造了多少奇迹,如今依然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便是那让现代科技感到异常尴尬的金字塔,除了无比神秘之外,它还让人心生敬畏。
  ◎地球文明印记
  从公元前3150年完成统一之后,埃及文明就获得了充沛的发展动力,无数的奇迹在这片土地上诞生。截止到公元前332年被希腊征服,在长达3000多年的时间里,埃及人书写了人类的神话,这其中最让人神往的就是已经矗立了数千年的金字塔。
  吉萨金字塔群中的法老墓室入口
  与埃及金字塔相关的话题总是带有一些神秘色彩,有人认为金字塔携带着法老的诅咒,任何人都不能轻易靠近、开启它。也有人认为金字塔之中掩埋了木乃伊的秘密,这种建筑设计本身就具有不可思议的能量。
  沙漠中高高的金字塔一字排开,其宏伟的气势令世人赞叹古埃及的奇迹。
  金字塔让现代科技感到无所适从,因为迄今为止,现代科学家依旧无法解开古代建筑者的设计。在埃及,有一句流传很久的俗语:人类惧怕时间,时间惧怕金字塔。在他们的眼中,金字塔是连时间都无法阻止的神奇存在,就算是历史止步了,金字塔依然存在,埃及文明的脚步也依然不会停止。
  法老是古代埃及的统治者,他们自命为“太阳神之子”,法老的无上权力让他们可以肆意地挥霍,自然也深刻地影响了埃及文化的进程。
  在吉萨高地,漫天的黄沙之中一座座金字塔巍然屹立,随着驼铃声一阵阵传来,在日暮时刻展现出华美而又苍凉的韵味。位于吉萨的10座金字塔耸立在尼罗河两岸的沙漠之中,距离当时的首都孟斐斯并不远。这其中有3座保存完好的金字塔,分别是由古埃及第四王朝的三位法老胡夫(khufu)、哈夫拉(khafra)和门卡乌拉(menkaura)在公元前2600~公元前2500年建造。其中,最显眼的便是法老胡夫的大金字塔,也称之为吉萨大金字塔(great pyramid of giza)。
  作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吉萨金字塔被尊为世界七大奇迹之首。最高的一座胡夫金字塔高达147米,据考证使用了230万块巨石互相累积而成,平均每一块巨石都重达两吨半。其次是哈夫拉金字塔高达143.5米,门卡乌拉金字塔高66.4米。在没有任何黏合物的情况下,金字塔巨石之间的缝隙连尖刀都插不进去,其工艺之精密复杂令人惊叹。
  在1889年巴黎埃菲尔铁塔落成之前,胡夫金字塔一直都是地球上最高的建筑物,它的底面呈现为正方形,边长约230多米,四边的误差不到20厘米。组成金字塔的石块都经过了精细打磨,按照锥形的体积计算出每一块的几何形斜度,然后层层累积。
  胡夫金字塔的塔身四周正对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误差只有几厘米。要完成这样一个工程,据说当时动用了数十万的劳动力,据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记载,工人们每3个月轮换一次,耗时30年才得以完工。
  金字塔被公认为是建筑史上的奇迹,因为直至今天都没有人能够解开金字塔的建造原理,也搞不清当时的人们如何采集、搬运这些石块,更不用说如何将它们严丝合缝地进行累积了。当时不仅没有轮车、吊车和滑轮,更没有绞索等起重、装卸设备,炸药也不存在,甚至连马车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之下,胡夫金字塔所使用的巨石最小1.5吨、最大160吨,它们是如何一层一层堆砌上去,简直让人惊叹。
  2004年,科学家约瑟·大卫杜维斯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假设,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巨石都是人造的。在显微镜和化学分析的帮助下,他研究了巨石的构造,得出的结论是:巨石的原料为石灰与贝壳,浇筑的方法类似混凝土,而且他还在巨石中发现了人的毛发。现代考古研究证实,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知道如何制作混凝土,所以大卫杜维斯的假设并不是没有可能。
  胡夫金字塔不仅外观极其雄伟壮观,内部结构也非常复杂。传说它的入口极其隐秘,一直到公元9世纪的时候,人们才从塔的北侧打开了一个洞口,发现在塔基13.7米高的上部,有一个石材砌成的入口,沿着它向下倾斜的通道,可以进入迷宫一样的墓室,一直到深深的地下。
  近看金字塔,是由一块块巨大的石料垒砌而成。
  在巨大的石块之中,隐藏着神秘的力量,能够完成这样的工程绝非拥有人力、财力可以达成,后世也曾经有人想要模仿胡夫金字塔,但却都以失败告终。历史告诉我们,大金字塔只属于法老胡夫,任何人不得染指。
  ◎上天的阶梯与死神咒语
  法老为什么要修建金字塔?这个问题也困扰了很多科学家,演绎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版本。在《金字塔铭文》之中,记载了修建胡夫金字塔的起由:“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以由此上到天上。”
  拥有了无上权力和财富的法老都期冀着延续权力,希望在死后可以变成无比高贵的“太阳神”,而金字塔就是用来“成神”的天梯。通过这座天梯,法老可以让“天空的光芒”延伸到自己。锥形的金字塔是修建高塔最完美的形式,当人们走在黄沙之中,沿着金字塔的棱线向着西方望过去,就可以在云层的缝隙之中看到金字塔如同太阳光芒一样刺向大地。这种感觉极其神圣,云层在金字塔的侧面不断幻化出不同形状的影子,也让人感觉金字塔就好像是活的一般。
  游人行走在金字塔中,才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金字塔的伟大。
  金字塔不仅在建筑技术方面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就,更表现出非常丰富的物理学、几何学、数学和天文学知识,科学水平惊人。天文学家比亚兹·史密斯就将金字塔看作是“石头的圣经”,因为通过它可以测算地球的直径以及与太阳的距离,甚至可以推算出每年的天数、岁差时间的长短等一系列数据。将金字塔自重乘以1015就可以得到地球的重量,将金字塔的高度乘以10亿就可以得到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4659万千米,将金字塔的底面周长乘以2就可以得出赤道的时分度,将金字塔高度乘以二再和底周长相除,就可以得到圆周率;金字塔内部的直角三角形厅室各边之比为3:4:5,正好满足勾股定理。
  金字塔内部石柱
  除了以上不可思议的巧合之外,还有一些类似的数字巧合。在拿破仑大军入侵埃及的时候,法国人也曾经好奇地测量过金字塔,发现如果以金字塔的顶点为起点,向正北方向伸出一条延长线,就可以将尼罗河三角洲精密等分。如果继续延伸这条线,就可以一直延伸到北极,延长线与极点的距离只有6.5千米。如果不考虑北极点位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初建造这座胡夫金字塔的时候,北极点极有可能就在这条延长线上。
  种种离奇的巧合让人们对它的制造者产生了种种假设,让原本就神秘的金字塔更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难道埃及人早在远古时代就能够如此精确地测量天文和地理吗?他们的工具是什么,方法又是什么?对于金字塔的好奇也促使着更多的人想要一探究竟。
  公元9世纪,开罗总督卡利夫·阿尔玛门就记录了关于胡夫法老木乃伊遗失的谜团,这说明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人进入了胡夫金字塔。总督带着一队石工从金字塔的北侧挖掘了一条隧道,却在使用石锤、钻岩机的时候震动出了坡道屋顶上的部分岩石,发现了金字塔内部入口处。进入金字塔之后,阿尔玛门并没有任何发现,只有一件朴素却充满了几何趣味的房间。在被命名为王后殿和王殿的墓室之中,只有大小可以容下一人的石棺。一直到1872年,英国工程师韦恩曼·迪克森找到了王后殿后壁的隧道,人们才得以进入更深的墓室之中,但却依旧一无所获。
  时间又过去了221年,1993年3月,德国机器人专家鲁道夫·甘登贝林使用遥控迷你机器人通过狭窄的通气孔发现了其他的门。但是机器人所拍摄回来的影像却只有一个更深、更远,看不到底的黑洞。
  ◎金字塔能量
  随着金字塔不断解密,人们发现金字塔之中所隐藏的信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法国人鲍威斯在胡夫金字塔的“王室”厅堂之中发现,所有进入这里的动物尸体都没有腐烂分解,而是逐渐脱水,变成了木乃伊。这个发现引发人们的讨论,许多人认为金字塔有一种特殊的能量,尤其是在胡夫金字塔中,防腐功能显得极为突出。为了模仿这种能量,很多储藏食物的器皿也被设计成金字塔形状。在那个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里,古埃及人如何发现金字塔构造可以保鲜防止腐烂?这个问题让人费解。
  除了具有防腐功能之外,捷克无线电工程师卡里尔·杜拜尔也发现了金字塔的一些奇特能量,他将一个刮胡刀片放进金字塔模型,本以为它会变钝,却发现刀片变得更加锋利了。1949年,杜拜尔向捷克布拉格的有关部门申请注册“法老磨刀片器”的发明权,但因为现象过于奇特,一直到1959年专利委员会主席亲自试验之后才被审批。杜拜尔认为,金字塔模型内部空间一定有一些奇特的磁场震荡,他假设这种震荡是来自太阳的宇宙微波,通过聚集在金字塔内部的地球磁场,活跃了模型内部的震荡波,让刀片“脱水”变得锋利。
  为了探寻金字塔能量的根源,科学家在图纸上复原了2500年之前的天象,他们发现胡夫金字塔的4个坑道正好对应着4颗极其明亮的恒星。更加神奇的是,如果将尼罗河当作是天上的银河,那么吉萨的3座金字塔恰好是在猎户座腰身的3颗恒星位置。在埃及文化之中,猎户座是天堂的位置,天神就居住在那里,金字塔与星座的对应关系更让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当事情超出我们的想象及知识范围的时候,外星智慧就会成为破解答案的代名词。很多狂热的外星智慧崇拜者坚信只有外星人才可以建造出如此完美的金字塔,因为经过胡夫金字塔的经线将地球精准地一分为二,如果不是外星人,又有谁可以做到呢?当我们遥望着造型利落的大金字塔,看着它用尖顶呼唤着天空,你会明白它就是金字塔,无需任何解释。
  狮身人面像:时间的守望者
  古埃及留下了灿烂的文明,其代表作不仅有金字塔,还有让人叹为观止的狮身人面像。这座雕塑和金字塔一样,都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可是要探究它们的来由身世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古埃及历史并没有多少文字记录流传下来,再加上如今的埃及人很多并不是古埃及人的直系传人,所以人们只能依靠口耳相传的可能性来推测。狮身人面像的出现究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人类非凡的创造力,这一点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究。
  ◎奇迹由谁制造
  古埃及的统治者拥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财宝,他们在活着的时候享受生活,自然希望死后也可以继续得到永生。于是无休无止的金字塔建造竞赛就这样拉开了帷幕。在所有的金字塔之中,胡夫金字塔毫无疑问是独领风骚的,它的规模远超所有的金字塔。胡夫的儿子哈夫拉在他之后也为自己建造了一座金字塔,虽然哈夫拉塔比胡夫塔低了3.5米,但是它完美、壮观的附属建筑却赢得了人们更多的赞叹,那就是至今屹立在金字塔旁边的狮身人面像。
  享誉世界的狮身人面像,是由一张人类的脸和狮子的身体组成,高20米,长26米。除了狮子的爪子部分使用石块堆砌而成,其他的部分都是用巨大、天然的岩石雕凿而成。
  狮身人面像侧面
  为什么会想到要修建这样一座雕像,这是很多人不解的疑问,而流传最广的说法便是哈夫拉自己的灵感。
  据说哈夫拉还在位的时候,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金字塔。当他来到金字塔修建施工现场查看工程进度的时候,看到采石场有一块巨大的天然岩石,外形就好似一头卧着的巨大狮子。狮子在古埃及文化中象征着无上的权力。于是哈夫拉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让自己的形象永远留存下来的点子,让工匠将自己的脸刻在了这座岩石上,让后世的子孙永远膜拜、瞻仰。
  狮身人面像落成之后,面朝着东方,摆在了哈夫拉金字塔不远的地方。这座狮身人脸的雕像头戴王冠,额头上还刻着圣蛇浮雕,下颌雕刻了长长的胡须,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让它成为人类历史上一大奇观。
  ◎哈夫拉的墓志铭
  和所有的古埃及法老一样,哈夫拉渴望在来世继续做统治者,可是他天真的想法却为劳动人民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在修建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过程中,数以万计的人们被迫离开家乡,从事繁重的劳动,很多人再也没能回家,成了统治者的殉葬品。繁重的徭役和赋税迫使人们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在哈夫拉死后,人们冲进了金字塔,拖出他的尸体,瓜分了陪葬品。古老的金字塔带着斑驳的印痕向世人诉说着曾经的历史,而狮身人面像就像是哈夫拉的墓志铭,讲述着历史长河之中的那些过往。
  狮身人面像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作“斯芬克斯像”,这个名字来源于希腊人。因为当希腊人看到这座雄伟的雕像的时候,都非常惊恐,它和希腊神话之中一头可怕的怪物一模一样,这个怪物的名字就叫作斯芬克斯。这个狮身人面的怪物用一条谜语杀死了很多人,这个谜语就是:什么动物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晚上的时候则用三条腿走路。在遇到勇敢而又智慧的俄狄浦斯之后,斯芬克斯的谜语才被揭破,它所指的正是人类的一生。但狮身人面究竟是斯芬克斯的脸,还是哈夫拉法老的脸,这个争论也就此展开,至今没有定论。
  鼻子丢失之谜
  狮身人面像的鼻子丢失,一直是一个难解的谜题,最流行的说法是,在1798年拿破仑进攻埃及时,路过狮身人面像,仿佛看到了这个庄严的雕像对自己的不敬,一气之下,让人炮轰了它的鼻子。还有一种说法则是埃及人自己把狮身人面像的鼻子炸掉的。据说在几百年前,埃及国王用狮身人面像当作练兵的“靶子”,而它也被一些士兵“失手”轰掉了鼻子。事实究竟是怎样,人们也没有确切的答案,但这个鼻子负伤的狮身人面像的威严却不会因此而减损,依然庄严肃穆地矗立在埃及沙漠中。
  由于狮身人面像的建造年代太过久远,人们无从考据。而考古学家马利艾特则提出,这座雕塑的头巾、圣蛇和外貌特征,与第四王朝时候的埃及皇室雕像非常接近,因此推断它是在法老哈夫拉时期的第四王朝修建。但在1992年,这一看似非常有说服力的结论,在美国地质学家萧贺的论证下遭到了质疑。萧贺发现狮身人面像的围墙和岩石都曾经被雨水侵蚀,根据风化的程度,可能在新时器时代才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降雨来侵蚀石像。由此,萧贺判断狮身人面像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建成,而这个推论与马利艾特的结论有很大出入,两个年代相差4000余年。
  对于雕像建造年代出现的推论,埃及学家们反映不一,有些人认为人类在不断接近真相,但有些人却将萧贺的推断认定为“美国式妄想”,缺少科学上的依据。而在近些年,关于雕像是哈夫拉还是斯芬克斯,又有了新的进展。美国纽约警署的图像专家法兰克·多明戈在上个世纪末来到吉萨,在亲眼看到斯芬克斯和哈夫拉的画像之后,确定这是一个典型的认错案例。根据相貌鉴定法,多明戈从各个角度和视点拍摄了两个雕像面部数百张照片,并对两个雕像的脸进行了几个月的细致比对,最终证明斯芬克斯和狮身人面像是不同的脸。
  关于狮身人面像的谜团至今有很多尚未解开,但这些都不影响人们对它的欣赏,相反,越来越多的人想身临其境,一睹它的真面目。
  ◎历史守望者
  在柏拉图时代,关于狮身人面像的传说也有很多,很多人认为这座雕像是由于大洪水时代高度文明被灭绝而遗留下来的伟大遗迹,并且还有人声称雕像的下方还藏着一个巨大的文献厅,那里保存了很多被灭亡的文明所遗留下的知识和智慧。哲学家柏拉图将这一文明称为“亚特兰蒂斯”。
  蓝天下的狮身人面像,像是历经沧桑的老者,目视前方,肃穆而又庄严。
  在古希腊传说中,亚特兰蒂斯的居民为了逃避洪水袭击,曾经逃到埃及,定居在吉萨附近。1932年,美国著名的预言家埃德加·凯斯曾经提出过一个梦幻的预言:亚特兰蒂斯人将自己的科学知识保存在吉萨,当太阳升起到水平线的时候,光影会落在斯芬克斯的前爪之间,那里就有一个通往文献大厅的通道,沿着它就可以进入到狮身人面像下方的神秘去处。
  预言让狮身人面像增加了神秘色彩,但1991年,约翰·韦斯特带领的斯芬克斯调查队通过探测雷达真的在雕像的右前爪下找到了“长方形空洞”,那里正是凯斯预言的地方。虽然这个调查在埃及当局的阻止下未能继续进行,但无疑让揭开狮身人面像神秘面纱的脚步又向前进了一步。
  经过了几千年的风吹雨打和沙土磨砺,如今狮身人面像头顶的皇冠、脖颈上的项圈已经不见了踪影,圣蛇浮雕也在1818年时被英籍意大利人卡菲里亚在雕像下掘出,献给了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雕像的胡子脱落,四分五裂,在埃及博物馆保存了两块,大不列颠博物馆保存了一块。鼻子部位也已经缺损了一大块,虽然有人说是拿破仑侵略埃及的时候被士兵打掉,但据考证并非如此,因此很难确定它鼻子缺失的真正原因。
  1981年10月,狮身人面像的左后腿塌方,形成了一个2米宽3米长的大窟窿。1988年2月,石像的右肩膀上掉下了两块巨石,其中一块的重量达到了2000千克。在4000多年之后,这座雄伟的雕塑已经痼疾缠身、千疮百孔,就连这样的石像都会被岁月不断腐蚀,更何况是法老的权力呢?
  阶梯金字塔:最久远的金字塔
  位于萨卡拉的阶梯金字塔,建造于公元前2695年,如果要寻找一座年代最为久远的金字塔,那一定是非它莫属。这座金字塔是古埃及第三王朝的第一或第二位国王左塞的陵墓,它是埃及第一座真正的大规模建筑。
  ◎第一座金字塔
  阶梯金字塔,其形状名符其实,是一座高台状墓室堆垒而成的建筑,它的内部包含着法老建筑的很多基本纹饰。这座金字塔共分为6层,原本只是一个墓葬小土墩,但经过一再加高,用石灰岩装饰了外表之后,就形成了这座造型奇特的金字塔。
  阶梯金字塔的主墓室深入地下,法老左塞和他的5位家庭成员被安葬在这里。作为第一座金字塔,阶梯金字塔有很多独特的组成部分,每一个部分都具有特殊的含义,只是因为缺少明确的图案和文字表述,现代人已经无法精准地解读古埃及人那灿烂的文化。
  依靠晚期的一些资料,尤其是金字塔文做出的一些解释,人们对于“为什么要建造阶梯金字塔”有了基本的认识。但阶梯金字塔出现在所有的金字塔之前,因此,其他金字塔的塔文也未必可以准确地解释它的象征意义,人们只能推断它和以赫利波利斯为中心的太阳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至于阶梯金字塔的南侧围墙之中为什么要修建一座小型的坟墓,现在已经无法找到任何答案。
  萨卡拉阶梯金字塔的建筑师伊姆霍特普雕像
  ◎给神灵的献礼
  作为一座纪念性建筑,阶梯金字塔位于一个长达545米、宽278米的长方形场地中央。它的外侧由带着塔楼的厚厚石墙环绕着,墙的正面雕刻是简化变形的皇室风格,墓室真正的入口位于东南角。
  从阶梯金字塔整体的建筑设计上,可以看出它的基本形状,穿过场地中心的长187米、宽108米的长方形空地,可以看到对着金字塔石台的石碓。石台和石碓的布置方式最早见于早王朝时期的画面之中,那尔迈统治时期的权标头上的画面,可以看到这种布置是检阅牲畜和战俘的时候使用的。
  在阶梯金字塔建筑群内部雕刻中,有两个主题非常凸显。在南墓室和阶梯金字塔地下走廊的模拟门道后部,有两组共3块雕刻过的嵌板。嵌板上的画面有些是在描述左塞王大踏步走或跑的仪态,有一些还附上了特殊的符号。金字塔中的石碓作为领土范围的标志物,其形状也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之后的一些资料表明,堆积了石碓的活动场地便是“田地”,而左塞王进行的仪式则是“环绕田地”或“奉献田地”,并且嵌板中的符号特别强调了这些场地是奉献给神的,只是这些信息在早期的描绘之中并不明显。
  ◎建造者之谜
  阶梯金字塔的建造者究竟是什么人?他何以具有如此的智慧,可以建成第一座金字塔?
  在左塞王的雕像基座上,人们发现了一个名字:伊姆霍特普,此外还有他的头衔:下埃及国王的掌印者、国王之下第一人。古埃及学家认为,伊姆霍特普是金字塔的建筑师或工程监工,他不仅为法老修建了天梯一样雄伟的王墓,还将其中设计得非常复杂。因为他杰出的贡献,在伊姆霍特普死后埃及人将他奉为神灵,受到世代供奉。在他死后2000年,古埃及人奉他为智慧之神,他的很多著作也被流传下来。
  公元前2575年,米达姆金字塔作为新式金字塔的代表,实现了从阶梯金字塔向真正金字塔的转变,意味着不再将国王视为至高无上的领土所有者,而是太阳神的化身。纵然后世有无数变化,但阶梯金字塔的光辉却无可取代。
  左塞王的阶梯金字塔
  帝王谷传奇
  那些向往埃及文明的人们,除了渴望一睹金字塔的雄奇身姿,另一处让无数人向往的地方无疑就是帝王谷。这里是古埃及新王朝时期第十八王朝到第二十王朝的法老和贵族们的主要陵墓区,雄伟的墓葬群掩埋着埃及文明的光辉,至今已经开发出62座陵墓,埋葬着64位法老,其中包括图特摩斯三世、阿蒙霍特普二世、塞提一世、拉美西斯二世等最著名的法老。
  ◎最华丽的地下宫殿
  在开罗以南700千米,位于尼罗河东岸,与尼罗河西岸现代城市卢克索等隔河相望约7000米的地方,是古代埃及都城底比斯所在地。这里虽然已经成为一片大沙漠,但著名的帝王谷就坐落在石灰岩峡谷之中,默默地守护着璀璨的古埃及文明。
  帝王谷距离底比斯遗址并不远,这里荒无人烟,在重重断崖之下,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70年至公元前1090年)安葬法老的地方。为了安葬自己的遗体,法老命人在尼罗河西岸的峭壁之上开凿出了许多墓室,也在这里建造了诸多巨大的柱廊和神庙,曾经保护着法老们的神如今也都被掩埋在地下。
  卢克索博物馆中的图特摩斯三世雕像
  最先在帝王谷开始修建陵寝的法老是图特摩斯一世,他将这里作为一个梦的寄托。在他之前,有无数的法老为自己修建了陵寝,希望死后可以得到灵魂的安息,但事实上没有一个法老的陵寝不会受到盗贼的侵扰。在图特摩斯继位之前的500年里,大部分金字塔中的法老遗体都被盗贼撕碎,他们的来生富贵梦也随之烟消云散。见此惨状,图特摩斯希望自己可以逃脱这个厄运,他派遣最信任的建筑师伊内尼前往尼罗河西岸的山谷之中,为他修建一座隐秘而又永恒的死后居所。经过了一番调查之后,伊内尼选定了底比斯群山之中幽静的空谷,此后的几百年里这里一直回荡着不绝于耳的穿凿之声,那是埃及人民为“太阳之子”修建着新的陵寝。
  帝王谷之中的陵寝必须要隐藏在岩壁之内,只有这样才能逃离盗贼们的双手。因此,修建陵寝的第一步就需要开凿一条坡度很陡峭的甬道,让工匠们经过甬道在岩壁内开凿墓室,并修建其他附属建筑。在防护设施之中,陵寝的暗门是必不可少的,一般的甬道里都会有一两个厚厚的暗门、假门,甚至是暗器,用来吸引盗墓者的注意力,并将其杀死。在经过了甬道之后,看似宽阔的前厅之中四壁都有不同的机关和暗器,以至于后世的考古学家在发掘帝王谷陵寝的时候,经常在前厅看到被暗器残忍射杀的盗墓者尸体,也许他们的同伴就是踩着这些尸体走进法老金光灿灿的墓室之中攫取珍宝。
  在完成陵寝修建的任务之后,参与墓室工程的工匠们都会被处死。这个惯例从图特摩斯一世开始,后世的法老都延续了这种做法,即便如此,在第十八王朝末期,这些伟大法老的陵寝依旧被盗墓者光顾,祸根正是那些被他们自己塞进墓室的奢华陪葬品。
  在帝王谷中众多的陵墓中,第十九王朝塞提一世的墓穴最为华丽,从入口到最后的墓室,水平距离210米,垂直距离45米,巨大的岩石洞中掩藏着一座宫殿,墙壁和天花板上全都是美妙的壁画,装饰华丽的程度让人难以想象。此外,还有很多细小的通道,可以走进墓室深处,而通道两侧墙壁上图案和象形文字至今都非常清晰,令人赞叹。
  ◎图坦卡蒙之墓
  一代一代的法老们在帝王谷中安葬自己的遗体,并且极尽奢华之能事,对于盗墓者来说这样的诱惑实在太大了,那里每一座墓室之中的财富,都超过了最贪婪者的想象。在此后的年代中,一个又一个匪帮来到帝王谷,要么暗度陈仓,要么明火执仗,进行着疯狂的盗墓活动。
  埃及法老塞提一世和奥利西斯神浮雕
  随着时光的流转,帝王谷也变成了一片破败不堪的荒漠。在3000年的光阴中,盗墓者将这里的山谷翻了一遍又一遍。在同一个地方让盗墓者发掘3000年,恐怕是任何国家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从18世纪起,拿破仑大军挺进埃及,欧洲探险家和考古学家也来到这里,进行地毯式的发掘。到19世纪末,人们认为这里的古迹已经被扫荡殆尽,再也不会有任何新的发现,对帝王谷的挖掘也应该进入尾声了,但就在这个时候,英国人霍华德·卡特与罗德·卡纳冯勋爵的发现,再一次震惊了世界。
  卡特是就职于埃及名胜古迹服务部的考古学家,而卡纳冯勋爵则是英国海克利尔城堡的继承者。1906年,他们相识并开始合作,接手了美国西奥多·戴维斯发掘了12年却一无所获的帝王谷,并在1917年选中了帝王谷中一块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三角区域,找到了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
  图坦卡蒙9岁登基,18岁去世,短暂的法老生涯却没有阻止他为自己在帝王谷修建陵寝。这位小法老的声名随着卡特的发现而名扬四海,他的陵墓是帝王谷中所有法老陵墓里保存最好的,由于修建得隐秘,盗贼们居然一次又一次错过了它。
  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壁画
  1922年11月4日,卡特带领工人在拉美西斯二世的墓室旁挖出了一条浅浅的台阶,经过16级台阶之后,他看到了门上的象形文字“图坦卡蒙”的名字。在强光的照射之下,这座陵寝里布满了包金的战车,一人高的法老雕像,巨大的镀金狮子和怪兽,已经变质的鸭子、火腿和面包。在镶嵌着黄金和象牙的木箱里,大量的金银玉器储存其中,金指环、项圈、宝石、手镯和金权杖,就像是一座奢华的古董店。但这一切都不是卡特想要的,他要寻找的是法老的遗体。1923年2月7日,卡特终于打开了一座密室大门,一个硕大无比的棺椁占据了整个房间,长达17英尺(1英尺约等于0.308米)、宽11英尺、高9英尺,棺椁全部用黄金覆盖,镶嵌满各种饰品和宗教图案。在棺内,3个装饰着浮雕的黄金棺材一个套着一个,最里面的一口雕刻精美的黄石英岩棺材里,又有3个人形金棺,纯金的内棺上写着法老的名言:“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而躺在棺内的图坦卡蒙带着巨大的黄金面具,表情既悲伤又静穆。
  图坦卡蒙墓葬的发现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成就,让人们真正了解到帝王谷中新王国时代法老殡葬的真实情况,成为了考古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经过了这一次发掘,帝王谷考古结束了漫无目的、猎奇式的工作方式,让考古工作进入了严格的科学研究时代。
  在卡特进入图坦卡蒙墓室的时候,看到了墙上所写的法老诅咒:“谁惊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就会降临在他的头上。”在他们离开墓室之后,卡特与卡纳冯勋爵都因不明原因去世,让这座墓室增添了更加神秘的色彩,但就算再狠毒的诅咒,也无法阻止人们探索未知、揭开神秘法老面纱的好奇心。
  埃及帝王谷图坦卡蒙墓中的图坦卡蒙黄金面具
  卡尔纳克神庙:阿蒙神的圣地
  这是真正属于法老的圣地,从古王国时期开始,这里就成为每一任法老无法忽视的地方。这里也是属于全世界的圣地,从被发现的那一刻开始,全世界的人们用尽美好的词汇来形容这座梦幻的圣庙,因为它已经超越了人类语言所能表达的极限,尽管它本身就是人类智慧创造的产物。
  ◎全世界最大的神庙
  与金字塔一样,卡尔纳克神庙也是埃及文明的一大标志,但是它又有着金字塔所无法比拟的地方,它就像是一幅古代埃及的“清明上河图”,将悠久的埃及历史在画卷之上逐一展现。
  卡尔纳克神庙壁画
  卡尔纳克神庙坐落在辉煌一时的古埃及首都底比斯城中,在几位法老不断加以扩建之下,形成了一座长1.5千米、宽0.8千米的庞大建筑群。庙内有许多神殿和房屋,塔门重重,巨柱林立,方尖碑、圣兽巨像处处皆有,其中包括被称为“艺术世界奇观”的百柱厅和闻名遐迩的方尖碑。
  在古埃及人眼中,阿蒙是底比斯的保护神,是所有神灵之中最高的神,后来也被尊称为太阳神。埃及国王都认为自己是太阳神的儿子,每一次发生对外战争的时候,如果可以获得胜利,那么毫无疑问都是阿蒙神保佑的结果。为了表达对于阿蒙神的感恩,每当战争结束的时候,国王都会将大批的战利品献给供奉阿蒙神的卡尔纳克神庙。这些献礼包括金银、宝石,也包括奴隶和土地,经过了几百年来不断添造,卡尔纳克所积累的财富规模已经不可想象。
  从中王国开始,人们就开始建造这座侍奉阿蒙神的神庙。到了新王国时代,第十八王朝的多位伟大的法老都在神庙之中留下了他们的建筑,到该王朝末代法老哈拉穆哈勃时期,卡尔纳克神庙的建筑已经完成了如今可见的一多半。第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一世、塞提一世继续了这项伟大的工程,到好大喜功的拉美西斯二世时期,整个圣庙的建设达到了顶峰。
  进入了第二十王朝之后,神庙工程慢慢停下来,拉美西斯三世法老只为神庙增添了一些建筑。努比亚统治的第二十二王朝从以色列地区带回了大量的战利品,让神庙的建设又一次掀起一个小高潮。第二十五王朝是埃塞俄比亚统治时期,法老们在神庙的西部修建了最大的比龙门。从此之后,神庙的建设工程基本就停了下来。
  卡尔纳克神庙的主体建筑便是阿蒙神庙,供奉着底比斯的主神阿蒙。而阿蒙神庙的主要建筑包括10座门楼和3座大殿。确切地说,卡尔纳克神庙是一系列神庙的组合,在一条轴线周围,主庙的两旁分别修建了一些附属建筑和庭院,恰似一座天宫,四周有4尊兴建寺庙的过往的雕像和高达25米到35米的四棱尖顶石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方尖碑。石柱都是由整块的花岗岩制成,上面布满了象形文字,尖端甚至被镀金。
  进入神庙,首先要穿过第二十五王朝修建的雄伟的比龙门。比龙门的名字来自于古埃及人对神庙大门的专用称呼,在卡尔纳克神庙之中这样的大门一共5道,将神庙分割为5个大部分。穿过第一道比龙门,是一个非常宽阔的庭院,面积达到9000平方米。这座庭院建造过程很漫长,从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的1200多年间,埃及法老都曾在这个庭院留下足迹。庭院左边是一座偏殿,属于第十九王朝塞提二世,他为阿蒙神和妻子努特、儿子汗苏修建了这座圣殿。在庭院中央还有4座巨大的石礅,那是阿蒙神雕像外出参加宗教活动的时候临时憩息的地方。
  在庭院不远处的第二座比龙门入口,一左一右两座巨大的雕像极其引人注目,那是拉美西斯二世的奥西里斯神雕像。左侧的雕像是站姿,双腿并拢,双手交叉在胸前,他的王后纳菲尔塔利的小雕像位于他的膝盖处。这座雕像以端庄、和谐的雕刻风格闻名于世,但右侧的坐姿雕像却因为后世破坏,早已面目全非。
  在中央庭院的右前方,有一片柱廊,那就是拉美西斯三世神庙。虽然这座神庙显得较为寒酸,但它却因两件东西而扬名天下。其一是庙门上的拉美西斯三世征战图,图中包括了当时埃及所有城市的名字,是埃及考古的宝库。其二则是神庙内侧的小柱厅,这座厅的尽头有两个小房间,右边的是王后圣殿,左边的是法老圣殿,太阳光可以透过屋顶的天窗照射到法老圣殿中,神奇的是:每逢法老登基和生日这两个纪念日的清晨,第一束阳光正好可以直射在圣殿中央法老的雕像上,堪称古埃及建筑乃至全人类古代建筑的奇迹。
  卡尔纳克神庙中的公羊雕像在埃及,公羊是太阳神阿蒙的形象代表,所以在通往卡尔纳克神庙塔门的神道两旁,有两排狮身公羊头的雕像,守护着神道。
  ◎百柱大厅
  举世闻名的百柱大厅是卡尔纳克神庙之中另一处极具特色的地方,这座大厅不管是宏大的建筑布局还是精美的雕刻装饰,都堪称举世无双。
  第十八王朝的哈拉穆哈勃、第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一世和塞提一世是修建百柱大厅的主要功臣。整个柱厅的面积接近5000平方米,里面有134根石柱,其中位于中间的12根石柱高达21米,直径达到惊人的3.6米,需要11个人张开手臂才可以将它合围。在石柱的顶端是盛开的纸莎草花形状,每一根石柱的重量都可以达到65吨。其余的122根石柱高度也可以达到13米,周长也可达到8米,柱顶雕刻着荷花的花蕾。
  卡尔纳克神庙中伟大的石柱大厅
  依靠着134根巨大的石柱,一座大殿庞大的屋顶被支撑起来。据考证,这座大殿的屋顶上还绘有各种彩色的图案,但是年代久远,神殿的屋顶已经不复存在了。1899年,这里发生了一场大地震,11根石柱就像是多米诺骨牌一样被接连推倒,更令大殿损失惨重。为了保证大殿石柱的安全,人们还曾经对它进行了全面修复。
  百柱大厅的壁画也堪称奇迹,想要看到它必须要转到柱厅的外面。从外墙东侧开始,壁画描绘了塞提一世正在审查叙利亚居民砍树、在巴勒斯坦南部作战以及凯旋的情景。而西侧的壁画则主要是法老在西亚与非洲作战并获得胜利的场景。在南侧的墙壁上,可以看到拉美西斯二世作战以及向阿蒙神进献战利品的场景,第二十二王朝的努比亚法老庆祝对犹太国战争胜利的重大庆典也在壁画之中。
  ◎石刻的文明画卷
  沿着神庙的中轴线,经过了百柱厅,便是第三道比龙门和中部庭院。在这座庭院之中,图特摩斯一世方尖碑是最闻名的建筑。
  方尖碑是埃及人心目中光与生命的象征,也是古埃及建筑中特有的一种装饰性纪念碑。方尖碑一般都会呈现出对称的形态,矗立在神庙的入口处,以方柱、尖顶状为主,高度不等,多在30~50米之间,由下而上逐渐缩小。
  图特摩斯一世方尖碑的顶端类似金字塔尖,法老喜欢用金箔来包裹它。当阳光直射在塔尖的时候,会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这是埃及人太阳崇拜的象征。它原本还有一个伙伴,但经历岁月的洗礼之后,一对方尖碑只剩下了一个。
  在方尖碑的碑身上,一般都会镌刻各种阴刻的象形文字。埃及方尖碑不仅征服了“埃及征服者”,流失到了很多其他国家,也让很多现代建筑极力模仿,譬如美国华盛顿的华盛顿纪念碑就是一座现代方尖碑。
  卡尔纳克神庙中的图坦卡蒙像
  在第四道比龙门之后,也有一座令人惊叹的方尖碑,它是图特摩斯一世的女儿采普苏特女王所修建。图特摩斯一世在第四道比龙门中修建了一座复杂的神庙大厅,使用西洋杉木作为屋顶和柱子。而他的女儿为了纪念自己执政16年,特别从阿斯旺开采了两座方尖碑,去掉了父亲所修建大厅的屋顶,在厅中立起了这两座碑。高达30米、重达323吨的这两座碑是埃及现存最高的方尖碑,女王为父亲和自己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这两座让女王引以为豪的方尖碑,碑顶采用了金字塔的形状,用白银和黄金进行镶嵌,雕刻细腻、体积庞大,但从开采到完工只用了7个月的时间,不得不说是建筑史上的奇迹。碑上所雕刻的象形文字从上到下似乎是一样大小,但这是运用了现代人才发现的精密数学公式所制造的一种视觉效果,让人惊叹。
  在图特摩斯一世大厅之后,便是卡尔纳克神庙的最后一道比龙门,过门而入即可进入图特摩斯三世所修建的文献厅。在这座大厅里,一左一右竖立着两根花岗岩石柱,大厅左侧还有一尊巨大的阿蒙神头像和另一个神的雕像。大厅四周还有图特摩斯三世庭院,以及阿蒙诺菲斯的祭拜殿。
  文献厅也是卡尔纳克神庙之中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这里记载了古代埃及征服者图特摩斯三世法老在亚洲的征战历史,从正对入口的东墙东北角开始向西边延伸,一直到厅的北面黑色花岗岩石门前才结束。此外,图特摩斯三世还在这里修建了庆典厅,让人疑惑不解的是这里的石柱都被颠倒放置,柱子的底部装饰细腻,而顶部则是光秃秃一片,这样的建筑模式也是埃及所特有的。在厅的西南角房间中,本来还雕刻了中、新王国时期61位法老的名单,如今都已经被法国卢浮宫所收藏。
  卡尔纳克神庙远景
  图特摩斯三世还在庭院之中的小柱厅里留下了许多壁画,描绘着他所经历过、见识过的有趣事物。虽然这里的壁画都有一些残损,但却一样吸引人。在征战归来之后,图特摩斯三世将沿途所见的鲜花、水果、飞禽、走兽等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都雕刻在这里,让这里成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万博园。
  经过5道比龙门,来到卡尔纳克神庙的最东侧,可以看到一片清澈的湖水。这里是举行宗教仪式前祭司们清洗净身的圣湖,湖边还有著名的圣甲壳虫石像,它代表着清晨的太阳。
  古埃及是一个多神教的国家,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神,人们对于神都赋予了独特的传说和祭拜仪式。卡尔纳克神庙的修建不仅是为了表达对太阳神阿蒙的尊敬,也是为了给神与其崇高身份相符合的安身之所。在古埃及人看来,神庙是人在凡间的神殿,同时也是神在尘世的暂居点。在这里,人和神得已完成交流,是他们的精神世界之中最重要的地方。法老们修建神庙的初心也许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但他们也因此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令人惊艳的埃及文明奇观。
  卡尔纳克神庙方尖碑
  卢克索神庙:太阳神的领地
  在尼罗河东岸,与卡尔纳克神庙相对应的,便是卢克索神庙。卡尔纳克神庙是为了侍奉太阳神阿蒙而修建,而卢克索神庙则属于阿蒙的妻子穆特。这座神庙的规模仅次于卡尔纳克神庙,具有让人惊叹的雄伟气势。整个神庙长262米、宽56米,由塔门、庭院、柱厅和诸多神殿构成。这里的大部分工程都是由第十八王朝的法老阿蒙诺菲斯三世完成,后来的拉美西斯二世又增建了大门和庭院,并且在门口放置了6尊他的塑像。
  ◎太阳神的领地
  卢克索位于开罗以南700多千米处,地处尼罗河畔,是古代名城底比斯遗址的南半部。公元前1570年,底比斯人赶走了西克所人,以此处为据点重新统一了埃及,建立了一个领土南接苏丹、北到叙利亚的强大帝国。当时的帝国有多么辉煌如今已经不可知,但在一些流传民间的歌谣之中,依旧可以看到“一百个城门的底比斯”这样的描述,可以窥见其当年的磅礴气势。
  卢克索神庙中的狮身人面兽大道
  卢克索神庙廊柱
  底比斯虽然已经消失了,但是它却遗留下很多的神殿和皇家陵墓。在尼罗河东岸的卡尔纳克神庙与卢克索神庙是所有遗迹之中最伟大的建筑,这里不仅有全世界最壮观的神庙,还因其浩大的修建规模、不可思议的建筑工艺而闻名。修建于公元前14世纪的卢克索神庙中,每一根柱子都可以映射出法老的威严。
  卢克索神庙由庭院、大厅和侧厅3个部分组成,塔门之上的浮雕描绘了当时的节日景象,再现了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叙利亚战争之中作战的英勇身姿。走进塔门,可以看到著名的拉美西斯庭院,在庭院入口处造型独特的柱廊由14根16米长的石柱组成,看上去极其壮观。
  在神庙的庭院四周,有3面都修建了双排雅致的石柱,这些石柱的顶端呈现出优美的伞花状。穿过庭院还可以看到一个大厅与一个侧厅,在中央大厅的东面有一个降生室,其实它是一个小小的礼拜堂。在大厅四周的石壁之上,优美的浮雕展示着穆特女王和太阳神阿蒙结婚时的盛大场面。
  ◎文明印记
  卢克索神庙与卡尔纳克神庙之间,有一条长达2千米的大道,大道的两侧还安置着狮身人面像,所以被称为“斯芬克斯大道”。与卢克索神庙前安置着羊头雕像的“公羊之路”不同,传说节日期间,太阳神阿蒙会通过这条大道从卡尔纳克神庙来到卢克索神庙探望妻子,在朝圣仪式的时候,他也要坐着平底船通过斯芬克斯大道,前往其他神庙。
  拉美西斯二世不仅在神庙之中留下了建筑,更留下了古埃及的文化。在他的石刻像旁的石壁上的浮雕和文字,记录了当时的庆典仪式,还描绘了新年来临之际“圣船”队从卡尔纳克向卢克索往返的盛况。当古埃及人信仰的太阳神阿蒙一家乘坐着4艘船,在法老和祭师的陪同下穿过尼罗河,两岸歌舞相伴,大家烹牛宰羊、群臣欢宴,气氛十分热烈。
  卢克索神庙以其令人惊艳的雄伟气势,让人们领略到法老的威严。置身其中,仿佛来到了辉煌的古埃及文明时代。那些高大的石像与石柱,以及雕刻其上的象形文字与图案,都仿佛是一卷卷画册在人们眼前徐徐展开,似乎可以令人忘记时间的流逝,在赞叹中长久沉醉。
  底比斯古城:百门之都
  作为古埃及中世纪和新王国时代的首都,底比斯在古埃及的历史地位极高,不仅是供奉太阳神阿蒙的地方,修建了诸多的神殿,也是皇室陵墓谷地最为集中的地方。如果要窥见古埃及高度文明,底比斯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迄今为止四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已经让它成为最古老的都城之一。
  ◎跌宕的古城命运
  底比斯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古城,它见证了整个古埃及兴衰成长的过程。从公元前2134年开始,埃及第十一王朝法老定都在底比斯,一直到公元前27年一场大地震摧毁了这座古城,在长达2000年的漫长岁月里,底比斯始终在古埃及的每一页历史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游人行走在底比斯古城中
  古埃及时期的底比斯之所以可以得到兴盛,与太阳神崇拜有很大的关系。当时的法老们在定都底比斯之后,还将太阳神阿蒙视为诸神之王,定为全埃及最高的神。在为太阳神修建各种神庙的过程之中,底比斯的地位也就逐渐建立起来。一直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第十二王朝的开创者阿门内姆哈特一世虽然想将首都从底比斯迁移到李斯特,但是却没有阻止底比斯为太阳神兴建纪念性建筑的风潮。
  公元前1790年到公元前1600年,中王国遭受了外族喜克索斯人的侵袭,在大半个埃及沦陷之后,喜克索斯人在阿瓦利斯建立了一座都城,成为第十五王朝和第十六王朝的首都,底比斯也因此陷入了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衰落。而当阿赫莫斯一世建立了第十七王朝,并在公元前1580年攻占了阿瓦利斯城,将喜克索斯人赶出埃及,法老们又一次选定了底比斯作为埃及的宗教、政治中心。
  为了将底比斯建设成为世界上最显赫的都城,法老们不断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掠夺大量的财富和战俘。第十八王朝时期,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开始感受到神庙祭司们对自己王权造成的威胁,决定推行宗教改革,也就是埃赫那吞改革。这一举措让底比斯在此后的20多年中不断衰落,陷入了动荡不安之中。
  第二十一王朝之后,随着古埃及统治者内部矛盾升级,爱琴海和小亚细亚一代的海上民族不断入侵,新王国不断衰落,底比斯也难逃厄运。至公元前663年左右,入侵埃及的亚述军队洗劫并火烧了底比斯。公元前27年,一场大地震最终让底比斯古城长眠于地下。
  虽然底比斯古城成了一堆废墟,但是这里曾经繁华的文明却遗留下了许多财富。规模庞大的神庙建筑群、帝王谷之中的王室墓葬群,都吸引了盗窃者。进入现代之后,人们只能在卢克索和卡尔纳克一带依稀看到一些底比斯遗址的残垣断壁。
  ◎百门之都
  如今的底比斯古城遗迹占地面积15.5平方千米,这里的古城和墓地是埃及最著名的古迹。横跨尼罗河中游两岸的城垣,让历代法老都在这里大兴土木,建造了无数的神庙、宫殿和陵寝,试图通过建筑把自己的权力载入史册。
  底比斯古城文物——古埃及人的装饰物
  底比斯的原名叫作卢克索,埃及人之中有一句谚语:没有去过卢克索,就等于没有到过埃及。这说明了底比斯作为都城在埃及人心目之中的地位,让它来代表埃及几乎是没有异议的。这座古城的建筑规模之宏大,工艺之精湛,令人惊叹,堪称是世界古建筑艺术最为璀璨的瑰宝之一。虽然经过了几千年的岁月流逝,宏伟的殿堂与庙宇都已经湮没在风沙之中,但硕果仅存的庙宇遗址和墓葬依旧让人可以想见当年鼎盛时期的风采。
  在埃及人的传说中,底比斯古城一半是给生者的,另一半是给死者的,是生与死相结合的一座城市。古城的东部神殿林立,是生者之城;西部则安置着法老和贵族的陵墓,是来世之都。希腊大诗人荷马曾经赞誉底比斯是“百门之都”,大兴土木、广建神庙也是底比斯辉煌时代的突出特征。相距不过2千米的卡尔纳克神庙与卢克索神庙都是埃及最宏伟的建筑,这里供奉着太阳神,经过数代王朝的修葺,凝聚了古埃及数千年的建筑艺术精华。
  底比斯古城遗址
  和尼罗河东岸的神庙建筑群相对,在底比斯古城所处的尼罗河西岸的群山之中,古埃及的帝王后妃和达官显贵墓葬群集中在这里。这些墓穴依靠着山势穿凿而成,帝王谷中的法老墓室,有的洞穴可以深入地下100多米,墓道起伏曲折,包括各种厅堂,结构复杂。而墓葬之中的墙壁和拱形天花板上的彩色壁画,则记录了古代埃及人的生活。这些壁画有各种动物形象,也有各类神明,包括古代耕耘、狩猎的情景,宫廷歌舞的情景都展现其中,图案鲜明、色彩繁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1979年,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法老的祭殿和宝藏
  卡尔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以及帝王谷中的陵寝,已经足以让底比斯名垂青史。但除了这些让人赞叹的遗迹之外,底比斯作为政治、宗教中心,还有很多祭殿建筑。祭殿是人们祭祀亡灵、举行典礼的地方,法老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力,热衷于修建各种规模的祭殿。这些祭殿主要集中在尼罗河西岸,其中以第十八王朝法老阿美涅姆黑特三世的祭殿最为宏大、壮丽,可以容纳数千人,但如今所遗留下来的只有地基痕迹和一块高10米的石碑和高20米的被称为“美姆侬坐像”的法老雕像。
  在祭殿遗迹之中,被称为“拉美西姆”的祭殿也以其突出的特色而闻名。这座祭殿属于拉美西斯二世,祭殿四壁与圆柱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比较完整。在塔门宽敞的外壁上,镌刻着法老征战时的胜利场面,在内壁上描绘着天堂里的狂欢画面。在祭殿的露天庭院中,高达19米的拉美西斯坐像高耸,虽然柱廊厅跟卡尔纳克神庙形制类似,但后面的圣堂却未能保存下来。
  除此之外,第十八王朝期间的女王哈特谢普苏特的祭殿是保存最完好的,她派遣建筑师在代尔巴哈利的山峦之中选中了一个群山环抱的凹地,建造了一座带有柱廊的三层平台建筑,正面有一条斜道可以拾级而上,代替了通常布置在圣殿前的庭院与柱廊厅的常规设计,因此被称为“最卓越的建筑”。只是这个建筑师因自己的杰作而得意忘形,居然在本应镌刻女王名字的地方写上了自己的大名,引得女王勃然大怒,因此丢掉了性命。虽然如此,他所创造的建筑艺术却永远地留在史册之中,也算是心愿得偿。
  纵观古埃及历史,再也没有一座城市可以像底比斯一样拥有那么多的财富,也没有一座古迹可以像底比斯一样拥有那么多的文物。那些祭殿之中丰富优美的壁画,那些神庙之中壮丽无比的石刻雕塑,那些让人无限向往的帝王陵寝,都将底比斯的名字一遍一遍写进了历史里。不管是如今残破的遗址石块,还是被收藏进世界各大艺术博物馆里的艺术珍品,都是人类文明的灿烂一页,也是埃及文化的璀璨篇章。
  俯瞰底比斯古城
  阿布辛贝勒神庙:永恒的凝视
  在拉美西斯二世为埃及留下的诸多惊人建筑中,阿布辛贝勒神庙是最为壮观、浩大的一座。为了打造这座神庙,他从全国以武力俘虏了大批的工人,用了近20年的时间,建造了这座雄伟无比的神庙。建造阿布辛贝勒神庙的原因,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拉美西斯只是为了赞美他的功绩以及他和妻子之间的爱情,还有人认为他这么做是为了让努比亚安定下来,以便从附属国之中获得更多的黄金以及廉价的劳动力。
  ◎卓越功绩的见证者
  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期间,是埃及鼎盛时代的开始,他为这个古老的文明积累了很多的财富,但卓越的功绩也让他变得非常自恋,穷尽各种方法来赞颂自己的功德。在阿布辛贝勒神庙入口处的4座高达20米的拉美西斯二世坐像,充分体现了这位法老心目中的自己:他表情严肃,戴着埃及双王冠和内梅斯头巾,眼神凝望着远方;在巨型坐像的脚下,两侧都刻画着被俘虏的战俘,既彰显了他的战功,又表现了拉美西斯的骁勇强大;而坐像旁边还站着他最爱的女人、他的母亲,以及七名最宠爱的子女,这说明拉美西斯二世是一个热爱自己家庭的法老。
  阿布辛贝勒神庙柱廊大厅内部石柱及精美雕刻
  阿布辛贝勒神庙位于埃及南方城市阿斯旺,纳赛尔湖西岸,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拉美西斯二世在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233年左右修建了这座神庙,距今已经3300余年历史。
  拉美西斯二世修建阿布辛贝勒神庙,除了彰显自己之外,还为了供奉埃及的三大国神。1813年,考古学者伯克哈特发现了这座神庙,除了外面的院墙和一个太阳神神龛之外,神庙所有的部分都是在巨大的岩石之上修建而成。它依靠着山崖凿建的牌楼、巨型的摩崖雕像、前后柱厅和神堂等都让当时的人们惊叹不已。
  阿布辛贝勒神庙一共包括两个重要的巨型神庙,均用岩石雕刻而成,一座是献给普塔赫神、阿蒙拉神、拉·哈拉赫梯神以及被神化的拉美西斯二世的大神庙,还有一座是献给女神哈托尔以及拉美西斯二世的妻子的小神庙。在修建这些神庙的时候,埃及最高统治者希望展示出征服努比亚的气概,壁画之中有极力描绘了军队作战的纪念场面和铭文,也展示了古埃及的宗教仪式,成为埃及力量的象征。
  这座雄奇的神庙虽然有很多巨石,但它并不是一块块巨石堆砌而成,而是依靠着粉红色的砂岩悬崖山体,让工人劈凿出的宏伟建筑。大神庙高达30米,宽36米,纵深达60米。经过3000多年的风吹雨打之后,这些石刻依然完好无损,可见其石质有多么坚硬,也让人更加惊叹古埃及人的雕刻技艺以及选料水平。
  观赏了神庙外的拉美西斯二世石像,进入神庙之后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左右两排的柱廊大厅,这座大厅是大跨度的核心构建,承受着洞顶极其沉重的压力。穿着盔甲的石刻勇士整齐地左右分列,默默守护着大厅四周的壁画,似乎依旧在歌颂拉美西斯二世的卓越战功。
  在神庙的内部,还有一个大列柱室,里面8座高达10米的拉美西斯二世立像是模仿俄赛里斯神的形象雕刻而成,两侧的壁画描绘了拉美西斯二世和赫梯人激战的壮观场面。
  在第三道石门之后,是大厅尽头的小石室,这里是神庙最深的地方,并排着4座石像,分别是普塔赫神、阿蒙拉神、拉美西斯二世和拉·哈拉赫梯神。
  ◎太阳神的独宠
  阿布辛贝勒神庙坐落在纳赛尔水库之畔,远远望去,包括拉美西斯二世在内的4座神像庄严肃穆。
  拉美西斯二世的王号是“拉的正义强大”,因此他在太阳上做足了文章。古埃及杰出的建造者通过精密的天文学运算,计算了每一天太阳运行的轨迹和阳光的位置,让太阳不仅可以照耀在阿布辛贝勒神庙的峭壁之上,还可以穿过第三扇门后的岩石,准确地照射到殿堂之上。每年有两个日子,拉美西斯的生日2月21日、拉美西斯加冕日10月21日,当旭日从东方冉冉升起,阳光可以落在大殿深处,照亮60米深处的圣殿,照射在阿蒙拉神(太阳神)、拉·哈拉赫梯神(天空之神)和被神化了的拉美西斯的雕像身上长达20分钟,而位于最左侧的普塔赫神(冥界神)则不会被照到,因为他是冥界之神,不需要阳光。
  阿布辛贝勒小神庙
  巨型的拉美西斯石像一年两次享受着阳光的照耀,象征了太阳神对于法老独特的赐予。这一神奇的现象,引发了埃及乃至全世界人们的惊叹,并将这两个日子定为太阳节。
  阿布辛贝勒小神庙中的壁画:赛特(set,左)和荷鲁斯(horus,右)为拉美西斯二世祝福。
  20世纪60年代,埃及决定在阿斯旺开始修筑高坝,建成世界上第二大水库,也就是后来的纳赛尔湖,包括阿布辛贝勒神庙在内的诸多努比亚古迹面临着沉默在湖底的厄运。虽然这项工程为埃及带来了30%的耕地,整个国家的电力供应也提高了一倍,但即将被淹没的这些珍贵的古迹引起了世人瞩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各国发出了拯救努比亚的呼声,50多个国家对此积极回应。从1960年到1980年间,全球专家进行了40多次大规模古迹挽救行动,24个国家的考古学者实地勘察了湖水对于神庙的威胁,对努比亚的22座神庙进行了方位测定,并在拆散之后化整为零转移到了安全的地带。阿布辛贝勒神庙在这次挽救行动中原样向上移位了60米,确保它不会被水淹没。尽管费尽了苦心,可是太阳节的时辰还是因为神庙错位而被误差了一天,可见古埃及的神庙建造者的天文运算是多么精准,就连现代科技也无法超越它。
  要想实现太阳节的奇观,神庙的建造者必须集合天文、数学、地理、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之中的研究成果。但是当时的埃及任何事都以法老为核心,一切的知识都是为了服务拉美西斯二世,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他处于最显赫的位置。即便如此,阿布辛贝勒神庙丰富的文化底蕴,依旧不愧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建筑艺术巅峰之作。
  ◎神庙中的埃及文化
  作为古埃及现存保护比较完好的石窟神庙,阿布辛贝勒神庙是古埃及建筑中空间与自然完美结合的杰出代表,其中的布局、建筑艺术、宗教文化和纹饰都代表着古埃及文明的灿烂成果。
  阿布辛贝勒神庙建筑布局严谨对称,空间沿着轴线纵深方向顺序布局,神庙入口处的双塔式门墙向外倾斜,分界线角落处反曲线线脚装饰,上面有环形半圆线脚装饰。门墙强调了神庙的立面和进入神庙的大门作用,增加了神庙的肃穆,也被象征地称为“地平线上的大山”。
  由于阿布辛贝勒神庙隐藏在山崖之中,整座神庙直插尼罗河河床,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大坐像石刻也是从山崖之中开凿而出,坐落在梯形的基座上,面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这座雕像本身就形成了神庙的正面,神庙入口就在四座雕像中间,山崖上的巨人让在尼罗河航行的人们可以从远处看到神庙,象征着法老压倒一切的威严。
  阿布辛贝勒大神庙大列柱室中的拉美西斯二世巨大神像。
  阿布辛贝勒小神庙中的壁画:创世神卜塔(ptah)和拉美西斯二世。
  在入口处上方的太阳神壁龛之中,太阳神阿蒙拉的头部是鹰的装饰,上方也雕刻着一排狒狒正抬起爪子,似乎是在朝着太阳欢呼,象征着太阳神永远守护着法老。
  从大门直通神庙的石窟大殿,大殿按照神庙传统呈现为庭院形态,左右各有4根方柱,穿着礼服的法老巨型雕像就靠在方柱前,这象征着法老在祭祀死亡中将得到再生。在大殿的顶棚上,雕刻着圆盘形的双翼太阳,四周的墙上和石柱上也刻满了浮雕和铭文。
  神庙之中最神圣的地方就是圣殿,这里用花岗岩做底座,安置着法老和神的雕像。圣殿的内部石柱不仅粗大而且密集,越往里顶棚就越低,而地面则会渐渐升高,空间从室外逐渐过渡到室内,越来越封闭。离柱廊越远,内部空间越黑暗,从窗户和屋顶缝隙中进入的微弱光线更增加了神庙的神秘感。
  埃及神庙大多通过屋顶的高差形成高侧窗采光,用石条做屋顶和屋梁,所采用的石柱都尺寸较大。古王国时期的方柱都是原始抽象四棱柱,既没有柱基,也没有柱冠。随着雕刻技艺的提升,发展出了八棱和十六棱的柱子,也出现了圆形、低矮的柱基和柱冠。到了晚期时代,柱头的形式受到了自然的启示,雕刻的技能也更加发达、变化多端,有莲花,有纸莎草花,也有棕榈叶的形状。浮雕细致精巧、雕刻精确,让建筑也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特色鲜明。所有植物形状的圆柱都有具体的象征意义,它们和神庙一起代表着“宇宙”,并且暗示神的永恒存在与万能。即便在同一个庙宇之中,甚至在同一个序列里,柱顶的主题都会有所变化,但是在整体视觉上却保持了和谐与统一。
  阿布辛贝勒神庙里的空间装饰丰富,以浮雕和绘画为主。不管是门墙、围墙,还是大殿的内墙面,都有很多浮雕。这些浮雕装饰主要讲述了法老一生的功绩,描绘了他远征各地、狩猎、宿营、攻克堡垒和激战的场面,还有一些浮雕表现了法老满载着战利品回到埃及,受到民众们热烈欢迎的场面,题材丰富、构图多变,而且激动人心。所有的神庙浮雕都保持着传统倾向,形象也都是理想化的,法老的形象在所有的构图之中都占据着主要的地位,他既可以被描绘成百万雄师的领袖,驾驭着战车,也可以是在沙漠中狩猎,私人护卫分布在他身周。这些场面都是赞颂法老以神之子的身份威震四方,并且祝福他在享受冥土之上的权力和幸福。
  神庙中的绘画与浮雕都表现出了精确的技术性和真实的激动人心的现实性。古埃及艺术的现实性倾向并不是用写生的方法,而是刻画生物或者物品最重要的特征,具有深刻的民间基础,是在描绘埃及人民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代埃及修造阿布辛贝勒神庙的工匠艺术家以自然而平衡的方法让所有的场景都充满了生命力,从不会让人感觉拥挤或呆板,不管是人像还是动物,抑或是文字,都设定好了框格,绝不会逾越自己所分配的位置。
  以阿布辛贝勒神庙为代表的古埃及神庙,不仅记录了古埃及灿烂的文明,更对现代艺术带来了启迪,是世界古文明重要的遗产,对后人有着语言难以描述的魅力。即使是在几千年之后,全世界的人们依旧可以从古埃及的文化之中寻找到满足,这也是古埃及文明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经过几千年的风吹日晒,阿布辛贝勒神庙也有部分损毁,但法老以及诸神在埃及人民的心目中永存。
  方尖碑:崇拜太阳的纪念碑
  著名的西方史学家希罗多德曾经这样评价埃及文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异的事物,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非笔墨所能够形容的巨大业绩。在诸多埃及瑰丽的文化遗产之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除了巍峨的金字塔,还有高耸秀美的方尖碑。它们一个在尼罗河的西岸,一个在尼罗河的东岸,见证着埃及文明在数千年之中的兴衰起落。
  ◎太阳神崇拜
  方尖碑是古埃及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代表着古埃及人们对太阳神的崇拜。古埃及的法老都非常重视方尖碑的建造,将它看作是和神对话的工具。现在,虽然很多埃及方尖碑都因为历史原因流失到了其他国家,在罗马、巴黎、纽约和伊斯坦布尔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但它所代表的埃及文明却一直根植于那片热土。方尖碑(obelisk)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文(obeliskos),它的本意是小叉子。绝大多数的方尖碑都是用一整块的花岗岩制造而成,而这些或红色、或黑色的石头大多来自埃及南部的阿斯旺。
  埃及卡尔纳克神庙及入口处的方尖碑
  从形状上来看,方尖碑是一个长方体,长是宽的倍数,看起来很狭长。但方尖碑直立的四个面并不一定完全相等,只有前后或者左右对应的两个面绝对相等。方尖碑的顶部是一个角锥体,就像是一个小金字塔,这个角锥体的四面和水平面大约呈60度角。除了顶端之外,方尖碑所有的角都是直角,相对应的面也都是平行的。但也有例外,可能是工匠们的失误,现在位于巴黎的卢克索神庙方尖碑有一个对面稍微弯曲。
  大多数的方尖碑都摆放在神庙入口处,也有一些位于坟墓前。现存的方尖碑中最高的是位于罗马约翰·拉特兰大教堂前的方尖碑,高约32米。而最小的方尖碑是用红色花岗岩制造而成的,它位于埃及佛罗伦萨博物馆的大厅中,只有7英尺高。
  古埃及人将方尖碑看作是太阳的射线或一束光,认为它可以捕捉到早晨初升太阳的第一缕光。方尖碑狭长的外形以及顶端的小金字塔都表达了这种源自宗教崇拜的理念,而选择红色花岗岩也是为了在色调上更加近似太阳。
  ◎埃及见证者
  方尖碑上的铭文大多以赞美太阳神、法老为主,将法老和太阳神紧密联系起来。在赫利奥帕丽斯城的西北部有一个太阳庙,前面的方尖碑由第七王朝法老乌塞特森竖立,铭文赞美了他是永恒的创造者。而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期间,在许多神庙前也竖立了方尖碑,赞颂他是金色的雄鹰、王冠的管理者、太阳神最满意的人,是太阳的儿子。
  方尖碑是反映埃及历史的一面镜子,它俊美的外形和碑身上匀称、大方的象形文字,都是美学研究的对象,透露出古埃及发展历史和成就。考据学家商博良根据罗塞塔石碑上托勒密五世的希腊名字,辨认出了相应的象形文字,又在尼罗河上菲莱岛的方尖碑上认出了埃及艳后的名字,最终在1822年9月发表了论文,促成了埃及学的诞生。不管是方尖碑的铭文,还是建造、运输、竖立的过程,都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去研究。方尖碑以它的神秘和秀美,向世人展示着古埃及人的智慧,也展示了古代人类文明的辉煌。
  方尖碑是古埃及人崇拜太阳的纪念碑。常成对竖立于神庙的入口,高度不等,碑身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
  阿斯旺大坝:是非功过任评说
  尼罗河作为埃及境内唯一的河流,从南到北全长1600千米,没有支流,两岸只有5千米宽的条状带是肥沃的农田,其余地方便是茫茫沙漠。只有在风调雨顺的年份里,来自埃塞俄比亚山区的雨水泛滥,溢出尼罗河的河床,两岸的农田才可以养活这里的人民。几千年来,为了进一步拓宽河岸边界,延长农作物生长周期,埃及人开挖运河、修建堤坝,从未停歇,但也因此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阿斯旺大坝也因此成为20世纪最具争议的土木工程。
  ◎治理母亲河
  尼罗河流经非洲东北部,全长6600千米,是非洲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一长河。由南向北,它穿行于东非高原和北非高台地状高原东部。上游的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在苏丹境内的喀什穆附近汇流,成为尼罗河正流,往北进入埃及境内,注入地中海。
  阿斯旺高坝
  作为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上游水网稠密,支流众多,并有湖泊调节流量。但经过了阿特巴拉、撒哈拉沙漠的热带干旱区域,进入埃及之后的尼罗河河谷狭窄,河床比降变大,只有阿斯旺到开罗的1200千米可以在每年6月到10月之间河流泛滥时淤积沃土,也为这里带来了肥沃的河谷绿洲带,在开罗以下形成了尼罗河三角洲,用纵横的河渠保证了埃及农业生产,让这里成为埃及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为了更好地利用、驯服尼罗河,减少它在中下游的损耗量,自19世纪以来就有很多人在尼罗河上修建堤坝、人工河道和蓄水量很小的水库,但这些都不能满足人们控制尼罗河以保证免遭洪水与干旱侵袭的愿望。为了保证农业持续发展灌溉的需要,1903年,埃及人民在阿斯旺建成了世界上最长的闸坝——阿斯旺水坝,也就是所谓的老坝(低坝)。这座堤坝由英国设计,埃及军队与希腊、意大利工人建成,大坝长3千米,高27米,库容10亿立方米。老坝的落成促进了埃及农业生产,增加了可耕地,对于埃及的人口增长、社会发展、可耕地和水力发电量带来了极大的改变。
  1964年5月14日,为把尼罗河水从正常的水道引开,以便开始阿斯旺水坝第二期工程,苏联总理赫鲁晓夫与埃及总统纳赛尔一起按下一个引爆电钮,为尼罗河开辟一条新的河道。
  ◎阿斯旺高坝
  在老坝运行了数十年之后,经过激烈的辩论和争论,埃及政府和决策者在埃及人民的坚决支持下,决定在老坝下游阿斯旺以南7千米处建造另一座阿斯旺大坝,也就是高坝。这项工程自1952年启动,得到了苏联的帮助,从1960年开始动工,一直到1970年才完成。大坝工程相当艰巨,大坝体积是吉萨大金字塔的16倍,一直到1968年大坝投入运行之前,环保人士都在尖锐地批评它。建成之后的大坝全长3.6千米,库容1620亿立方米,水电发电量每年100亿千瓦时。
  经过50多年的运行,历史证明阿斯旺大坝给埃及带来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它让耕地面积扩大了53万平方米,显著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有效改善了整个埃及的能源状况。同时,这座大坝还减少了尼罗河中下游泥沙淤积,让中下游航运更加发达,增加了旅游人次,让就业率大大提升。最主要的是,这座大坝完全控制住了阿斯旺以南尼罗河上游的水流,让尼罗河流域和三角洲地区免受洪水与干旱的威胁,让埃及人民远离了饥荒。1993年,开罗举行了国际大坝会议的执行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全面论证了阿斯旺大坝,证明了它的成功。
  高坝的建造被埃及人民称为“驯服尼罗河的百年圣战”,当时的埃及总统纳赛尔称“阿斯旺大坝将埃及带入天堂”,人们认为它足以与金字塔、苏伊士运河相媲美,巩固了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是埃及经济史上最佳投资。事实上,大坝确实达到了当初建造它的目的,1986年到1988年间的非洲三年大旱中,尼罗河发生严重干旱,苏丹、埃塞俄比亚都出现了饥荒,但因为高坝的存在,几千万埃及人民免受毁灭性灾害。
  ◎是非功过
  作为当今世界最著名的大坝之一,阿斯旺大坝从立项开始就受到了许多争议。大坝修建于强权大国争霸的年代,隐匿在它的规划与建设背后的历史尚未为世人所知,在美国政府不顾其资助允诺,拒绝对大坝提供资助后,英国和世界银行也放弃资助。纳赛尔总统在这种形式下绝对对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利用其国有化后的收入作为大坝的建设投资,苏伊士运河危机由此爆发,直接带来了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对埃及发起战争,导致英国首相安东尼·伊登下台。之后苏联介入,为阿斯旺高坝建设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成为苏联在非洲资助的第一个大型开发项目。这些相关的政治因素与高坝建设背后水资源政治紧密相连,也是导致阿斯旺大坝在世界范围内声誉受损的原因之一。
  纳赛尔湖边矗立的埃及一俄罗斯友好纪念碑,以此纪念两国共同努力建立的阿斯旺大坝。
  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形成的纳赛尔湖
  依靠阿拉伯经济与社会发展基金会的支持,第三世界水资源管理中心与埃及水资源和灌溉部通力合作,对阿斯旺高坝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政治方面的利弊进行了全面分析。2007年2月,“阿斯旺高坝水资源政治及其影响”国际研讨会在开罗举行,全面研讨了高坝的是非功过。
  任何一座大坝的建成,都会引起河流原始水情变化,对于整个水利系统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地方环境发生变化。阿斯旺大坝也导致了地下水水位上升、盐碱化和水涝等问题的加重。尼罗河三角洲西部虽然因为大坝获得了40%的新开垦土地,但因缺少相应的排水系统,纽巴瑞亚等地水位急剧上升,出现了严峻的地下水问题。由于地下水位慢慢升高接近地面,对于卡尔纳克神庙等遗迹石质结构产生影响,就连位于高原地区的狮身人面像也因为水位上升,导致盐分侵入人面像砂岩和石灰石基座空隙,出现了岩石结构沙泡和表层脱落。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发现狮身人面像严重被侵蚀的现象,所有人都认为是高坝引起。
  但是,人们也承认阿斯旺大坝的建设不仅是农业发展计划的需要,更实现了其他诸多需求,满足了埃及工业用电需求、防洪以及改善了尼罗河航运条件。它让埃及的农业规划具有更多灵活性,让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增加了水稻和甘蔗的种植面积,将浸灌转变为常年灌溉,从一年一季种植变成了一年三季种植。
  埃及阿斯旺附近的莲花塔,也是一个纪念埃及与俄罗斯友谊的纪念塔。
  作为国家级工程,阿斯旺大坝造福于大多数埃及人民,产生的收益也被用于扶持贫困人口居住的农村地区,保护尼罗河流域及三角洲地区免受洪涝和干旱灾害,让这个国家幸免于1964年、1975年、1988年和1996年4次大洪水的灾难。不管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的效益来看,大坝都在多个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毫无疑问,作为埃及人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里程碑,大坝在尼罗河水资源管理与优化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为埃及人民带来的帮助,无法用金钱来估算,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远远超过了不利因素。更加可喜的是,大坝所带来的不利和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成功的控制和适当的处理。在这个古老的国家,大坝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安乐,也必然会让这个国家更加富强。
  亚历山大灯塔:永不消逝的光明
  公元前331年,在地中海南岸,年轻的亚历山大大帝来到这里,并建立了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亚历山大城。在此后的100余年里,这座年轻的城市迅速成长,成为了埃及的首都,成了整个地中海和中东地区最大、最重要的国际转运港,堪称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与城市一起崛起的,还有一座矗立在港口外的导航灯塔,它高达135米的高度堪称当时的“巨人”,那熊熊火焰日夜不息,为水手指明了航行的方向。这座灯塔令人惊叹的建筑水平,被列入“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但它却又不带有任何宗教、政治色彩,完全为民所用……这就是亚历山大灯塔!
  ◎地中海明灯
  修建亚历山大灯塔的起因,源于公元前280年秋天的一次皇家惨案,来自欧洲的皇家喜船在亚历山大港附近沉没,船上的皇亲国戚和新娘全部葬身鱼腹。国王托勒密二世立刻决定在港口外的法洛斯岛上修建一座导航灯塔,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之后,在公元前280年前后终于落成。
  这座灯塔被命名为亚历山大法洛斯灯塔,整体由四大部分组成,塔基是一个方形的巨大底座,稳稳地扎根在海岸边的礁石上。核心部分是正方形的塔楼,中部是八角形的塔身,顶层为圆柱形的灯火楼。在灯火楼的穹顶之上,伫立着海神波塞冬的巨大雕像。在灯火楼上方,一面巨大的铜镜竖立在那里,白天它可以反射太阳光,晚上则反射灯火楼上的火光,就算50千米以外的航船都可以遥望到灯塔的光芒,不会迷失方向。还有传说称,这面镜子反射的火光可以在敌人的军舰进入港口之前就将它点燃、焚毁。
  文学创作中的亚历山大灯塔
  灯塔落成几百年后,有一个叫作阿布·哈加格的阿拉伯旅行者发现了这一建筑,并做了这样的记载:“灯塔在岛屿的末端,底座为正方形,每边长约8.5米,面临大海的那一面底座比较大,建造得很牢固,设计也很精美,还有一段古老的铭文被刻在坚硬的黑石头上……”透过他的描述,我们似乎看到了灯塔的雄姿。
  ◎世界奇迹之七
  在亚历山大灯塔落成之后,当之无愧成为世界一流高层建筑,其建筑技法与成就都堪称奇迹。但是在众多光环之下,灯塔的命运却充满坎坷,多次强烈地震让它的灯火室遭到破坏,在1100年时更因地震破坏而仅存了塔基,彻底失去了导航作用,变成了一座瞭望台。此后不久,在塔基之上一座清真寺拔地而起,而随后的百余年间地震又摧毁了清真寺,这座屹立了1600多年的宏伟灯塔,终究抵不过大自然的威力,彻底成了一堆卵石。
  15世纪,国王马努路克苏丹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保卫海岸线,在亚历山大灯塔原址修建了一座城堡,并将其命名为马努路克苏丹城堡,后又被称为卡贝特城堡。建造城堡的材料多为灯塔坍塌后的石块。当埃及许多城堡都消失在地震和战火之中,这座城堡却一直留存于世,人们相信是灯塔之神保佑了它。
  现在,虽然灯塔已经成为历史,但人们从未忘记它。早在公元前224年由科学家斐罗撰写的《世界七大奇迹》中,就将它列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物第七名。虽然吉萨大金字塔名列榜首,但在2000年前,灯塔的名气远远超过了金字塔,是当时人们心中最雄伟、神奇的代表。在某种意义上,亚历山大灯塔促成了亚历山大城的崛起。虽然现在看不到它,但只要闭上眼睛,似乎就可以感受到灯塔顶上那熊熊火光反射出的光芒,照耀着地中海的海浪,也照耀着每一个古老的奇迹。
  17世纪文学作品中的亚历山大灯塔
  世人已经无法知道亚历山大灯塔到底有多么宏伟,只能揣测它可能是什么模样,并用画笔将其还原,图为18世纪画家所绘的亚历山大灯塔。
  圣山西奈山
  在连接非洲和亚洲的位置,有一个三角形的半岛,它位于非洲和亚洲的交界处,是亚洲的最西端,好像一个嵌入两块大陆之间的楔子,这就是西奈半岛。这座半岛是埃及的领土,从苏伊士运河北端的福阿德港到邻近巴勒斯坦加沙的边陲重镇拉法一线,是西奈半岛的底部,它分别濒临亚克巴湾和苏伊士湾的东西两条海岸线,向南直入红海,自古以来都是兵家重地。
  ◎西奈半岛
  数千年来,西奈半岛都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两大洲,更联系着人类与天主上帝。和所有桥梁一样,它也是战略要地,从人类出现战争之日起,西奈半岛就始终有军队踏过,有驾着马车的埃及法老,也有波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有伊斯兰教的征服者,也有他们的死敌欧洲十字军,甚至还包括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和英国人。这座岛屿如此神奇,为先知、朝圣者以及货品和思想的交换提供了通途。
  根据《圣经》记载,摩西就是在西奈受命于现身在燃烧荆棘丛中的上帝,带领着子民在这片沙漠中游走了40年。耶稣年幼时为了躲避希律王的暴行,也和家人逃入西奈。而早期的基督徒从罗马迫害者手中逃出,也是藏在西奈半岛的群山之中,修建了第一批修道所。
  俯瞰西奈山上的圣凯瑟琳修道院
  在西奈山脚下,摩西领受《十诫》(《出埃及记》第20章,《申命记》第5章)的地方,坐落着迄今仍然在使用的最古老的基督教修道院——圣凯瑟琳修道院,它是西奈宗教中心。修道院四周群山环绕,山体都是粉红色,好像被高空的烈风吹红了脸。长方形的教堂和图书馆之间,顶部有新月标志的清真寺建筑就是穆罕默德在7世纪避难西奈时停留的修道院。数千年来修道士与贝都因人既充满矛盾又共同生活,虔诚的基督徒和穆斯林充满了令人惊异的和谐,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对作为圣山的西奈山共同抱有敬畏之情。
  ◎基督教圣山
  西奈山又名摩西山,是基督教圣山,位于西奈半岛中部,海拔2285米。对于基督教信徒来说是一个神圣又庄严的地方,除了神庙和修道院,还有美妙的风景,许多圣徒来到这里效仿摩西参拜日出,借以磨炼自己的意志。
  前往西奈山朝圣的传统起源于公元6世纪,信徒们从凌晨时分从红海度假胜地海布出发,经过一个半小时抵达山脚下的圣凯瑟琳修道院,开始攀登圣山。西奈山的道路蜿蜒而上,修建于19世纪的山路一共有8千米,2750级台阶。登到山顶之后,信徒们朝拜圣殿,观赏日出,然后下山。在下山的中途,圣艾利耶礼拜堂屹立在那里,守护着每一个前来朝圣的人。
  让信徒们对西奈山充满崇敬的另一个原因,还有“西奈山抄本”。这是全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完整版《圣经》,在大约公元331年用漂亮的希腊文书写在上等的羊皮纸上。1844年,德国学者在西奈山圣凯瑟琳修道院的废纸堆里发现了残存的800多页抄本,但由于历史原因,“西奈山抄本”《圣经》散落在全球各地,后来在大英图书馆的努力下,将分散在埃及、英国和俄罗斯的抄本修复拼接在一起,并将它的电子版上传到网上,供全世界研究者免费使用。这份抄本犹如一把钥匙,让现代人更加了解早期基督教的发展史,以及《圣经》代代传承的第一手资料。
  摩西雕像。传说中,西奈山是摩西受戒之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