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体育场馆的问题

  “当年贺帅当体委主任的时候就说过,希望我们什么时候能办一次大型国际运动会;前几年,希贤同志访问美国的时候,也和拳王阿里说,咱们中国将来肯定要申办奥运会;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申办奥运会的条件还不成熟。”
  “自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之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也让我们有信心举办一届亚运会。”
  “同时这次申办亚运会正是对奥运会的一次演练,要是咱们能办好亚运会,那么申办奥运会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想要获得亚运会的主办权,光提交申请可不行,资金、场馆、配套设施等各方面都要做好准备;尤其咱们现在还面临着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日本的广岛,以广岛建城400周年,纪念广岛市受原子弹侵害45周年为由,也准备递交申请。”
  “日本是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而且日本还有举办过奥运会的成功经验,我们想要战胜这样的对手,拿下1990年亚运会的主办权,准备不充分可不行啊!”
  “这也是咱们中国首次承办洲际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改革开放才几年时间,中国就要举办如此大规模的运动会,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是中国展示大国形象,展现改革开放成果,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一次成功实践,是向世界展现中国发展的机会。”
  “但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也有很多;所以,今天这次会议,大家都要畅所欲言,先把要做的工作提前总结清楚才行。”与会的大领导强调了一番之后,轮到其它人发言了。
  参加会议的代表们也都非常振奋,这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界最大的一件事儿了,能够参与到这项工作里面,他们也很有光彩,纷纷踊跃发言,从申办过程、项目设置、资金筹备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既然要主办大型体育比赛,就离不开场馆和配套设施的修建,所以就有人提到了这方面的内容,“就咱们国家目前的经济现状,为了举办亚运会重新修建一座主体育场还不太现实,所以应该还是继续使用工人体育场作为亚运会的主场馆。”
  “但是工人体育场建成已经快二十四年了,许多地方都已经出现老旧破损的情况;而且这二十年时间里,体育场馆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为了能让运动员们更好地进行比赛,新闻媒体更好地进行直播,体育场就必须得翻修。”
  北京工人体育场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时北京著名的“十大建筑”之一,1959年8月正式竣工,由主体建筑及附属场馆构成。
  如今的工人体育场还没有后世那么大的规模,建筑面积仅有四点二万平米,平面为圆形,座位只有一点五万个,比赛场地直径39.9米,两侧设主席台、记者和裁判席,可进行手球、篮球、排球和乒乓球等比赛项目。
  实际上,这座体育场最初就是为了1961年第26届世乒赛而修建的,要举办一些小型比赛倒还可以,但是要举办亚运会这样的大型比赛就远远不够了。
  所以这个提议马上就引起了与会众人的一致赞同,“对,体育场必须改建,不然的话连个标准足球场和比赛跑道都没有,还怎么举办比赛?”
  然而问题提出来容易,要解决那就难了,工人体育场究竟该怎么改建?由谁拿出方案,到底要花多少钱?钱又从哪里来?这些都不好解决。
  “除了体育场,还有亚运村呢,根据我看到的资料,奥运会有奥运村,亚运会也有亚运村,这些都是专门供运动员在运动会举办期间休息用的,所以也得预估好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等的人数,再根据这些数据兴建亚运村。”
  “按照以往亚运会的经验,就算把工人体育场翻修好了,也没办法满足所有比赛项目的需求,我们还需要修建新的小型体育馆,以供手球、篮球、排球等其它项目的比赛使用,另外,水上运动需不需要修建新的场馆?这些又该由谁来设计,由那家单位来建造?”
  “照我看,既然要翻修和新建这么多体育场馆,那就得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最好是按照申办奥运会的要求来进行,要不然花了大价钱修好之后,等过几年准备申办奥运会了,却发现这些体育场馆完全不符合奥运会的要求?那钱不是白花了么?”
  “对,这个意见很重要!虽然我们目前还不具备申办奥运会的实力,不过在做工作的时候,也要以成功举办奥运会为目标,不能只满足于举办一届亚运会!”领导表示了赞赏。
  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动乱才刚刚结束不久,之前又一直和国外缺少交流,那么更先进的体育场究竟该如何设计和建造,又从哪里去找懂这些的人呢?
  找国外的建筑师帮忙设计和建造,先不说有没有这个钱,光心理上这道坎就有点过不去,日本举办奥运会用的是丹下健三设计的体育场,之前印度、日本等国举办亚运会同样是本国建筑师设计的体育场。
  要是到了中国举办亚运会的时候,却要请外国建筑师过来帮忙设计,恐怕谁都会有点心里不太舒服吧?这不是说咱们中国没人么?
  等到中国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国家的经济情况更为宽裕,人民的思想更为开放,赫尔佐格和梅德隆拿下鸟巢的设计,倒是没人说什么,但现在还是不行。
  “工人体育场之前是那位建筑师设计的?请他来出改造方案怎么样?”大家第一反应是找原来那位出马。
  “工人体育场的主场馆是由北京市院的欧阳骖同志设计的,欧阳同志毕业于北洋大学建筑系,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北京市院工作,除了工人体育场之外;欧阳同志还设计了北京市积水潭医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央广播电台、北京广播剧场等项目。”
  “旁边配套的工人体育馆是熊明熊工设计的,我记得熊工当年才二十六岁;工人体育馆采用了悬索结构,这个启发来自于1957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参展的世界各国都搭建了临时性的展馆,其中美国馆的屋顶就是悬索结构,用铁索吊起一个半透明的罩子,其实就是塑料的,很轻。”
  “熊工在国外建筑杂志上看到了这个资料,就提出也造一个悬索结构;因为体育场是椭圆的,所以体育馆做成圆的,都是曲线,有所变化,可以形成和谐呼应;贺帅看到熊工的方案后很满意,拍着熊工的肩膀说,‘小伙子,挺能干’。”
  “那么,下次进行分组讨论的时候,请欧阳同志和熊明同志一起来参加会议,另外,把在北京的、有一定实力的建筑师都请过来吧!大家讨论下场馆的改造和建设工作。”领导安排下去。
  几天之后,轮到分组讨论的时候,来自北京各个设计单位和高校的建筑师们济济一堂,大家就场馆建设问题展开了讨论。
  “欧阳老师、熊老师,您二位是老场馆的设计者,要是翻修的话,恐怕还得以您二位的意见为主啊!”大家都觉得一事不烦二主,还是让他俩负责比较好。
  “申办亚运会,这是为国争光的大好事,我肯定是义不容辞,不过自从工人体育场之后,我就很少接触体育场馆的设计工作了!知识储备有些落后,有点担心完成不好这项工作啊!”欧阳骖有些忐忑。
  “在工人体育馆之后,我虽然还做了首都体育馆的设计,但是这些年下来,也好多年没做过体育场馆的设计工作了!”熊明也是一样,前些年国家比较动荡,对于兴建大型体育场馆的需求不高,他也没有用武之地啊。
  “要是让我来负责场馆的改造工作,我还得先研究一段时间的资料,学习学习国外的先进体育场馆的设计经验。”正因为熊明做过体育场馆的设计,所以他知道这不仅仅是造型的问题,功能方面同样重要。
  他在设计工人体育馆和首都体育馆的时候就遇到了多个问题,在工人体育馆的设计中使用了悬索结构,这项技术的重点在于铁索的锚头,美国人对此保密。
  不过中国过去做过悬索桥,于是他就去丰台桥梁厂,和桥梁厂的同志共同研究锚头的做法。还和建设部的综合结构研究所合作,最后决定用个混凝土圈梁,把锚头打在里面,固定在外圈和中心上下两个环上,照明灯和音箱也都挂在圈梁上,像明亮的光环。
  同时考虑到空调吹风对体育比赛的影响,就和建设部采暖通风给排水研究所的汪善国工程师,一起研究出了“高速喷咀送风空调系统”。
  在屋顶圈梁的下面设置出风口,用很高的速度把风喷出来,一直喷到场地边缘。同时在看台上做了一些回风口,风到这里就被吸进去了;所以看台上很凉快,赛场上没风,运动员比较热,但不会影响比赛。
  和熊工相比,某些外国人解决风力的问题就简单了,等比赛的时候,风向朝那边对自己本国的运动员有利,就往那边吹,这种事韩国人最喜欢干。
  在设计首都体育馆的时候,熊工设计了国内第一个钢网架结构建筑,网架的结构跨度可以做到更大,而且只要架上去,无论温度变化还是地震造成的滑动,都不会让它掉下来。
  同时还开创了活动地板、活动看台、活动冰层,利用钢网结构空隙调节风力,让现场始终保持在无风状态,不会影响运动员比赛等创新设计。
  “我们当时在设计体育场馆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电视转播的需要,亚运会举办的时候肯定是要进行国际转播的;现在要进行翻修,就必须把这些问题考虑进去,而我在这方面的经验是比较欠缺的。”熊明谦虚地说道。
  他是国内体育场馆设计领域的专家,又一向以敢于创新而著称,现在连他和欧阳骖都不敢打包票,其它建筑师就更没把握了。
  “那咱们国内还有没有熟悉体育场馆设计的人才?我看上海、广州还有长沙的体育场馆就设计得很不错么?”大领导皱起了眉头。
  “国内其它熟悉体育场馆设计的建筑师确实还有不少,不过他们和我一样,年纪都比较大了,而且也已经有段时间没进行这方面的设计工作了,所以肯定也需要学习!”国内熟悉这一领域的建筑师就那么几位,以前开会多多少少都打过交道,欧阳骖马上就做出判断。
  “欧阳老师说得不错,不过好像还漏了一个人!”熊明则想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人选,“您应该还记得去年的时候,咱们国家为非洲的乌鲁迪援助修建了国家体育场吧?这座体育场的设计方案里,倒是用了不少比较先进的理念!”
  “哦?这是哪位建筑师设计的?他今天来了没有?”大领导马上问道。
  “是我们清华建筑系的林楼同志。”熊明说道,算起来林楼还是他的师弟来着,“他今年没来。”
  “这样的同志正是我们需要的,为什么不请过来?”领导有点不满意了,好不容易有个能解决问题的人,怎么没到场?
  “领导,是这样的,林楼同学今年才大三,还没有毕业呢!而咱们这次会议的规格比较高,所以就没邀请他过来!”旁边的刘桐马上解释道。
  “哦?小刘你对林楼同学的情况还挺熟悉?”领导听到林楼才大三,也比较好奇,“来,给咱们说说林楼同学的情况。”
  尽管已经快五十了,刘桐对被大领导叫做小刘还是一点儿意见都没有,他马上开始汇报,“我之前在香山饭店项目上和林楼同学合作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