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_分节

  曹丕知晓甄氏美貌,但听曹操的这番话,他总觉得心里不对味。
  甄氏生自簪缨之家,家世显达,否则她也不会成为袁绍次子的嫡妻。只可惜她出仕任官的父兄早死,族群凋零,又成了战败俘虏之身,无人能为她出头,竟连决定去处的自由都一并失去。
  曹丕不敢想象若有朝一日战败,自己的母亲与姐妹失去庇护,是否会与甄氏落到同等下场。他谨慎地道:“甄氏为袁熙内妇,而袁熙还未身亡……若强令甄氏改栖息之身,让甄氏如何自处?”
  而他也会背上夺人/妻之名,何苦来哉。
  曹操不知曹丕心底的想法,见他为甄氏考虑至此,越发觉得曹丕对甄氏有意。
  他不由打趣了曹丕一番,随后道:
  “袁熙败走之身,负隅顽抗,何须与他讲道义?他既抛母弃妻而走,早该想到有这么一日。”
  郑平也曾在类似魏晋的背景环境中生活过,知道曹操这番话乃是这个时代的普遍思维。
  这个时代弱肉强食,俘虏毫无人权,能凭借自身才干而得到赦免与重用的人少而又少。因战败而被俘虏的家眷可以说是任人宰割,一些不厚道的豪强甚至可能因为私人恩怨而施以恶行,乃至将他们没入贱籍。
  以大时代而言,曹操罔顾甄氏个人意志的想法符合当下的普遍价值观,甚至还能得旁人一句称赞,认为他对袁家人有够优待。
  郑平却觉得极不愉快。
  大约是属于平等与人权的法则已经刻入他的潜意识中,哪怕知道曹操的想法在这个时代无可厚非,他仍神色淡淡地刺道:
  “司空所言极是,世人当效仿之。有朝一日若司空败走,妻女尽数被掳,司空也不过是‘早该想到有这么一日’。”
  若旁人如此“咒”他,曹操早已翻脸。可他被郑平长时间磨出来的抗性弄得麻木,竟一点也生不出气愤的感觉。
  他木然地构想郑平所说的可能性,越是往深处想,越觉得尴尬。
  只有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才知道自己的施加的究竟是恩典还是伤害。
  袁绍到底是他的旧友,曾帮助他良多。纵然他们二人因为权利反目成仇,这份仇也随着袁绍的病逝烟消云散。
  如今他占领了邺城,身为袁绍故交的他理应照拂袁绍的家人,而不是严加逼迫。
  曹操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但他已至高位,无法轻易认错,只得装作若无其事的模样,仿佛才想到一般,派人去找甄氏问信。
  “去问问甄氏:如今她与袁熙分割两地,是否有和离再嫁之意。若她愿意,我曹家必会善待之。”
  虽派人去咨询,曹操却不认为甄氏会拒绝。
  从世家贵女、贵门新妇沦为俘虏,娇养而长的弱女子如何吃得了苦?美貌与才名对于贵人而言是锦上添花,对于困难者却是灾难。以甄氏的聪慧,定知道寻求庇护的重要性。而又有哪家的庇护,比他曹家更妥帖,更稳固呢?
  郑平早已从曹操的神色察觉到他的态度,没有多言,暗道曹操还是小瞧了女子。
  曹操轻蔑于蒲草的柔弱无力,却从未审视它的坚韧。
  果然,即便知道拒绝会得罪曹操,可能惹恼掌权者而获罪,被卫兵们带回来的甄氏的回答依然是拒绝。
  曹操难以置信,他忍不住问道:“你们未与甄氏说‘是为二公子求娶正妻’?”
  回报的卫兵埋下头:“属下已将司空的吩咐一字不漏地转达甄氏……但甄氏说,她要照顾婆母寡嫂,无暇他顾,只得辜负司空的美意。”
  这个理由妥当而顾全了曹操的颜面,让曹操震荡的心神稍定,却仍对甄氏的选择匪夷所思。
  可他已经选择询问甄氏意见,这时候若再强求反而不美。因此他只是道:
  “既如此,那便罢了。”
  曹丕总算松了口气。
  等二人离开曹操的所在,曹丕恳请郑平留步。
  郑平见他欲言又止,询问他所为何事,曹丕犹豫几许,请郑平与他一同去不远处的桃林。
  等到了无人之处,他语气略急地对郑平解释道:
  “先生,我确实对甄氏无意,传言全乃子虚乌有。我虽因为恻隐而为袁家妇人送了手巾,但我是派人从库房中取得,并非私人之物,何况我予了每一个妇人……”
  郑平听懂了他的言下之意:总不至于袁家的每个妇人都被他相中,想纳入后院吧。
  尽管已通过刚才的事项确认曹丕对甄氏的真正想法,郑平还是故意揶揄道:
  “藏桑叶者,林也。旁人怎知这不是你为了掩藏对甄氏的特殊,故意使出的障眼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