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节

  朝中对陆辞的弹劾只是寥寥,现对政事堂的弹劾风波已然平息,好端端的,何必请辞?
  而西线主帅范雍无功无过,比起退兵,他的确更能接受派他人进行取缔……可这人选上,曹玮纵使再合适不过,但他也不能被掰做两个使啊!东线的防御可是陆辞一度坚持、道无论如何不能松懈的!
  对于赵祯的质疑,陆辞立马道出了第二封奏折的补充提议——是他要在辞去参知政事一职后,主动请缨,申请替代原应被交换的范雍,成为东线主帅。
  非是陆辞一昧托大,而是在他‘被迫’躺在床上养伤的那整整一个月里,翻来覆去的思虑结果。
  即使赵祯精心照顾他,不曾将朝堂中的谩骂争执透露,朝中会是怎样的一股风向,他随意一猜都能猜出来。
  退兵意味着多年来的努力付诸东流,是对士气的沉重打击,从此面对嚣张夏人再难有抵抗的斗志,面对盟友吐蕃更是失了信用……是他绝对不能接受的。
  既然在曹玮这颗毫无争议的将星之外、另一位主帅注定要是政治资本博弈下的文官,那既然能是老夫子范雍、能是近期呼声最高的那位跳梁小丑夏竦,为何不能是他?
  他再腹无兵法,也知道该重用谁,能比他们多份血性、多份担当,少份惧怕。
  而他作为参知政事,于政事堂中份量算得上最轻,要想推行什么,都是阻力重重;但同样的官阶,一旦放到富贵京官都不愿去的烽火前线,却能让他有足够的话语权了。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震后必然会问责宰执,这是惯例。
  历史上的河东大地震后,以知谏院右司谏韩琦为首的官员就对当时吃干饭的老年班政事堂发起了剧烈弹劾,最后导致老人帮是全体出局了,只有差遣、没有实际升职的各归本部,如韩亿、石中立;太老的彻底出局,如王随,彰信节度使、同平章事,这样的职位半点实权都没有,纯粹养老;唯一古怪的是陈尧佐,这尊最老的菩萨居然以淮康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到郑州去当地方官,不知是实在太受信任了,还是近来太讨厌,让他死得远远的,永远别再出现。
  上台的人是张士逊、章得象、王鬷、李若谷,这是恢复常制的东府中书省;枢密院方面是陈执中和王博文。前者是仁宗的老师,后者……前面说过的,“龙图双泪落君前”,此人终于名列两府,身为宰执了。但好日子太短暂,刚刚36天之后,此人就死在了枢密院里。(《如果这是宋史3》第十八章 )
  第三百八十四章
  尽管东线征伐进展顺遂,不知为何,狄青近来总觉有些心神不宁。
  半夜时常在帐中惊醒,夜晚静谧,却是一阵阵地心慌。
  在这股来得莫名其妙的异感彻底消失前,为稳妥起见,狄青索性停下了继续北伐的步调,一边下令就地建寨修整,一边认真梳理起来路繁杂的情报,试图寻出致使他心绪难定的缘由。
  若还是狄青刚掌东军的那阵子,他无端停止进军、筑寨修整的举动,难免会被人指责有贻误军机之嫌。
  但在过去的半年功夫中,他进军虽时快时慢,却始终能取得最佳战果的优异表现,已得到了全军的彻底认可与信服。
  正因如此,当他忽然做此决策时,军队上下皆是服从,执行时更不曾有半分质疑。
  而狄青私下里梳理来梳理去,还真让他察觉出几分蹊跷来。
  ——这一路北进,未免也太顺了。
  虽说西线战事僵持不下,夏军将主力悉数押上后,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东线的守备空虚。
  可按辽国要搅浑池水以谋利的一贯做派,在支援夏国防守东侧疆域时,总不至于仅吝啬地只派出萧宗余那区区三万骑。
  尤其在萧宗余所率部曲,遭他与许怀德前后夹击,尽遭覆灭后,应会补充更多兵员进来,填上这一日渐撕裂的豁口才对。
  以辽主的傲慢,夏主的狡诈,岂会就这么咽下一口窝囊气,风平浪静地由他高唱凯歌,一路挺进?
  狄青蹙了蹙眉。
  莫非是故露破绽、引得他大意轻敌,待这支孤军深入敌腹,再凭事前布下的天罗地网,好将他们一网打尽不成?
  还是想通过引导出他们的轻敌心态,便于之后耍些诸如诈降的下作伎俩?
  亦或是……
  千百种念头从狄青脑海中极速掠过,而每一种,竟都显得颇有可能。
  毕竟他们的对手是极度卑鄙无耻、连撞令郎都能下作地搬出,且每战必诈,千方百计就为扰乱他们军心的恶徒。
  他们会使出何等卑劣手段,着实难以预料。
  思及此处,狄青做出了最终决定:暂且搁置继续朝北深入、攻略下更多寨子的计划,而是在此扎营修整,密切侦查临近夏军的动向。
  就在他下达此令的第十天,那封由京中快马加鞭来的急信,就带来了一宗让他魂飞魄散的噩耗。
  ——京师地动,有殿宇崩塌,陆参政因救驾负伤,正于宫中卧床静养。
  狄青猝不及防地看到恋人‘负伤’的消息时,心悸气短,一口气险些没提上来,眼前一片发黑。
  那股让他昼夜不安的玄妙心慌,原来就应验在这里!
  若非理智尚存,他真恨不得揪住眼前这无辜信使,甩出百八十个问题来。
  究竟是如何伤的?伤在何处?伤情如何?
  哪怕狄青表面上仍能克制,但那急脚递者如何不知眼前这位前途无量的新贵、同京中那位同样极为贵重的参政的关系匪浅,内心定然是万般担忧。
  在狄青稍稍缓过口气后,他忙说道:“狄铃辖且安心,下官离京时,已听闻陆参政伤势于性命无碍,以皮肉伤为主,仅是浅及肺腑。”
  狄青勉强地扯了扯嘴角,点头谢过一脸关心的对方,目送人离开后,心里却未因这答复得到多少宽慰。
  在那简短信件中,清楚指出了‘卧床静养’,即意味着性命虽是无虞,伤势却决计不轻,否则岂会无法行走?
  单是想象着陆辞受伤、痛苦不堪的画面……狄青就觉心像被人死死揪住了,抽痛不已。
  原以为公祖身处繁华安逸的汴京,应是再安全不过的了。却不料天灾人祸时有发生,连公祖亦未能逃过。
  狄青闭着眼,坐在案前沉默许久,才真正定住心神,颤抖着手开始写信。
  然而手指颤动、笔尖也被带得晃动不已,落于纸上的字迹凌乱得他都认不出来,更别提旁人了。
  狄青连毁了三张纸,不由长吐出口气来,凝神聚气,才克制住浑身战栗,飞快地写下一道道疑问。
  不知过了多久,他艰难地完成了这封信,怀着重重心事,将火漆小心烙上后,他放在一边。
  就准备耐心等上几天,好让它随军报一同快马送出。
  一切完成后,狄青才得以分神,想想这场突如其来的地动,能带来的其他影响。
  ——该不会要退兵吧?
  狄青敏锐地意识到这点后,不由拧紧了眉。
  在这要紧时刻,任何一点细微的动摇或退缩,都意味着前功尽弃,毁灭士气。
  西线僵而不崩,离不开的是东线的步步扬威以震慑夏国民心,令李元昊不敢轻易抽调兵马的帮助;而东线每攻下一寨,都有西线彻底牵制住了夏军主力,无暇东顾的汗马功劳。
  ——不,绝无可能。
  这一担忧甫一出现,就迅速被狄青自己给打消了。
  连他这般鲁钝的,都能看出来的一处要命关键,较他聪明百倍公祖,又怎么可能瞧不出来?
  而以公祖的一贯作风,哪怕有伤在身,也绝不会任由这荒唐事发生,定要设法阻止的。
  秉着对在后方坐镇的陆辞的强大信心,狄青奇迹般地平静了许多。
  直到一个月后,他再次得到由京中快马速递来的急信,才再次乱了阵脚。
  这信上称,曹玮将军获新调令,将替范雍之职,转为西线主帅,即日前往上任。
  至于久久未能取得战果的原主帅范雍,非是同曹玮将军互换职事,而需回京亲口汇报战况。
  那在曹玮走后空缺的东线主帅,必然将另派一京中大员前来接任了。
  狄青一目十行地略过前面,下意识地只搜寻着最关心的内容。
  当在末尾捕捉到陆辞已然痊愈的那简短一句,一直悬着的大石才终于轻轻落下。
  ——万幸。
  狄青刚感到万般欣喜涌上心头,目光重新回到信的开头,重读了一次这骤然变更的将帅任命后,不禁变得紧张起来。
  他深知朝廷用兵不利,除因以文制武外,更与回回临阵任命,导致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窘境息息相关。
  而要频频调换边关将领的原因,显然是将军出身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为防备武官势大、仿效他发兵反制皇权的情况出现。
  这也意味着,哪怕是再擅排兵布阵、满腹韬略的将领,在指挥着在此之前未曾谋面、只是临时调到麾下听命的军队,匆匆忙忙地上阵杀敌……其间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恐怕也只有曹玮这等经验老辣的天生将才,方能成为其中例外。
  狄青曾受曹玮亲手教导,对这位在军旅生涯中一直辗转于边戎各州,且每到一处,都能最效率地在部曲上落下鲜明烙印的沙场悍将满怀敬佩。
  他毫不怀疑,曾与唃厮啰打过配合战的曹玮将军能轻松接手已受范雍指挥半年多的军队,甚至令其涅槃重生,展现出真正的实力来。
  但朝中再派来的那位取缔范雍、接任曹玮东线主帅职事的富贵文官,又怎么可能驾驭得了曹玮将军的部曲!
  最怕的不是对方懦弱无能,而是恃权妄为:那些个不通兵法、却蔑视武官的文官,急于彻底掌控军队,不惜将上一位主帅的安排悉数打乱、肆意调动将官,以便安插心腹的行径,过去已是屡见不鲜。
  但若是接替曹玮之职的这位新主帅如此作为,无异于彻底撕裂了一道精心布置的严密防线——而其一旦溃散,后果可谓不堪设想!
  狄青只觉不寒而栗。
  他绞尽脑汁,开始回想,朝中除范雍之外,还有哪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最易中选?
  随之浮现在脑海中的名字,竟全是让他深感不安的。
  偏偏此时此刻,他再恨自己人微言轻,感到心急如焚,也毫无办法。
  只有一边压下焦虑、等待关于新主帅人选的消息,一边下令大军开拔,继续朝北挺进。
  不过这回,他不再追求兵贵神速了:每夺下一处堡寨,便要进行简单修复,新建损毁部分,至少修整上两三日,才继续朝夏国腹地进发,以防前方有诈,忽受辽夏伏兵突袭。
  等‘德高望重的老臣’陆辞终于说服了依依不舍的小皇帝,带上任命他为经略安抚使的告身,日以继夜地赶着路,以最快速度抵达延州时……
  狄青则已带着那数千东军,直冲至距其足有二百里之遥的宽州一带了。
  陆辞没想到小狸奴跑得如此之快、又如此之远,对于宽州这一早已荒废的冷僻地名,更是毫无印象。
  他索性召来之前受狄青提请,被委任作此地监押的种世衡,直截了当地冲他询问起清涧川的情况来。
  听得陆辞开门见山的发问后,种世衡不由微微一愣。
  非是问题有多稀奇——哪怕是延州当地人,对由前朝建起、又迅速衰败的宽州一无所知的也大有人在,更何况是初来乍到的外来官?
  只是他见过太多死要颜面、宁可不懂装懂,也绝不肯下问的朝中大员了,如今陆辞大大方方地当众向他发问,他一时半会竟分不清,究竟是对方当真不知,还是存心考校于他。
  而陆辞等了一小会儿,未闻种世衡的回答,不由轻轻地“嗯”了一声,挑眉催促。
  种世衡迅速回神,敛起散开的那些小心思,一本正经地回答起陆辞的问题来。
  他奉命驻守此地,虽仅有半年之久,但对方圆数百里的环境,却都是做足了功课,可谓了如指掌。
  陆辞问起延州附近大小堡寨时,种世衡始终对答如流,还不忘加入少许个人分析。
  对狄青直奔的宽州地区,种世衡也是一早就盯上了。
  凡是具有一定战略目光的将领,都能轻易看出,宽州废城的防御,是整个延州安危的关键所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