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1章 拐钉钥匙

  在到达金刚墙之前,各种传言就在当地百姓和发掘民工中流传,说什么陵内有飞刀、暗箭、毒气、陷阱之类,陷阱下栽着尖刀,上面盖着石条,下去的人一踩石条石条就翻,上面石条砸,下面尖刀戳,必死无疑。
  古墓当中的机关陷阱,就算没有一些传说,也肯定是存在的,这个更不用传说。
  不过,一座帝王墓的发掘,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样的陵墓被发现,可以说是危机与机遇并存的。
  从记载看,不管是西方的金字塔还是东方的大墓,有的确实埋有盗墓者的尸体,但这些盗墓者的死因,是由于墓中内在的力量冲击,还是外在力量所加害,尚没有弄清。
  这种现象在中国的一些墓中也不鲜见,有的墓一打开,里边就有三四具盗墓者的尸体。
  但从多数尸体的形状、神态和墓葬的环境可以断定,大都是外来力量的侵袭所致。
  这座皇陵以前肯定没有被人盗掘过,现在里面到底里边是什么形状,有没有暗器机关,需要慎重对待,尤其应注意的是里边的气体。
  为了防止尸体腐烂变质,可能要放些保护性的药剂,这些药剂和地宫的腐料气体相混和,很可能变成妨害人类的毒气。
  唐以后的诸家皇陵大都有暗箭、弓弩、毒气之说,但多数还是遭到了后人的洗劫。
  至于盗掘中这些暗箭、弓弩、毒气到底是否发挥作用,发挥了多大作用,官方史料中并无记载,只有一些野史叙说了盗墓者的详细盗墓经过和暗器的厉害,但尚不足为凭。
  传言和野史虽不可信,但单凭这座大陵距今已600多年,它本身就阴森可怕人。
  常言说:人死如虎,虎死如绵羊,老虎死了谁也不害怕,可是自家的亲人死后,亲属们还有些胆怯,何况一个大皇帝陵呢!
  民间的传闻、野史的记载、神秘的老者……构成了一个个谜团,在发掘人员心中滚动。
  虽然很多人都在担心,但韩孔雀却不认为有陷阱、暗器,这座陵墓建成已600多年,即使有这些防护设施,也恐怕早失灵了,就算没有失灵,经过了一次改造,也不知道能够保留下多少。
  但发掘这座帝王陵毕竟不是小事,还是慎重一点为佳,因为不管是谁修建陵墓,都不会不知道历代帝王陵墓多数被盗的事实,既如此,在陵墓的设计上不会不加以防范。
  关于毒气,说预先就放有毒气,那是夸大的传说,因为当时还不可能掌握化学的毒气。
  但地宫里的防腐等材料肯定不会少,光凭这大陵600多年的历史,里面的气体对人体多少会有些毒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毒气”。
  为稳定发掘现场情绪,王教授只得在发掘现场并告诫工作队:“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要做好妥善准备,以保证人身与文物的绝对安全。”
  而懂点医术的韩孔雀说的更加具体:“古墓有尸毒,你们必须注意。”
  自发现金刚墙,韩孔雀几乎是天天与发掘人员在一起,现场指导,而他的本事,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他说的话,自然会被人重视。
  为具体防范进入地宫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危险情况,王教授为工作队配备了防毒面具、马灯、矿井安全帽、胶皮手套、福尔马林等。
  并接受了政府部门安排的摄影师的意见,为躲过探沟内极不均匀的阳光,将打开金刚墙的时间选在晚上,以便更好的跟踪拍摄。
  下面就是金刚墙的拆除工作了,发掘人员都戴上防毒面具,两名工作队员提着马灯,顺梯子爬到圭形券门顶端,开始往外抽第一块重达24公斤的墙砖。
  由于砖没有用灰浆砌筑,故抽动并不费太大劲。
  这时,在场的人都屏住呼吸,眼睛死死盯着圭形门券最上面那块砖。
  砖抽出来了,里面并没有暗箭、乱石之类射出,只有一股难闻的气味从洞口“哧哧”的窜出,一直持续了好久。
  待洞里的气味排完后,大家又继续拆门券,拆到第15层时,洞口已有两米多高,这个时候韩孔雀宣布停止抽拆。
  为让洞里的有害气体彻底排出,发掘人员并没有立即进洞,而是晾了一天。
  为慎重起见,进洞之前,王教授让一民工到外面买来一条狗,想把它放进去试试,看有没有暗箭、陷阱、毒气之类。
  那个民工牵狗时,狗咬人,民工不敢牵。
  这看的韩孔雀哭笑不得,他只得劝王教授算了,说狗进去了反而会把里面的东西刨坏。
  狗没试成,王教授又让队员去买来一只大公鸡,这次韩孔雀也没有理由反对,人家这才是挖掘古墓的正常手段。
  而他之所以那么肯定里面没有危险,很明显不是普通人用的,他那算是作弊手段,而现在,他反而对这种普通人的方法更感兴趣,毕竟这种方法学到了,谁都可以用。
  王教授叫队员将鸡扔进洞里去试一试,那个队员抱着鸡,爬上竹梯从洞口把它扔下去,结果,里面黑,洞口处亮,它又从洞口飞了出来。
  两次试验都失败了,无奈,王教授决定让一名队员进洞。
  当时这名队员有些害怕,面有难色。
  王教授直接说道:“我给你准备好了,危险是有但不会太大。”
  于是这名队员戴好防毒面具、提着马灯,就从拆开的洞口下去了。
  为防万一,王教授将一根长绳的一头系在他的腰上,另一头由洞口的人攥着。
  队员下去后,用马灯照路,马灯在洞里暗如豆火,他只好用手电筒照。
  脚落之处,有“嗦嗦”的声响,他顺电光一看,原来是石条墁地的地上散落着腐木板、绳索之类。
  往前走了几步,既无飞刀暗箭,也无陷阱之类,于是他向洞口射出一道电光,这是事先定好的信号,若回射电光就表示洞内无事。
  见信号后,王教授叫队员们都戴上防毒面具下到洞里,他也戴上面具下去了。
  这个时候摄影师不失时机地跟着拍摄。
  这是一个呈长方形的墓道券,队员们在偌大个墓道里摸索前行,脚下的“嗦嗦”声更响。
  蓦地,就传来了几个人的呼喊:“地宫门!”
  韩孔雀顺着电光,只见两扇洁白如玉的巨大石门突兀而现,高高地矗立在人们面前。
  这是用整块汉白玉做成的两扇石门,门高3.3米、宽1.7米,历经300多年仍晶莹似玉,洁白如雪。
  每扇门上有乳状门钉,纵横各9排共81枚,两门相对处的门面上,雕有口衔圆环的兽头,称为“辅首”,使石门显得格外庄严和威武。
  一个队员推了推门,门巍然不动。
  大家一起用劲推,门仍巍然不动。
  这样的石门设计韩孔雀在罗、布泊见到过,所以他用手电沿两厘米宽的门缝照去,只见一块石条将大门死死顶住。
  这个时候,王教授等人也看到了,而且看的他只感叹:难怪大家无论使多大劲都奈何不了它。
  为了不损坏文物,王教授叫大家暂停,再商量开门的对策。
  在大家想办法如何开石门的同时,由23层城砖叠垒的圭形门券全部拆除了,金刚墙后的秘密这才全部暴露出来,这是一间面积为60多平方米的长方形隧道。
  在研究开石门方法上,大家颇动了些脑筋,作为考古人员,既要把石门推开,又不能损坏建筑物,就连顶门石条也要把它完整的保存下来才行。
  要设法从外边将门内石条取开,首先要细心研究它当初是怎样关闭的。
  石条顶住石门,不会是忠于皇帝的奴仆从里面所为,因为地宫是葬帝、后的处所,其他人是不能与帝、后同穴的。
  韩孔雀虽然之前见过这样的门户,可他见过的是被暴力破解的,那样做不止是破坏后面的石条,就连前面的汉白玉大门也不会保存下来。
  当年孙殿英就做了这样的事情,在那些汉白玉大门上,留下了一个个炸出来的大洞,现在他们显然不能这么做。
  不能暴力破解,那就要找对方法,而古代人是怎么做的?
  韩孔雀读过很多古迹,特别是对一些涉及到古代陵墓的古籍,更是感兴趣,原来他没钱没实力的时候,自然接触的不多,但后来,在白晓亦的搜罗之下,他看的就多了。
  翻了一下记忆,很快他就有了答案,这其实是很简单的。
  从两扇石门间的缝隙分析,说明顶住石门是从外边干的,应该有一种可以从外边拉住顶门石的工具,“拐钉钥匙”就是这类工具。
  据《肃松录》载,1644年,昌平州吏赵一桂,为埋葬吊死的崇祯皇帝和周皇后,就是用拐钉钥匙推开裕陵头层石门入内的。
  这段记载对打开定陵石门很有启发,拐钉钥匙无疑是开关石门用的一种金属工具。
  但上哪儿去找拐钉钥匙呢?大家又犯难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