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金链锁龙
刘伯温一看到那条黑色巨蟒,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此地属于藏龙地,此大蛇盘踞此处,自然是顺应此地风水而生,能生长这么大,不知道吸收了多少天地精华,已成气候,再不及时制止,只怕就会化身为龙,出山之时,也就是天下刀兵再起之时。
这还是条黑龙,黑龙可是大凶之物,按龙脉划分,龙分五色,金苍青白黑,金为最尊,苍为最猛,青为最邪,白为最善,黑为最凶,凡大乱之世,必有黑龙出,所过之境,刀兵战火。
所以刘伯温的本意,是想将这条黑色巨蟒给除了,然后将这里给炸毁封死,使其龙气难聚,就算完工了。
可这条黑色巨蟒,却给刘伯温的人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东西体型巨大,生性凶恶,浑身桐皮铁骨,刀枪难入,加上这是在山腹之中,洞穴之内,那巨蛇来往如风,快如闪电,毒性还剧烈,往往一口就是一个,人多没用,白送人头而已。
刘伯温没辙了,在损伤了数十名精兵之后,决定先退出洞穴,另寻他法。
要说这刘伯温也是个一代奇才,还带着几百个拿刀持枪的士兵,愣是拿这大蛇没办法,退出山洞之后,一连数日,束手无策。
就在第六天上午,军营里来了一个人。
谁呢?一个太监!干什么来了呢?来监督刘伯温来了。
李善长当时和刘伯温争权夺势,刘伯温领人一走,这李善长就天天在洪武皇帝面前说刘伯温的坏话,说刘伯温替大明朝掘龙断脉是假,想寻一处风水宝地,为自己刘家子孙将来能位至九五才是真,说刘伯温觊觎皇权。
一开始朱元璋是不信的,可皇帝最怕的就是手下大臣谋反,何况刘伯温还是随他一路打过来的,是真正的国师,所以刘伯温在六军之中威望颇高,他也知道刘伯温的本事,加上李善长不断的吹风造谣,这朱元璋就逐渐起了疑心。
这一起疑心,就决定派个心腹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这太监就来了。
这太监一到,见刘伯温停军扎营,不见动作,就起了疑心,当下就催刘伯温尽快动手,断了龙脉之气,好让主上安心。
刘伯温也急啊!但整不死那巨大黑蟒,当下就将心中苦闷说了出来。
那太监一听,眼珠子一转,说他想起来一件事,以前他还未入宫之时,有见过抓蛇为生的,蛇潜伏洞穴之中不出,以大公鸡之血相引,就能够引出来。
刘伯温一听,顿时琢磨上了,这事还真有点谱,为什么呢?自古以来,都有龙凤之说,蛇又叫做小龙,公鸡对应的虽然不是凤凰,却也是金乌,而且蛇类也喜欢吞噬禽鸟类,或许可以一试。
当下刘伯温就让那些士兵就地取材,上山抓了许多野鸡,派了几个胆大之辈,许以重利,进入山腹,以野鸡引蛇。
那几个士兵确实勇敢过人,每人手提几只野鸡,一个率先在洞口割开野鸡的脖子,让鸡血流出,全都滴落在洞口之处,片刻血腥四起。
那黑色巨蟒果然被鸡血所吸引,缓缓游出,几个士兵提着野鸡一边滴血,一边后退,就是不让那大蛇吃到野鸡,实在被逼的紧了,就丢上一只,一只野鸡对体型这么大的巨蟒来说,简直都不够塞牙缝的,就这样一路硬是将那黑色巨蟒给引了出来。
这一引出来了,刘伯温立即命人堵了洞口,命四名偏将带上所有人手,围剿黑色巨蟒。
那黑色巨蟒被众人追杀,照样不惧,迅速向山顶而上,刘伯温亲率众人,围山而剿,一直到了山顶,方才将那巨蟒围住。
围住之时,那一条黑色巨蟒正盘踞在山顶之上,墨黑一团,巨大的身躯覆盖了整个山顶,蛇头高高昂起足有三四米高,蛇信伸缩不断,一直抬头向天,竟似在问苍天为何要它灭与此地一般。
刘伯温这时才正式看清楚这大蛇全貌,一看之下,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这巨蟒身形盘起,看不出多长,但足以覆盖整个山头,可见其巨,蛇头就像一座房子似的,眼睛都有一般人家的窗户大,这看着太吓人了。
更让刘伯温郁闷的是,这条巨蟒的头上,已经鼓起了两个肉瘤来,不用问,这是即将生角的征兆。
这就不一样了,普通人不明白,刘伯温却清楚的很,蛇遇邪气生独角为蛟,蛇遇正气生双角为龙,蛟可斩,龙不可弑。
为什么呢?以前的皇帝都称为真龙天子,这龙是上天之子,自己要是杀了龙,那就是诛杀真命天子,属于逆天而行,这可和掘龙断脉不一样,龙脉仅仅是龙脉,还没成龙,虽然也会遭到报应,但祸不及子孙,为了天下安宁,自己豁出一条命去,牙关一咬也就干了。
但这黑蟒已具龙形,自己要是在此地斩杀了此物,那可不是自己后世子孙受牵连的事,搞不好天威震怒,那是会触发天灾的,轻则大旱大涝,重则山崩地裂,这事万万干不得。
刘伯温无奈之下,只得上前,对那大黑蛇起话来,大概意思就是,如今天下初定,百姓安稳,你不能出世,若你同意,我将你去角破形,以金链锁之,困在此山之中,虽然你得不到天下,但能活命。
你要是不愿意,非要出世争夺天下,那我就弄死你,大不了我承受后果,就这么简单,没有第三个选择,同意你就点个头,不同意你就甩个尾。
那黑蟒一听,竟然真的点了点头,刘伯温大喜,立即命人打造乌金链,链子要求必须有九十九米长,粗如胳膊,其余人原地待命,吃喝不许离开岗位。
等到乌金链子弄到,刘伯温亲自操刀,上前生生挖掉了黑蟒脑袋上的两个肉瘤,直将那黑蟒疼的满山头打滚,却硬是没一口吞了刘伯温。
一切事毕,刘伯温将黑蟒带回了洞穴之中,以乌金链穿骨,锁在镇龙柱之上,这一锁,就锁了五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