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节饥饿的苏联

  不过现在战场打成这个样子,毛远山真的要考虑一下了,现在苏联几乎要坚持不住了,他们必须要在其他的地方开辟第二战场,如果是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话,现在这个情况来看是有些难度,英国还没有把德国人给赶出去,在一部分土地上,德国人还在英国那里要扬威的呢,所以想要进行欧洲登陆的话,必须得把德国人赶出去,这至少要动用英国人50万以上的军队,都已经相处了那么长时间了,如果英国有能力把他们给赶出去,早就开始动手了,很可惜的是,现在他们还没有那个能力,正在积攒力量,至少要半年的时间,很明显,苏联坚持不了半年的时间。
  除此之外就是亚洲地区,东南亚地区,让毛远山给布置成了一个三国杀的局面,不管是谁想硬扛另外两方,都是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日本人已经看出来了,让他对抗华夏和美国,刚开始的时候,日本人以为他可以的,但现在他们也怂了,根本就不是那块料,如果要是继续对抗的话,恐怕他们是第一个出局的,所以最近一段时间双方都没有大规模的交战,仅仅是小规模的海上作战就是了,今天你击沉我一艘驱逐舰,明天我打伤你一艘巡洋舰,就是这样玩法。
  别看美国人在澳大利亚积攒了那么多的军队,可大部分军队都是陆军,想要把这些与陆军给运送到东南亚地区的话,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如果是大规模的进行运输,别以为日本鬼子海底下的潜艇都是在海底下乘凉的,况且美国不向华夏通报运送那么多军队是干什么的,华夏的潜艇也不会让他们那么容易的就过来,美国人也不会让自己的士兵都在大海上游泳吧,所以东南亚地区也不是一个突破口,毛远山就把目光看向了另外一个地方,那就是非洲了,尤其是北非地区,在历史上这里可是很重要的一个交战地点,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竟然是没有打起来,可能要感谢意大利了。
  在原来的历史上,意大利强占了埃塞俄比亚,那个时候北非战场上,意大利认为自己是比较强悍的,所以向英国人的殖民地发动进攻,没想到被英国人给打了回来,要不是隆美尔将军率领北非军团帮助意大利稳定战场的话,恐怕意大利老早就没有多大的用处了,在这个世界上,意大利竟然是没有做这种猪队友的事情,在非洲老老实实的呆在埃塞俄比亚,看来美英军队如果想找事儿的话,肯定会以埃塞俄比亚为借口向其发动进攻的,埃塞俄比亚的前任皇帝,还在英国呆着呢。
  其实毛远山猜测的基本上是准确的,就现在来说,美英军队的确是要开辟第二战场了,如果还不开辟第二战场的话,对苏联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其实真实的情况他们早就了解了,比斯大林说的还要严重一点,整个苏联的经济早就不知道崩溃了多长时间了,军工产业之所以还在生产,全部都是靠着行政命令,一旦没有了行政命令,恐怕这些厂子全部都完蛋了,再说社会上的物资供应,军队还能分到一小块黑面包,至于普通的老百姓,都不知道饿死了多少人了,他们根本就没有生存下去的能力。
  在苏联的莫斯科地区,这里还算是好的,至少政府每天还能够给他们一点粮食,虽然吃的并不怎么好,可多少有那么一点儿希望,只要政府在,他们就不会饿死,可是对于苏联的边远地区来说,征粮队的凶残他们老早都看到了,这些人实在是太狠了,根本就不会管他们的死活,把他们所有的粮食都带走,让他们去出吃皮过日子,这些粮食全部被送到了军队当中,普通老百姓在斯大林的眼里根本就没有存在过,也正是因为这些铁血政策,才会让苏联坚持到现在,如果是按照美国人的标准,恐怕是投降了四五次了吧。
  美英军队选择北非地区动手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这里的军队是意大利军队,柿子要捡软的捏,真正的跟德国军队或者华夏军队对上的话,美英军队也不敢保证胜利,尤其是华夏的军队,第一集团军在欧洲打响了他们的第一仗,也让这些人看清楚了华夏的战斗力,如果说苏联军队在西伯利亚地区的军队并没有多大的作用,那么他们在莫斯科这里的就是苏联军队当中的精锐了,美国观察员曾经在苏联军队当中看过,别看苏联实行的是人海战术,但是战斗力相当可以的,没想到最精锐的军队竟然是冲不过第一集团军的防线,而且损失惨重,不得不说是一个笑话。
  原本他们想着苏联,就算是不能把第一集团军给歼灭,至少可以压制第一集团军,这样对于他们来说也有一定的缓冲时间,美国人现在动作非常慢,别看罗斯福总统宣扬的全国总动员,可是他们的速度对于保安团来说,就跟乌龟一样,到现在为止,全国仅仅是集结起来300多万人,300多万人如果在亚洲战场上面对日本鬼子,那还是足够用的,可美国人有他们的全球战略呀,对于美国人来说,他们要在全世界之内都说了算,要让全世界的人都听他们的,那这300多万军队就没多大的用处了,苏德战场上动不动就几百万人,300万人算什么呢?还想要掌握主动权呢?
  现在苏联军队并没有把第一集团军给压制住,反而是把德国人的思想给拉上来了,很多德国人现在又看到了希望,尤其是德国国内的一些强硬分子,它们想要在华夏的帮助下稳定战线,进而在德国占领区内组建新的生力军,将来还要杀到莫斯科去,当然了,这必须要华夏人配合才可以,要不然的话这就是个梦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