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列车_11

  第6章楼兰古国06
  越临近晚上,温度下降的越快,趁着这天还没有完全暗下来,伍下久拿着一支手电筒打算四处看看。
  这里类似墙壁的残垣虽然不少,但分布范围广泛,彼此之间的距离也较远,墙壁完全被沙土包裹住,有的地方还留下深刻的痕迹,历尽岁月的侵袭,看不清楚本来的样貌。
  伍下久站在一处残垣边,一只手举着手电筒照明,另外一只手扫着残垣上的沙子,这上面也不知道被风沙吹了多久,沙子都已经深深陷入进里面,清理起来颇为费劲,手指下满是被砂砾磨痛的触感。
  终于勉强清理出一小块儿地方,伍下久凑近观看,指肚触上去的感觉和刚才有些不一样,“这是沙子还是土?”
  “是黏土。”旁边传来一道比较苍老的声音,伍下久抬头看去,那位喜爱楼兰文化的老教授不知何时走到了这里,他的手里还拿着记录的纸笔,身后跟着一位打着手电筒的青年,看起来才二十多岁的样子,有些娃娃脸,此时也好奇的看着伍下久。
  “黏土?”伍下久跟着说了下,在老教授走过来的时候给让了个位置。
  这位教授虽然年纪大,但看起来保养得很好,身上的精气神十足,起码比刚到沙漠的大多数人状态要好得多。
  面对伍下久的疑惑,老教授耐心的点点头道,“不只是黏土,还有红柳条,楼兰的城墙是用两者相间夯筑的。”
  伍下久眨眨眼,手下摸着身旁刚到腰高的残垣,“所以,这真是楼兰的城墙?”
  “哇,你反应好快啊。”老教授身后的青年活泼道,“刚才老师说的时候,我都没反应过来,还被打了。”说着他委屈的摸了摸脑袋,随后又兴奋道,“没错,这里应该就是楼兰的城墙,老师已经研究过了。”
  “老师?”伍下久注意到青年的称呼,心中一动,“请问,你们原本就是认识的吗?”
  青年点点头道,“是啊,这是我的老师,姓周,我叫方籽……”
  方籽最后的记忆是和周教授一起在学校里做实验,之后打算出门采办东西,但不知为何,醒来就出现在了列车上,本来还以为就自己一个人,谁知出门就碰上了周教授,两个人还正好是隔壁门。
  周教授叹了口气道,“没想到小方也在车上,你的父母……”
  方籽揽住周教授的肩膀,傻乎乎的笑道,“老师,您又来了,我还庆幸自己也在车上呢,不然您这么大年纪谁照顾啊,我得多担心。”
  周教授笑骂道,说自己这么大年纪,身体也硬朗的很,但最终还是叹着气拍了拍方籽的手。
  伍下久移开眼睛,看向残垣道,“看来您已经确认过,这个确实是楼兰古国的城墙。”
  周教授点点头,但脸上却越发的疑惑,“楼兰遗迹我去看过,但并不是这里的这种样子,整个遗迹完全下降了一样,淹没在沙漠之中……”说着,周教授看着身旁的残垣深思起来。
  方籽没有打扰自己的老师,反而好奇的凑到伍下久面前,“对了,你在列车上醒来之前做什么着?”
  伍下久简单的说了下,方籽听后有些失望的抓抓脑袋,“诶,大家在列车上醒来之前做的事都很普通啊,一点共同之处都没有。”显然,关于这个问题,他都问了好多人了。
  看伍下久不说话,方籽又闲不住的问道,“你知道红柳条吗?”
  伍下久有些奇怪他问这个问题,但还是点点头,“知道。”红柳嘛,在藏族也被称为“观音柳”和“菩萨树”。
  方籽哈哈一笑,说,“用红柳条串的烤肉可好吃了,又大又香,我一次能吃十串呢,你吃过吗?”
  伍下久:“……没吃过。”
  方籽咂咂嘴道,“那真可惜,也不知道列车上有没有这种烤肉,餐厅里的东西太多,我都没看过来呢。”
  伍下久:“……”
  他已经不知道说什么了,原以为方籽问他这个问题,是打算深入聊一下楼兰的情况,但现在看来,在他的世界里,应该只有吃……
  这时,周教授叫道,“小方,过来看看这个。”
  周教授不知何时已经蹲了下来,正低头研究着什么,方籽走过去拿着手电筒照明,在看清周教授手边的图案时,也是一声惊呼,“老师,这种图案从来没见过啊!”
  “是啊。”周教授推着眼镜点点头道,“我研究楼兰多年,遗迹也去过了很多趟,但就是从未发现过这种图案,为什么这里会有?”
  方籽比较心大的说到,“老师,这里和现实肯定不同啊,谁知道这里到底是不是真的楼兰。”最后一句他小声的嘀咕,但还是被周教授听到,揍了一下。
  “白学了是不是,历史是不断变化的,楼兰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你知道我们现在所处的时间点吗,也许是现代以前,也许是现代以后,也许我们正处于遥远的未来,研究着前人留下的秘密。”说到这里,周教授顿了顿,干咳一声道,“不过,这个列车就很不科学,当然,车下的世界或许真的和现实没什么联系。”
  方籽更加委屈,小声嘀咕,“那您还揍我……”
  在周教授和方籽说话期间,伍下久也已经看到了那个图案,图案位于残垣的最下方,如果不是周教授用手将沙粒扫开,还真不易发现。
  这种图案类似于一种图腾,由无数复杂的小图组成,第一眼看过去不禁让人感觉到眼花缭乱,但细细观看,却有一种奇妙的顺序布置在其中。
  “周教授,这样的图案只有这里有,还是每处残垣上都有?”伍下久问道。
  方籽道,“我和老师看的还不多,但只在这一处上发现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