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搞现代化建设 第179节

  一时间,整个凉京都轰动了起来。
  那种高涨的气氛是无法想象的,如同能掀起房顶的瓦。
  “竟然是真的,我的天,我北凉的适龄小孩竟然真的都要开始读书了。”
  “告示上可是说了,义务教务,务必要落实到家家户户,让我北凉下一代争做有文化的人。”
  “三街战报上也响应了,说什么文能安邦,文能治国兴天下。”
  “还说,读书是每一个北凉人的权力和义务,哪怕是父母也无权剥夺孩子读书的机会。”
  “这是其他诸国都没有的事情,说是要提升我北凉百姓的幸福感。”
  什么权力和义务,幸福感,词儿有些新鲜,但也不是听不懂。
  此时,消息也传到了准备郡试的学子那里:“……”
  特别是对于寒门学子,这何尝不是天大的事情。
  当先生是十分体面的事情,怎么也比平时做苦力活贴补家计要好。
  再说,一边当先生,还能一边读书学习,不再像以前那样,忙起来连看书的时间都没有。
  而且,哪怕最终无法入仕,也是一门稳当的又能兼顾爱好的生计。
  朝廷先是科举,后是义务教育,惠及的人十分的多,竟让人看到了一点文教大兴的征兆。
  三街战报上,还有一条消息。
  乌衣巷开了一家书包店。
  听说和读书人用的书箱一样,都是用来装笔墨纸砚的。
  不过,听说价格要便宜很多,也方便使用,还能纠正小孩弯腰驼背的坏习惯什么的。
  当然,这条广告也只有一部分人关注了起来,基本都是家中有适龄小孩的普通家庭。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自然是能省一个铜子是一个。
  书包是什么?
  其实不少人也知道,赵景澄等学生一天背着漂亮的小书包,招摇过市,十分的引人瞩目。
  这群贵族少年的言行,自然会引起百姓的好奇,会旁敲侧击的进行打听和询问。
  当然,书包店的款式和赵景澄他们的又不同,多是以麻布制作而成,毕竟是面向义务教育的家庭。
  虽然是麻布书包,但款式却十分漂亮,跟大人腰间的佩剑一样,甚至能称得上是小孩的实用的装饰品。
  “莫少珩还真是会做生意,看着点机会就见缝插针一样。”
  “可不是,听说有不少人已经闻讯去给家里的孩子看书包了,这要是所有小孩都上义务教育,到时候还未必买得到书包。”
  讨论着这个,不免又要说到莫少珩欠了一大笔钱的事情。
  因为莫少珩大规模的找泥瓦匠在郊外大兴土木,自然引起了百姓的注意。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赵棣和莫少珩向朝廷借了巨款的事情,也传开了。
  那笔钱,对于百姓来说,可是天文数字。
  “按理说,世子应该赚了不少钱才对,但怎么感觉……”
  看看,乌衣巷的生意多火爆啊,又是各种工坊什么的。
  结果不仅没赚,还欠了一屁股的债。
  “你说,他这到底是赚钱还是没赚钱?”
  “说不清。”
  其实,莫少珩现在的状态,有些像建国初期的企业家,多少都欠着国·家的钱,最后才能做大做强,甚至进入世界前500强企业,不然单凭个人,太难了。
  当然,作为单个的个人,这种超前消费是十分不可取的,在现代,因为超前消费引起了十分多的悲剧,毁了无数的家庭,让不知道多少原本能平平淡淡度过一生的人,从此走上了另外一条不归路,痛不欲生。
  百姓或许也就谈论一番莫少珩的情况,小货郎就不一样了。
  脚儿都跑得快些了。
  “我们世子欠太多钱了,我们得多卖一点东西,让世子早日还清债务。”
  一群小货郎,乖巧得很,就是担心的东西,奇奇怪怪的。
  看在百姓眼中,这群小货郎简直太懂事了,不愧是跟着先生读过书的,不像自家那些没心没肺的讨债鬼。
  百姓逗这些小货郎,更加的频繁了。
  时不时都能看到小货郎被百姓拉着,有些羞涩地,摇头晃脑地读上一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在莫少珩修建工厂的时候,凉京城内也开始在各大街头设置了义务教育的报名点。
  义务教育法,是朝廷推行的新法,朝廷自然会负责相关事宜。
  带着孩子前来询问报名的,还挺多。
  负责的官吏也说得十分清楚,除了纸笔,还需要自行购买课本,课本一共两本,一本是启蒙的《千字文》。
  《千字文》是古时启蒙最好的书籍,由千个不同的字组成,而且每一句都十分押韵,朗朗上口,还带有教育意义。
  哪怕在莫少珩看来,这都是一本神书,能将一千个不同的字按韵脚组合在一起,还能每一句都是一个故事,没有天纵之才,根本编写不出来这样的书。
  只可惜,这等奇书,在现代却被埋没了,悲哉。
  另外一本,就是《论语》。
  读书,哪里能不读圣人言的。
  以此两本,让适龄孩子习字启蒙,自然是足够的。
  至于算术,需要在下学期购买课本。
  不然堆在一起同时购买,对百姓还是有压力的。
  城中,热火朝天的报名,与此同时,赵景澄等学生拿着本子和笔,去了东市和西市。
  他们是帮莫少珩做市场调查,主要是询问东唐和外域的商人。
  “东唐的纸张,书籍价格几何?”
  “你们有意向购买我北凉的纸张书籍还有铅笔吗?”
  类似这样的问题。
  毕竟先前东唐和外域商人虽然抢购纸张等,但需求如何,莫少珩并不能肯定。
  他得确定,除了内需,外需有多少。
  一开始,被问的商人还有点担心。
  他们知道这群在凉京十分奇特的贵族少年,被称为记者。
  被询问的话,很可能是要上那个什么报纸的。
  上报好吗?
  有些人巴不得上报,但……
  也因为这些小记者的揭露,让不少人吃了牢饭,所以这群小记者是又让人喜欢又让人胆颤心惊。
  结果,不是作为记者来挖新闻的,而是来做什么市场调查。
  好像问的问题,也的确正常。
  莫少珩回来的时候,就得到了这群学生递交回来的市场调查卷。
  “这个市场调查卷太有意思了,有些事情竟然和我们想象的不同。”
  莫少珩也是一笑,很多事情,其实都是靠个人臆想,也就是,我觉得,我以为……
  认为自个的想法即所有人的想法。
  但事实,可能会出人意料。
  而市场调查卷,就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弄清楚真实的情况和臆想的差距。
  莫少珩说道,“你们以后也可以善用这个方法。”
  一群学生赶紧在本子上将这个方法记上了。
  也导致了以后,凉京城中,经常有人上百姓家敲门,来搞什么民意调查,针对的都是时事要事,让人新奇得不得了,也用这调查卷封住了不知道多少自以为是之人的嘴。
  莫少珩看着调查卷。
  果然,东唐的纸张书籍,也是昂贵的,东唐的人或许买得起,但也是相当大的一笔支出。
  若是商人从北凉进货,其中差价也能让他们赚不少。
  甚至连路途遥远的外域商人都有意大量购买纸张,可见其中的利润。
  别看小小的几张纸,却让莫少珩将行情知道了个七七八八。
  一群学生一开始还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调查这些问题,现在一看,他们也看到了这个市场调查卷的厉害之处。
  莫少珩想了想,又去逛了逛城中各个报名点。
  又用一些时间去了解了一下其他诸国的纸张的价格。
  然后,接下来的大朝会,莫少珩再次站了出来。
  群臣:“……”
  他们也摸清楚莫少珩的性子了,上朝的时候,你要是不提莫少珩的名字,他能直接站到下朝。
  但,莫少珩要是主动站出来,必是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
  莫少珩拱手,“禀圣人,臣近日在城中游走时,发现凉京适龄孩子报名的虽多,但依旧有一部分百姓并未替自己的适龄孩子报名。”
  这事情,的确是莫少珩在闲逛的时候发现的。
  本来,各家都有各家的事情,义务教育的推行,完成率也不可能直接就达到100%,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困难。
  莫少珩本也是不想管的。
  买纸笔课本,虽然便宜了,但对普通百姓而已,也不能说是一笔微不足道的开销。
  有的父母就是不愿意为孩子付这一个钱,他们觉得将自己孩子留在家里干活多划算啊,什么冤枉钱都不用花,活也帮着干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