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节

  就算有人想要差,恐怕也得先掂量掂量再说。
  思及至此,赵成义也不再强求,只是沉着脸拍拍小儿子的肩膀:“你年纪小玩心重为父不怪你,但入学后就要学着收心了,要听王大人的教诲,你大哥可是二十三不到就高中进士的,你也不能落后,知道吗?”
  赵旭之一心想着怡红院的温香软玉,见赵成义唠叨起来没完不禁有些不耐烦:“好啦,这些话您都说多少遍了,也不嫌啰嗦...”
  “臭小子,倒嫌父亲啰嗦了?”赵成义叹息一声摇头,“好吧,入学前一天,为父就准你放松放松,但有一点,在外面不许给我惹祸,明日去见老师,今夜亥时前必须回来!”
  “哈哈,父亲最好了!”得到准许的赵旭之乐得一蹦三尺高,转瞬间便不见了踪影,徒留下赵成义哭笑不得。
  虽然对于身为文官却和武将走得过进的王行之不太感冒,但赵成义也不得不承认其教书育人方面的确有一套,历年走后门进去的官家子弟中,不论多么不学无术的,最终至少也能考个明经及第。
  如果不是赵旭之太不成器,赵成义也不想在王行之面前低这个头,但现在只能把骄傲放在一边,以幼子的前途为上。
  夜里贺青终于被雍和帝放回府,把贺飞宇叫来书房夜谈,正事谈完后话题转到李文柏身上,听说了其要走科举之路的事后贺青也是欣慰非常,只是听到贺飞宇想要利用仅剩的一个名额把李文柏塞入半山书院时面色有些沉重。
  贺飞宇看得奇怪:“父亲,此事有何问题吗?”毕竟这事也是先前父亲同意了的。
  “若早几天自然是没有问题的。”贺青揉揉额角,“但今日上朝,就听说这剩下的一个名额,已经被工部侍郎赵成义为他的小儿子求去了,相国也准了这件事,明日他们应该就会去送束脩。”
  “赵成义的小儿子?那个不学无术,整日就知道斗鸡走狗的赵旭之?”贺飞宇不忿地一巴掌拍在桌案上,“不是听说赵旭之连《论语》都背不完吗?还半山书院,赵成义应该给他找个蒙学讲师才是正途吧?”
  想起那个闻名京城的小纨绔,贺青也是有些忍俊不禁,但在贺飞宇面前还是保持着父亲的威严,强自压制住笑意:“少在背后嚼人舌根子,不嫌丢人呐?”
  贺飞宇吐吐舌头表示闭嘴,但想到李文柏的状况还是有些苦闷:“父亲,就没有转圜余地了吗?李贤弟于从政民生上颇有天赋,何况现在朝中的风向...”
  “今科若不能及第,怕是就没有以后了。”贺青叹息一声。这个道理贺青又何尝不明白,怨只怨他们回京太晚,让赵成义占了先机。
  “今科!”贺飞宇神色焦急,“若是有王大人的指点还好说,若是没有……”只怕就难于上青天。
  “这样吧,为父先给王大人修书一封,你明日带去。”贺青着人备好笔墨纸砚,“虽然赵成义抢先一步,但毕竟还没递交束脩,师生关系尚不成立,只要王大人出言要收李文柏,赵成义也不能怎么样。”
  贺飞宇点点头,虽然并不觉得王行之会愿意趟这趟浑水,不过也只能试一试了。
  朝中局势风云变幻,在削减兵权这件事上圣上的心思并不那么坚定,文官又向来喜欢抱团,贺家此时急需在文官集团中打上一个口子。
  于情于理,李文柏都是最合适的人选。
  次日天刚放亮,李文柏和贺飞宇早早地就乘上马车出发了。
  虽说骑马更快,但为保万一,贺飞宇把原本确定拜师后才会献上的束脩一股脑搬进了马车里,这才使得两人只能乘车前往。
  王行之虽为大儒但并不迂腐,对于正常考进半山书院的学子来说,王行之并不会苛求他们束脩给得多少,但对于每年三个“走后门”的学生,则毫不客气地狮子大开口,金银珠玉来者不拒,给多了不嫌多给少了不高兴,往往世家也不在乎这点闲钱,就当给自家子弟买了个心安。
  就这样,半山书院凭借着这些“赞助”不断修缮设施,明明没有朝廷拨款,设施完善程度却已经远超国子监。
  不是没有人不满,但王行之奉旨开设书院,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就连皇帝在招生一事上都得给其三分薄面,一般官员要惹他还是得先掂量掂量。
  原本束脩的银钱贺家是准备出的,但是李文柏怎会同意?他是行商之人,广陵的产业还在源源不断给他累计银子,于是赚到的身家银子都在马车上了。
  半山书院坐落在京城郊外十里处的五华山中,因为建在山腰之上,是以取名“半山书院”,书院不设年限,入学后的学生只要未能通过科举,就可一直读下去,不过为防有人滥竽充数,王行之规定凡是连续三年考进士不中的学子,次年要么选择转考明经、明法等科,要么退学回家继续研读,成功将半山书院的学生控制在百人以内。
  马夫一路轻车熟路地驶入五华山中,往来书院的学子们早已在山间行驶出了一条宽阔的道路,沿途经过皇家寺庙五华寺,在往上走约摸一炷香的时间,书院大门边呈现在李文柏眼前。
  相对于国朝最富有书院的名声来说,半山书院的山门显得有些过于简陋。简简单单的石质拱门上挂有先皇亲笔题字的“半山书院”牌匾,两侧是今上御笔书写的对联——“大任从劳苦得来,愿诸君皆以天下为己任;酬知在居恒造就,效曩哲勿忘性内之良知。”
  短短两行字,标明着前后两代君王对半山学子的期许,也给这书院挂上了金光闪闪的免死金牌。
  这日恰逢书院休沐,内里除了少数不远千里前来求学,老家并不在京城周边的学子之外,也就只剩下了趁清闲做做学问的先生们。
  门房见是贺飞宇来到,当即笑呵呵地把人请到了王行之所居别院的正堂,恭恭敬敬行了礼:“姑爷稍待,小的这就去通报老爷。”
  作者有话要说:  “大任从劳苦得来,愿诸君皆以天下为己任;酬知在居恒造就, 效曩哲勿忘性内之良知。”,取自贵山书院
  第62章 比试
  “姑爷?”李文柏揶揄着看向贺飞宇, “原来少将军才是有了佳人的那个?”
  贺飞宇没好气地一拳锤在李文柏胸口, 表情羞涩中又带了点幸福。
  王行之虽然姓王, 但和宰相王敦茹一系却没有什么关系, 反而跟贺青等武将更亲近一点, 算是文官中的一朵奇葩。
  贺飞宇小时候脾性顽劣,贺青又常年征战在外,吴氏便将其交给了世交好友王行之管教, 一来二去性子没磨平, 反倒和王家独女王燕飞产生了些超出友谊的感情,两家家长倒是乐见其成, 干脆给定了娃娃亲。
  李文柏听得连连感叹:“原来少将军还有这么段风流艳史,难怪征战在外还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原来是为了心上人守身如玉呢。”
  贺飞宇眉毛一竖正准备炸毛, 突然听见一阵沉稳的脚步声,赶忙神色一肃老实下来,同时不忘提醒状况外的李文柏:“站好点,王大人来了!”
  早听说过王行之治学严谨, 李文柏忙不迭地站直身体,忍不住好奇这位连贺飞宇都闻之色变的严师会是什么模样。
  原以为会是个顽固老头, 却没想到王行之看起来甚为年轻, 年纪看起来只有四十有余,方方正正的国字脸为其平添了几分威严,深不见底的眼眸中闪烁着坚定和睿智,虽然是个文官走起路来却虎虎生风, 不查之下很容易让人以为是个武将。
  王行之大步走进正堂,面对贺飞宇时严肃的面孔变得柔和几分:“坐吧,今日怎么有空来找我?”
  贺飞宇先是毕恭毕敬地躬身问好,等王行之点过头才直起身体,接着从衣袖中拿出贺青的书信双手递过去:“先生,这是家父给您的信。”待王行之接过才转身把半边屁股放在椅子上。
  一旁的李文柏简直叹为观止,就算面对贺青的时候也没见贺飞宇这么老实过,这王行之到底有什么能耐,让这个心高气傲的贺家少将军如此战战兢兢?
  “贺将军的信?”王行之疑惑地接过,“有何要事不能让你当面说,还得特地写信?”
  贺飞宇嘴角紧张地绷直,眼神不住地示意李文柏待会儿千万别掉链子。
  李文柏倒没怎么紧张,要论装逼,古人的装逼段位比之现代的各种面试官还是稍微温和了那么一点,他现在满心满眼都是对这位当世名儒的好奇。
  王行之一目十行地浏览完信件,看向李文柏的眼神略微有些惊讶:“你就是那个发明制造了肥皂、花露水、缝合之术等等的李文柏?”尤其是一路行军所做之事,这让王行之极为赞赏。
  完了,没想到自己名气这么大,连国子监祭酒都知道了,听说古时的读书人都不怎么看得起这类“奇技淫巧”,这位大儒不会也是如此吧?
  尽管脑海中天翻地覆,李文柏还是颇为镇定地行了礼:“草民正是李文柏,见过王大人。”
  “草民?”王行之看向贺飞宇,“这小子没有功名在身?”
  “额,正是。”贺飞宇心虚地抹掉额头的汗珠,“不过家父已经给他谋了个监生的出身,正准备两月后参加科考。”
  “既是监生,当自称‘学生’。”王行之目光严厉,“有奇思妙想是好,但还要多多将心思用在民生上才是,你可知道?”
  “学...学生知道。”李文柏懵逼行礼,并不明白这位大儒在搞什么名堂。
  说好的轻贱工商呢?还有,听见一个什么功名都没有的书生口出狂言,要参加两个月后的科举,为此还走后门拿了个监生的身份,这位名满天下的王祭酒就不气吗?这番殷殷教诲的语气却是为何?
  贺飞宇只告诉了李文柏王行之在儒学上的地位,却忘记提到其与普通大儒间的不同。
  即使在儒学当中,王行之也算是特立独行的,比起圣人学术,他更关注的是民生百姓,无论士农工商在他的眼中都没有分别,凡是能为百姓带来福祉的,王行之一概不吝啬善意,这才有了方才一说。
  王行之满意地点点头,目光重新移到书信上,刚准备说些什么,屋外突然传来一阵朗笑:“王大人,下官带犬子来奉束脩来了!”
  话音刚落,赵成义便带着赵旭之出现在了堂中,看也不看贺飞宇和李文柏二人,只管满脸笑容地拱手行礼:“下官赵成义见过王大人,旭之,还不快给先生行礼?”
  赵旭之明显是被人从被窝里强行叫起来的,脸上的困意还没完全消散开去,闻言敷衍地拱拱手,满脸不情不愿:“学生见过先生!”
  “旭之!”赵成义装模作样地呵斥一声,然后转过头亲热的招呼,“犬子顽劣,还望王大人今后严加管教,下官绝不包庇!”
  一唱一和间,似乎赵旭之已经成了半山书院的学生,王行之眉头微皱:“赵大人,本官似乎并未答应令公子入学吧?”
  “哦对对对,瞧下官这记性。”赵成义一拍脑袋,赶紧命下人把外面的木箱搬进来,“王大人,这是束脩,绝对按照往年的惯例只多不少,您尽管放心!”
  王行之瞥了眼木箱,视线又转到站得东倒西歪的赵旭之身上:“赵大人,方才贺大将军遣贺公子前来送信,说是希望能让这个名叫李文柏的年轻人入学,这个名额,看起来不止赵大人一人争取啊。”
  赵旭之本就因为被迫早起憋得满肚子火,此时撞见王行之明显轻蔑的眼神哪里能忍得下去,当下跳脚大叫:“你可别敬酒不吃吃罚酒!辅国大将军又怎么样?我爹的老师可是当朝宰辅!他老人家一句话,你这国子监祭酒不知道还能做几天!”
  “旭之住嘴!”赵成义面色阴沉地打断儿子,目光在贺飞宇和李文柏身上转了一圈看回王行之,“王大人的难处下官理解,毕竟辅国大将军乃从二品,下官只是个小小的四品侍郎,但有一事还请王大人不要忘了,下官儿子入学之事,王相国应该提前数日跟您打过招呼,那时您可没说有什么贺大将军横插一脚!”
  虽说按品级论赵成义得自称“下官”,但国子监祭酒不过是个虚职,在朝中的地位远不及工部侍郎这个实权官职,是以赵成义嚣张得毫无心理障碍。
  他要让王行之明白,就算和辅国大将军关系再怎么好,一手掌握文官命运的,还是当朝宰相!
  原以为这番话至少能让王行之犹豫犹豫,逼得贺青亲自出面,却没想到王行之听完眼皮子都没翻一下:“自先帝起直至今上,半山书院何人进得何人进不得,都由本官说了算,赵大人若是不忿自可找圣上主持公道,只要圣旨一下,王行之莫敢不从。”
  “你!”赵成义怒极,“那依王大人所言,是铁了心不收犬子?”
  “赵大人莫急,听本官把话说完。”王行之嘴角勾起极淡的微笑,“既然都过了入学时间,就没什么先后之分了,本官出题一道,又赵公子和李文柏同时作答,择优录取,赵大人觉得如何?”
  “什么?要我和这个商人之子一起考试?!”不等赵成义说话,听到考试就心虚的赵旭之再次跳了起来,脖子一梗,直接说道,“不可能!这是对本公子的侮辱!”
  “哦?”王行之面色一冷,“这么说,赵公子是准备弃权?”
  赵成义深吸一口气,拦住还准备辩驳的幼子:“王大人,犬子少不更事,至今未曾通读诗书,让他跟这位李公子考同样的试题,是否太不公平?”
  “这个赵大人放心。”王行之表情缓和下来,“此次不考贴经、也不考诗赋,只需二位以‘劝谏’为题撰写奏折一封,这对出身世家的赵公子而言,不算不公平吧?”
  赵成义面色变了又变,最终也只能答应下来。
  原因无他,圣上自登基时就允诺过王行之不参与书院之事,何况王敦茹和贺青谁的圣眷更浓如今根本看不出来,若真把官司打到圣上那里,丢的只有他赵家的脸。
  赵旭之还想说话,但被赵成义狠狠瞪了一眼后也只能不甘不愿地点头,李文柏倒是无所谓,答应得十分果断。
  第63章 心虚
  “既如此, 还请二位移步书房。”王行之抬手虚指, 端的是仙风道骨, 好一派名士风范。
  书房里早就并排摆好了两张桌椅, 二人所用笔墨纸砚连色泽都完全一样, 就算赵成义有心讽刺也无从说起。
  作为“家长”,赵成义和贺飞宇被允许旁观,王行之则端坐在书桌后:“时间为一个时辰, 你等可以开始作答了。”
  洁白的纸张借着阳光反射出堪比雪山的耀眼光芒, 看得赵旭之越发心慌。
  他平日斗鸡走狗不学无术,接触的也都是些肚子里没有半点墨水的纨绔子弟, 如果是跟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装装逼还好,这真坐上考堂拿起纸笔, 竟是一个字也蹦不出来。
  豆大的汗珠从赵旭之的额头上滚滚落下, 毕竟只是个十六岁的少年,正值年轻气盛之时,就算再怎么无心学术此时也感觉到了莫大的羞耻感,甚至极其微妙的有些后悔——在家过得好好的, 作甚非要来什么劳什子半山书院?
  等等!他从小练字的模板就是父亲大大小小的奏折,在父亲的监督下抄了千百遍想不记住都不行, 他是不会写, 但可以抄啊!这个王行之只是个小小的国子监祭酒,又不是三省六部可以接触到奏折,想必不会被发现!
  越想越觉得这个法子可行,既能安稳渡过这次难关, 又能给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商人狠狠的一巴掌,还能让看不起王行之对自己刮目相看,说不定还能就此洗刷掉不学无术的名声呢!
  父亲可是当年那科进士的探花郎,文采斐然人尽皆知,那个小小的商人怎么可能与之相比!
  赵旭之转瞬间就说服了自己,在脑海中翻出少年时曾看过的一篇奏折,回忆半晌便奋笔疾书起来,丝毫不觉得这么做有什么不对。
  反观一旁的李文柏,依旧在不紧不慢地研墨,一点要动笔的意思都没有。
  他在思考,王行之出这道题的目的是什么?
  按理说自己也好赵旭之也好,都是从未接触过朝政的毛头小子,如果按照科举的惯例考时事策论倒还正常,向皇帝写一份劝谏书?这种闻所未闻的考题究竟意义何在?这里面包含的内容也太大了,几乎等于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和未命题作文根本没有任何区别。
  如此出题,肯定有更加深刻的含义才对。
  要以抑商为题劝谏圣上吗?等等,王行之说的是向皇帝劝谏,而不是就朝政中的某项议题发表策论!
  也就是说,他们真正要写的,是仅仅针对雍和帝一人的劝谏奏章。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