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之都别碍着我捡漏 第258节

  王同志顿时说不出话来了,他皱起了眉。
  显然,他也想起来之前琉璃厂看到的一幕,进城上缴陶俑的农民,因为排队半天后没有被收购,又被禁止出售,干脆将那些一股脑扔到了路边,摔了一个稀碎。
  他想了想,道:“那你是怎么发现的?”
  初挽:“在那边的黑市里,品相好的两三块,品相不好的一块钱五毛钱,随便买,既然能卖钱,就有人去收,当地的农民这才把家里犄角旮旯都拾掇了拾掇,把这些文物找出来,卖给那些铲子,这些东西才从农村出来,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王同志越发皱眉。
  他是聪明人,闻弦知音,自然明白初挽的意思。
  因为有人愿意花钱,那些最底层的铲子才愿意挨家挨户去收,又因为铲子花钱收,那些农民才从鸡窝里或者墙角里把这些收拾起来。
  这些都是一环套一环的,是一个经济链条,如果没有初挽这样的人想买,那些东西,永远就留在鸡窝里,直到有一天,某只鸡某个孩子无意中打碎了,就被农民直接扔一边去了,这个文物也就永远消逝在人类视野了。
  指望一个农民主动发掘一件陶罐的价值,找出来,跑到博物馆送给专家为国家做贡献,这是不可能的,别说没这意识别说不愿意出这路费,估计连功夫都不愿意花。
  而指望一个博物馆专家跑到乡下挨家挨户去搜罗这些文物,更不可能,没那精力。
  旁边陆老爷子笑叹了声:“我说老王,现在时代变了,改革开放了,咱们的有些观念,估计也得变变。”
  王同志一直盯着那些红陶,他虽然并不懂具体文物,但是却也知道,以初挽的眼力界,那必然是正经龙山文化的红陶。
  而这些龙山文化的红陶,却在农民的鸡窝里猪窝里躺着。
  初挽能带来的,只有这么二十几件,但实际上,更多可能的彩陶或者其它珍稀文物,就躺在不知道哪个农民的鸡窝猪窝里。
  他叹了一声:“之前我曾经想过,要多给文博系统拨款来解决这个问题,只是结果不尽如人意。”
  谁能想到,博物馆的专家竟然闹出大笑话,花费十几万元,收购了一堆假的!
  他喃喃地道:“我们文博系统的工作人员,各方面功夫还是不到家啊!”
  初挽却道:“王叔叔,恕我直言,眼力确实不到家,但是这个不能怪各位专家。”
  王同志:“哦,为什么?”
  初挽:“那是因为,我们的专家脱离人民群众太久了,钻到象牙塔里搞文物,这辈子没见过假的,反正闭着眼睛收,收过来就是真的,不需要费脑子,没经过市场磨炼,当然没有眼力界。”
  王同志微点头:“你说得有道理。”
  不过他却越发皱眉:“可是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提高拨款,提升专家们的水平,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陆老爷子笑了,他是何等人也,见识多,眼力自然不在话下,更何况当年他也跟着初老太爷学过几个月古玩,当下也就道:“这件事,不是一个小事,需要慢慢思考——”
  他指了指脑子,笑道:“想想现在的方针政策,从大的方面来解决问题,不然拨款再多,也是杯水车薪。”
  王同志颔首,忧心忡忡,长叹一声:“是啊,总得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初挽见此,也就没再多说。
  她的目标是希望推进国家对民间收藏的限制,但这绝对不是一日之功,更不是凭着她耍几句嘴皮子就能实现的,这对于上层领导来说,必须是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
  琉璃厂的陶俑被摔碎,王同志亲眼目睹一切深受震撼,他毅然拨款给文博系统,想让文物得到更大保护,这是他能在一定范围内做出的对策。
  但是后面发生的一切让他深深失望了,十几万块钱买了一个笑话,也让文博系统的专家成为了永远的笑柄。
  显然,王同志也应该在思索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个时候,自己适时地抛出这二十几个红陶,可以说,再次给了王同志一个思路。
  这些,也许差不多够了,但是还需要时间。
  需要一个思想转变的契机。
  王同志这个位置的,自然有自己的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想法。
  她太过冒进,反而引起对方反感。
  此时此刻,点到为止,接下来便不再提,品茶就是。
  第181章
  和易铁生联络过,他那边已经谈得差不多,当地政府答应了不少条件。
  初挽看了看,其中也包括土地的永久使用权以及高岭土的开采权,这对初挽来说,自然很重要。
  其实国内的土地政策她多少了解过,也知道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时期,土地政策混乱,这个时候作为一个打算扎根景德镇的投资者,自然要最大地给自己争取一些保障。
  虽然国家政策来说,土地属于国家,不能私人所有,但其实在这种特殊时期,地方政府开了一些空头支票,盖了一些不该盖的章,永久使用产权的证明也可以拿到。
  这种土地,卖的话是不值钱的,但是只要地方政府盖了章,以后就算是多少有些依仗,不至于好好做着生意突然被赶走了。
  初挽看着易铁生拿到这个,也就放心下来,她让他先把手续办妥,而她自己则是平心静气,在学校里上课写论文,还跟着参加了一个考古工作汇报会。
  她先是发现了青州佛像,接着又在尼雅遗址立下大功,出国更是出了风头,是以这次跟着岳教授过去开会,虽然她年轻,还只是博士,但依然让不少考古界人士大加称赞,现在她出席这种会议,说出去别人也得高看一眼,算是考古圈子内的权威人士了。
  其实依岳教授的意思,他当然希望她好好搞学术,不过也知道初挽的性格,确实不是干这个的,一边想着拿博士学位,一边想着别的。
  到了年根底下,恰好她这学期的课程告一段落,她参加了考试,那边易铁生手续也办妥,她便抽空给刀鹤兮打了电话。
  刀鹤兮道:“我一直想联系你,不过我好像没有你的电话。”
  初挽一听便笑了:“这是我的疏忽了。”
  说着,她便把自己这边的电话说给刀鹤兮。
  刀鹤兮:“小提琴我已经保养过,也调音了,你有时间,我尽快给你送过去。”
  初挽:“你下午有时间吗?我们好好聊聊。”
  刀鹤兮:“我都可以。”
  初挽想了想:“我现在在学校,等会没什么事,我请你喝茶吧?”
  刀鹤兮:“京大?”
  初挽:“对。”
  刀鹤兮:“我正好办事,要路过那里,下午我过去接你,然后找一处喝茶,我们坐下来慢慢聊。”
  初挽笑了:“可以!”
  这个时候也到中午了,初挽收拾了,把笔记本放进书包里,过去食堂吃了午饭,匆忙扒拉几口,看看时间不早,就先过去校门口了。
  她到校门口的时候,一眼扫到一辆车,便径自过去,打开车门,上车了。
  刀鹤兮微侧首,看着她:“你看都没看,就知道这是我的车。”
  初挽:“直觉。”
  车子停在了一处古色古香的茶楼,刀鹤兮从后车厢拿出来小提琴,那小提琴被放在一个精心制作的袋子中,看上去待遇确实和以前不一样了。
  两个人上了二楼,在茶香萦绕中,初挽欣赏着这小提琴,两百年的木料包浆厚重,散发着油润的光,一切都看上去很好。
  她笑道:“要不你再拉一手吧?”
  刀鹤兮淡声道:“不了,已经调过音了。”
  初挽见此,也就不提这个,反而和她说起景德镇窑房的事。
  她喝了口茶,把大致情况给他讲了讲:“在这个对着冒烟的烟囱大肆赞美的年代,引进西方的机械化产线大批量生产固然不错,但是那些老模式纯手工制作的瓷器,才是被赋予了灵魂的,这样的窑房,拆一座少一座,全拆了,就再也没有了。”
  刀鹤兮:“当年这种窑房能造出以假乱真的瓷,不只是因为这窑房,还因为当年的人。”
  他抬眼,看着初挽,淡声道:“郭世五在景德镇聘用官窑原班人马,花费了大量精力,刘勉之用了郭世五的摊底,在此基础上更是聘用了玻璃厂大行家掌眼,同泰祥的李春生为了仿造官窑白胎,重金聘请了宫廷画师,按照故宫武英殿陈设的珍品来原样复制。”
  初挽听这话,没说话,只是安静地看着刀鹤兮。
  茶香袅袅,茶房中很安静,初挽看进刀鹤兮深幽的眸子中。
  初挽自是带着探究,但是那双眼睛中,看到底,却并不见什么情绪反馈,只有一片荒芜。
  她便端起一杯茶来,慢条斯理地饮了一口,之后才仿佛很不经意地道:“刀先生对这些高仿瓷的过往,看来如数家珍。”
  刀鹤兮对此,没有任何反应,只是道:“我确实有兴趣,便了解了下这段历史。”
  他垂下眼睛,漫不经心地道:“不过民国高仿瓷的辉煌,并不是那么容易重现的,也不是收购一家昔日窑房便能轻易做到的。”
  初挽笑叹:“刀先生对这段资料的搜集看来是用了心思——”
  这件事,越发变得有意思起来了。
  上辈子,她对刀鹤兮开始时候非常提防,加上刀鹤兮性格怪异,其实两个人真正能坐下来和平相处,坐下来聊聊天,那都是认识十年八年时候了。
  不过那时候,大家年纪大一些,做事也都越发老道起来,谁也不会轻易开口碰触彼此的界限,当然不会随便谈起一些过往。
  这辈子,她仗着对刀鹤兮还算有些了解,或者说,仗着后来刀鹤兮也曾教过她赌石,陪着她逛夜摊的那点交情,做事比上辈子要放得开,也更豁得出去。
  或者心里多少有些底气,知道他看似冷淡古怪,其实本质上人还不错。
  没曾想,也就这么无意中从他口中知道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
  比如,他对民国高仿瓷的这些了解,更加印证了,那个一手把他教出来的长辈,必然是出自琉璃厂。
  要知道他所说的这三件事,都是当时琉璃厂内部的不宣之秘,没有人会整理成册,更没有人去点透,绝对不是他想知道就轻松能知道的。
  只能说他够聪明,但他却未必足够了解昔年的琉璃厂。
  她这么看着眼前的刀鹤兮,终于慢条斯理地道:“不过刀先生,只知其一,怕是不知其二。”
  刀鹤兮微掀起眼,没什么表情。
  初挽笑着道:“当年,刘勉之为了高仿瓷器,请的可不是什么琉璃厂大行家,而是一位后挂彩大师。”
  刀鹤兮:“哦,是谁?”
  初挽:“我家中长辈的亲传弟子,后挂彩艺人王永清。”
  刀鹤兮眸光缓缓地落在初挽脸上:“所以?”
  初挽便从旁边的书包中拎出来两件瓷器,都是用棉布细细包裹的,她打开第一件,给刀鹤兮看。
  刀鹤兮拿过来,仔细看过。
  这是一件雍正官窑斗彩五寸盘,盘子外面是斗彩花卉,里面却是五朵粉彩花卉,两种花卉相得益彰,实在是别致生动。
  初挽:“这是王永清的作品。”
  她淡淡地道:“我未必有他的手艺,但是高仿瓷的不宣之秘,在我心里。我朋友手艺未必就输了王永清,这些都可以谈。”
  易九爷当年也是曾经跟了老太爷学过的,他和王永清是至交好友,他手底下的高仿瓷自然不差,而易铁生学了这个手艺,也能做起来。
  她想做的,是精品,定制精品,不需要走量,每一件绝世稀品只需要那么十几件仿品,做到极致,限量发售。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