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皇子究竟何时夺嫡 第71节

  先前来给他们报信的林三郎的侄子,却出了个主意,叫他们去京城府衙击鼓鸣冤,恳请京兆尹彻查此事。
  人多势众,一百个禁军士兵的家眷加起来足有两三百人,自然是不怕见官的,众人果断去京城府衙击鼓鸣冤。
  十八营六都的一百个禁军士兵,兵部说是死在了文州,但前两天却有城门上的士兵看到他们好端端地进了城,还跟他们说了话。他们说要进宫复命。
  这事怎么看都颇具诡异色彩,有人猜想是不是城门士兵见到了他们回来的鬼魂。
  神神鬼鬼的事总是流传得很快,于是没两天,这事便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
  嘉佑帝听闻此事后,气得脸色发青。
  他深知,消息传得这样快,绝对是有人在背后做推手。
  可如今传播面已经这么广,想追根溯源抓出始作俑者来杀鸡儆猴根本不可能,而且,当务之急是要把事情压下去。
  不然,一连串的事情扯出来,他极力想要掩盖的事,将在整个京城都传得沸沸扬扬。
  到时候,他若不想引起民怨,便只有一条路可走。
  那就是否认密信,将一切推到肃城郡守与蒋翰林身上,并且嘉奖识破“假密信”及时处理肃城郡守的李洵。
  即使如此,也只能骗得过一般的百姓。
  众多达官贵人,一番探查后会对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所有人都会知道,他为了压制李洵包庇恶吏,而李洵在肃城如此嚣张,他却毫无办法只能嘉奖。
  他依旧会威严扫地。
  想到这些,嘉佑帝只觉得心头像是火苗在烧着一样焦灼。
  他努力平息着怒气与焦躁,然后叫来刘玉,询问通关文书,入宫记录之类会留下把柄的东西是否销毁干净。
  刘玉给了他肯定的答案。
  嘉佑帝想了想又问:
  “尸体怎么处理的?”
  刘玉一愣,随即大惊失色:
  “埋……埋在乱葬岗了!”
  原以为没有身份文书也没有官服军服,随便掩埋掉,七八天后就会腐烂得面目全非,根本不会有人发现。可现在看来,若有人胆敢在陛下身后搅事,那些尸体变会成为打破谎言的最关键证据!
  嘉佑帝大怒:
  “愚蠢!”
  刘玉心中忐忑极了,赶紧道:
  “奴才马上去处理!”
  然而还是晚了,他们去的时候,所有尸体已经被挖掘一空。
  第二天一大早,那些尸体便全部抬到了京城府衙外头。
  所有尸体面部发黑,很明显就是中了毒。
  兵部宣告在文州被北戎兵杀死的禁军,还有一起办差的翰林,尸体却在京城外头的乱葬岗被发现了,不是死于刀剑伤,而是死于中毒。
  还有人信誓旦旦地说,皇城有守门侍卫看见了这些人进宫。
  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无论如何,宫中都得给这一百条人命一个交待。
  而且,这些人里,还有一位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翰林编修,是许多一心向学的读书人最向往的存在。
  这些人不那么在意功名,最是不服管教,又手握着舆论喉舌,若没个合理的解释,或者用强硬手段镇压,嘉佑帝这个宣召了他们进宫的皇帝,百年之后也难逃口诛笔伐。
  第55章
  这事闹得沸沸扬扬, 引起数万京城百姓围观。
  突然一个身材高大的年轻男子站出来,大声喊道:
  “我见过他们!四天前的中午,我在宫门口轮值的时候, 亲眼见到蒋大人带他们进了宫!他们说是要去向陛下复命!”
  这话顿时引来众人的瞩目,受难的禁军家眷们, 立刻激动地上前抓住他:
  “你真的看到了?”
  也有人问:
  “你怎么证明你的话是真的?”
  男子拿出能证明自己身份的腰牌,他正是在皇城宣武门守门的一名侍卫,隶属于禁军的御林军。
  蒋裕这种从京城西门进京的, 若要去面见皇帝, 确实是会走宣武门。
  “那很明显了,蒋翰林和那些禁军都是在进了皇城以后才死的!”
  “皇城之中,谁敢明目张胆毒杀这么多人啊, 除了那位……”有人指了指天上。
  “杀了人还要遮掩说什么死在了文州, 肯定是因为撞破了那位见不得人的事!”
  这样的推测很快在民众里流传开来, 顿时激发了百姓们的怨气。
  都是人,对逝去的生命有着本能的同情。哪怕杀人的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百姓们心中也同样会有怨言。平时或许不敢表露, 但在这种到处都是人,分不清谁是谁又群情激奋的场合,便没那么多顾忌了。
  一些人大声又愤怒地道:
  “这也太过分了,底层士兵的命就不是命吗, 什么了不得的事情,要杀那么多人!”
  “就是, 哪家的汉子没有妻儿老小, 看看那些死了的禁军家属里头, 好几家都还有一岁多的奶娃娃呢!”
  “我还看到好几家的老人, 头发都白了, 听说死了的是独子,这以后可怎么办才好!”
  “造孽啊!”
  “国朝不幸,摊上这样一位暴君!”
  “走,把尸体抬到皇城外头去,咱们得让陛下给个交代!”
  人群之中这样的声音,顿时煽动出了百姓们尤其是普通禁军家眷们心中的愤怒,现场的气氛一发不可收拾,愤怒的百姓们席卷到了皇城外头。
  百姓们对皇权有着天然的畏惧,虽然不敢冲击皇城,在外头奔走呼号自然是少不了的。
  除了普通百姓,这些人里还有不少是京城士子。
  每个寒窗苦读的士子都希望自己考中科举后,可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再不像平头百姓一样受到无故欺压却没有任何的反抗之力。
  可如今,一个为朝廷效命几十年的翰林院编修,最是清贵的存在,也很难与人有什么利益纷争,却在一次给皇帝办差后,无缘无故地和一群被毒死的禁军一起,被扔到了城外的乱葬岗。
  偏偏朝廷还一副遮遮掩掩的样子,说人死在了文州。
  唇亡齿寒。
  谁也不想自己将来成为第二个蒋翰林。
  热血青年不怕事,再加上文人骨子里都是有些“死谏”情结的。
  皇帝做了昏庸无德之事,文臣死谏让皇帝改正,那是能名留青史的事情,其家族也会留下清誉,有利于族里后代士子的出仕。
  他们这些读书人虽说还没出仕,但面对皇帝做出的如此滥杀士大夫的事,自然也不能姑息。
  这些人熟读经史典籍,说起话来引经据典,有条理又有文采,激起了越来越多百姓与读书人的共鸣,皇城外的百姓们越聚越多,在读书人们的带领下大声呼号,呼声震天,要求皇帝给死去的人一个交待。
  得知了那些百姓已经闹到了皇城外,嘉佑帝脸色铁青,砸掉了触目所见的所有东西,大发雷霆。
  “乱民!一群千刀万剐的乱民!”
  这样的动静,大启开国以来,只有先帝在位时,割让套河数郡的时候发生过。
  先帝的行径,必然遗臭万年。
  可他上位的二十二年,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凭什么摊上这样的骂名!
  影响身后名不算,更关键的是,闹出这么大动静,整个京城的勋贵大臣无人不知,法不责众,没有人能忍得住不去私下打听这背后的因由。
  要不了多久,肃城发生的事情,恐怕就会在那股背后势力的推动下大白于天下。
  到时候,他不仅在大臣面前威严扫地,还会在百姓和读书人心中留下一个暴虐弑杀昏庸的印象。
  他绝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一个小太监冒着丢脑袋的风险前来禀报。
  “陛下,兵部尚书魏大人求见!”
  兵部尚书魏平光是嘉佑帝的心腹之一。
  嘉佑帝上位以后,花了很大功夫才把他提到这个位置上。
  经过多年的斡旋,嘉佑帝已经将绝大部分禁军将领替换成了效忠于自己的人。
  但若要用兵,必须经过兵部颁发兵符。
  “让他到花厅候见!”
  嘉佑帝道。
  见到魏平光,他勉强收敛了怒气道:
  “平光,你来得正好,宣武门外之事,朕正要找你!”
  书生造反,十年不成。这些乱民竟敢聚众非议帝王,必须杀鸡儆猴。
  魏平光看了一眼嘉佑帝的神色,立刻明白这位陛下打算做什么了。
  他知道,宣武门外闹得这么厉害,以嘉佑帝的脾气必然怒火中烧,打算血洗宣武门杀鸡儆猴,但作为坚定的帝党,有些事情他不能眼看着嘉佑帝踏入他人陷阱,让事态一发不可收拾。
  趁着嘉佑帝还没把话说出口,他斟酌着劝诫道:
  “陛下,宣武门外如今民怨沸腾,若强力镇压必然火上浇油,更加给了背后不怀好意之人煽动挑唆的理由。依臣愚见,此时应当大事化小,尽快将事态平息下去,其后再慢慢清算罪魁祸首不迟!”
  丝毫没提嘉佑帝到底想掩饰什么事,仿佛一点好奇心都没有,全心全意为嘉佑帝想办法排忧解难。
  嘉佑帝能在一众皇子里夺得帝位,自然也并非完全刚愎自用之人。
  他深知魏平光的忠心,对他的话还是听得进去的。
  火上浇油几个字,让他逐渐冷静下来。
  事到如今,背后有人兴风作浪,单纯血腥镇压确实容易引发暴乱。哪怕京畿禁军大半都已经掌握在手中,他也必须要防备有人趁乱逼宫。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