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可行与实行

  生产部门对于模块化生产是带有一种抵制,甚至是恐惧心理的。
  一方面是对市场不了解,对于主机厂对车桥开发周期缩短的渴望,以及终端用户的真正需求的不了解,另一方面,他们也对先进制造技术缺乏了解,刚刚完成流水线装配和制造单元化改造的车间已经满足于当前的制造水平,对于自动换产工装库、柔性线、机器人工作站方式仍然停留在表面理解上,并没能参透新制造方式与模块化设计之间的关联,无法理解模块化设计对于生产模式带来多大的改变。
  颜苿只好向大家科普了一下先进制造技术,包括无人化车间,自动化物流和lean production精益生产方面的知识。但是她只是在书上看到过,有过一些研究,也没有实践过,说起来有些不够到位。
  而这方面,倒是触到了赵滨元教授的一些专长,他当即兴致勃勃地向大家普及了相关知识,毕竟他是真见过,并且写过自动相关的论文的。
  他提到,当前先进制造技术,包括的子项非常多,先进工艺,先进工装,先进加工设备和刀具,在线测量,制造岛,物流路径优化,机器人技术,等等,其中当时的条件下做的最好的就是某知名外国公司的无人工厂,三十年前建成的实验性数字化车间,全部设备用工业以太网连接到主控机房,所有的排产、工艺、程序、工装转换、物料出入等等命令全部通过网络下发到各个执行单元,无需人为干预,整个车间仅有三个人,但是由于排除了人为因素,所以生产效率极高,同样类型的车间需要一两百人,产能还不如这个无人车间。
  自动化物流技术,是跟随精益生产一起发展的,精益生产最早的提出则是日本人,有两家同样知名的企业做了基础研究,然后形成专门的一门技术,主要目的是在于以现有技术条件和工艺能力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能力和缝隙时间,优化物流、排产、工艺工装、操作规范等等的方式尽可能将现有设备和人员的能力发挥到极致,而精益生产的核心是排产系统,这里面就提出了两个关键的概念:jis和jit,即批次到货和定时到货。其中一家已经在生产全流程中做到了jit。
  汽车生产的过程中的物料占用量非常大,如果装配线做到批次到货,那么线边库库存能减少80%以上,资金占用能减少几百万,如果能做到jit单件到货方式,那么资金占用几乎为零。同理,如果制造的各个环节之间,都能做到jis和jit的话,那么在制品库存会最小化,毛坯最小化,库存最小化,那么企业在运行中的资金流动会急剧加速,周转速度加快意味着省钱,省很多钱。
  那家企业已经在生产全流程中做到了jit,不论是自己还是供应商,所有送到装配线上的零件全部是刚刚生产出来的,直接从加工车间送到装配车间,卡点以秒计算,所以它们的制造运行成本是非常低的,这也是它们能快速称霸全球的原因之一。
  为了实现jit,这家企业专门开发了无人化物流系统,最初用的是板链和悬挂链,后来改成了agv,自动导航小车,类似于现在无人物流仓库里的自动分拣小车,只是规模大的多,运载能力大得多,工作场所也不仅仅局限在一个仓库里,而是遍布整个厂区。能铺设导航轨道的路径上使用agv,必须使用有人车辆的区域,会给每台物流车辆安装数字化终端,对司机显示运输任务,以及路径导航,精确到秒。
  这些事情倒也不是什么秘密,只不过赵滨元讲出来,用的语气让人讨厌,你讲西方好便得了,不时地踩一下中国是什么意思?他那口气,就差把中国人直呼为土包子。
  他的表情和语气深深地激怒了在场众人。
  大家心里憋气,互相对视,都能从彼此眼中看到对赵教授的不满,都在想,有什么了不起,外国人能做的,我们迟早也能做。
  有人快压不住火了,就要站起来痛斥这位崇洋的教授。
  最后还是朱凯教授听不下去了,出来打圆场,才避免了一场尴尬。
  但是却因为赵教授对秦威甚至对中国人的鄙视,反而让大家在心里很快达到一致意见。
  绝不能让人看不起,秦威一定会为中国人争光的!
  一个字:干了!
  下午四点,两位教授要走了。麦文舟带领几个人欢送,他握着赵滨元教授的手,说了一句话:“赵教授,迟早,会有那么一天,秦威会让你刮目相看的。”
  赵滨元教授脸一阵青一阵白。
  上车后,赵滨元不服气地对朱凯道,“我就不信了,秦威能自己搞的出来?”
  朱凯摇了摇头,大有深意地对他说,“千万别小瞧秦威,告诉你一件事情,那个小姑娘颜苿,曾经带着秦威七个月干出来了新桥,当然这个你会说已经有现成参照,那好吧,再告诉你,秦威在五年前,差点倒闭了,人数只有一百多了,是那位麦总来了之后,五年就发展到一千五百人了,在他们手上,有什么奇迹不可能实现的。你好好想想吧。”
  赵滨元听后,惊呆了,半晌没有做声。
  送走他们,众人接着讨论一个关键问题,突破的方向是什么?
  大家争得面红耳赤,各持已有,这场争论一直持续了深夜,所有人都累得够呛,但都有一些自己看法,最后各方妥协,达成一个折衷的方案。
  那就是决定在11.5吨以上轴荷这个可能通过的新国标重型车桥线以上,选择一两个产品进行模块化设计试点。
  大家戏称这个型号应该是万金油型号,即可以客车用,也可以卡车用,虽然是单级桥,但是速比仍然可以从2.11到6.8这个相对较大的范围。后来,最终设计出的初始型号,便有7个速比可选。
  这虽然是一个保险方案,但只不过是在颜苿整体激进的基础上选择的折衷方案而已。本质上仍然是在之前车桥技术上的突飞猛进。
  这次论证过程中,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东西,包括结构设计、材料构成以及决算预算等等。
  虽然说大家发现困难比想像得要多得多,但是争着争着,就发现,这些东西不是不可以讨论啊,不是说完全无法做到,不是说差距就一定让人感到绝望。
  如果遇到困难就逃避,什么事都做不成,相反当你直面困难的时候,把困难摆在桌面上的时候,你反而觉得这不是一个困难,它顶多算一个坎。
  而且,大家还发现,有些关键性的坎,自己解决不了,那不代表别人不能解决,国内有很多高等院校,有很多兄弟厂家,他们技术走到哪一步了?他们可不可以合作解决?有些交给实验室,有些交给兄弟厂里去攻关,说不定就能解决掉。
  这也是西汽的思路,秦威研发弱势,一直没有取到真经,这次,大家算是脑洞大开思想解放了。
  连颜苿心中都松了一口气,她发现自己一个人想的再多,也没有集体的智慧更高。麦文舟站在他的高度,会从合作角度解决掉她可能无法独自攻关的问题,那会大大加快进程的。
  这么一想,似乎新桥研制也没有想象中的高不可攀了。
  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大家真正地统一地形成了认识,那就是——
  可行!
  这次论证的结果对秦威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此后的事实证明,这次论证中总结的方向、提到的问题以及处理的方式都在现实中遇到并且大部分解决了,虽然有些意外情况不在考虑之中。
  决定了之后,那便是实施。
  从思想上,全厂高度重视,把这件事当作事关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一切为新桥研发让路。
  从组织上,秦威对研发新桥实行了最高配置和最强配置,基本实施的是方向是“秦威桥研究处+西汽支援+院校合作+兄弟厂家合作”模式,秦威桥研室的队伍进行扩张,短期内必须要扩大一倍,至少有12人的骨干研究队伍。周之雅的压力山大,她得负责找人。
  从资金上,尽力向新桥倾斜,生产成本、员工福利甚至是日常开支都得压缩,在全力维护正常生产任务的前提下,不计代价地向研发砸钱,只要合理的申请和需要一律优先考虑;对于这个决议,黄志成提出了抗议,但无效。
  颜苿的权力前所未有的加强,她是项目总负责人,为了让她有权全面调动人员、财力和物力,翟红武因病辞职,颜苿现在被任命为新的总工,有权从生产部门调动骨干人员,有权要求车间优先生产她需要的零配件,有权购买各种必要的设备,有权与各大院校合作项目等等,虽然花钱的大项目仍然需要上会通过,但是她的独立自主权限接近极限了。
  虽然有些人还有些微词,但是全厂基本都横下了一条心,不达目的不罢休。
  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所有人都好像找到了一个方向。
  麦文舟有一句话印在了全厂人的心中,“我们不是要做中国最好的桥,而是要做世界最好的桥。”
  每个人,再懵懂,好像也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