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贵女 第368节

  拆了东墙补西墙,裱裱糊糊的,好不容易把元狩二年给对付过去了。在正月的大朝会上,朝中上下都松了口气,不管怎么说,过去的一年已经过去。
  今年或许一样要开销,但考虑到匈奴刚刚被打痛了,就算依旧来骚扰,也形成不了大战。也就是说,军费开支会少不少…财政上面应该能轻松不少…吧?
  然而,说这话的话,郑当时第一个不信——他是大农令,这是九卿之一的官职,主持财政工作。以他的工作经验来说,每年总会有一些不在计划中的开支突然出现,而且是越不希望出现,就越会出现。
  事实也是如此,秋天和匈奴又有了摩擦。不过这还不算什么,因为武装规模并不大,由此赏赐也不会大到哪里去——其实规模也不能说小,匈奴在北平、定襄各用兵数万,杀了上千人呢!但是大汉这边的主力军根本没有反应过来,所以等到匈奴退去,摩擦也没有扩大。
  虽然损失了边民的财产以及上千边民的生命,但以国家财政来说,确实没有造成太大的负担。
  真正给国家财政带来迎头痛击的是紧接而来的山东水患!
  水患年年都有…华夏的国土不可以说小,翻翻各地方的历史,稍微有点儿常识就能知道了,这块土地上每年总会有一些局部地区发生天灾,这一点并不会因为是明君当道、太平盛世就不同。
  只不过,有的时候天灾影响的区域很小,地区也不重要,所以比较重要的是史书都不会留下笔墨。而又有的时候,国家财政健康,国家本身也很健康,些许天灾人祸也不算什么,比较好的行政效率和金钱支撑,可以让灾区得到妥善安排。
  这种情况下,自然也不会起什么波澜,更不会有灾民造反的困扰了。
  但这一年的山东水患真有些麻烦…波及范围广,灾害严重,根据统计,七十多万受灾人群本地都消化不了,只能迁徙外地。考虑到各方面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只会比‘七十多万’这个数字更大!
  而且这还不只是救灾的问题呢!山东可不是什么老少边穷,这里也是每年国家的重要财源之一。这就像是后世,地广人稀的贫困地区地震,和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遭遇地震,带来的经济损失必然不一样。
  山东遭灾,意味着今年在山东的税赋会很成问题!
  知道山东遭灾的时候,大农令郑当时好长一段时间觉都睡不好!
  然而即使是这样,新的开支该来的还是要来——天子之前就决心讨伐昆明了。而为了讨伐昆明,就得习惯水战…于是按照原定计划,开始开凿昆明池,用来训练水军。
  开凿昆明池,郑当时是没有意见的,因为这不仅可以训练水军!在昆明池完工后,就能方便周边灌溉,得到一大片良田。汉代喜欢修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甚至是一种上下共同认可的风气。
  现代社会说‘要想富,先修路’,古代社会没有那么大的商业需求,就得换成‘要想富,靠水利’…这是农业社会的逻辑。
  然而…在这种缺钱的时候搞这种工程,即使昆明池的工程相较于天子的其他工程已经算是很收敛的了,也一样让人头秃啊!
  第376章 终南(2)
  然而, 让人头秃也没用, 下面的人还是得看着越来越少的头发,继续殚精竭虑。食君之禄么,若是有一天不能办事了,那要他们何用呢?
  天子需要赈灾, 想要修昆明池,他们这些人就得一一办到。虽然天子这些年也越来越注意开支上的事,有了弄钱不容易的意识,但也就是有了这个意识而已。他想做的事情依旧要做,不存在因为没钱就不干的道理。
  真的没钱,就得想办法给他弄钱来!
  “如今怎么来钱?”三公九卿、朝廷肱骨们不免为此商量。
  “先以名爵诱之吧…”张汤八风不动,淡淡道。
  以名爵诱之是很简单的,之前也有不少人做过…就是让有钱的老百姓‘捐献’,‘捐献’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得到一个低等爵位。
  这个爵位其实是脱胎自秦朝的名爵制度,当时的秦朝, 军功和名爵联系,名爵又和土地联系, 所以爵位是真的值钱!
  汉一朝,一开始名爵也是值钱的。所以以前以名爵诱之的时候,这招很好用。后来,名爵和土地脱钩了, 再用名爵诱之, 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不过一开始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又或者意识到了, 但觉得自己有钱,花钱买个名声也不是不可以,所以用名爵换‘捐献’还能玩下去。
  但是到了现如今,这招是越来越难玩了。
  一方面,很多人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不愿意为了个虚名花那么大价钱了。另一方面,韭菜不够用了——花钱捐献就能得到的爵位都是低等级的爵位,高等级的爵位也不许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之前已经花钱得到爵位的人,这个时候自然不会再花钱。
  久而久之,没有韭菜割了。
  但不管怎么说,国家这么大,人口这么多,总是有人会上当的(嗯…虽然肱骨大臣不会说‘上当’,但大家内心的感觉应该是差不多的,都知道这是个什么玩意儿)。总之,如果是想靠这个弄点儿钱,就算是没有以前那么多,也多少能有些收入。
  “这…不够罢…”有人没有藏着掖着。
  确实不够,所以有了新的主意——天知道是好主意,还是馊主意!张汤作为御使大夫,和皇帝陛下商量着卖官。
  哦,如今正是张汤的黄金岁月…他不是丞相没错,不过自从公孙弘去世,满朝官员在刘彻看来就没有适合当丞相的了。这不是说大家的才能不如公孙弘,而是不如公孙弘合心意!
  当刘彻的丞相可不容易,首先得会揣摩上意,不能逆着刘彻来!就算偶尔有规劝刘彻的时候,也得讲究策略方法。而光光只是这点当然是不够的,若是这样便够了,得到的也只会是幸臣、佞臣!
  所以丞相还得有能力,会办事。
  最后,得帮着刘彻弹压住百官,而不是接着百官之首的位置,裹挟朝臣,对刘彻这个皇帝指手画脚。
  也就是说,这其实是幸臣、能臣、忠臣、孤臣的集合体…这种人可真不容易出!
  既然不能出,刘彻干脆就在丞相的位置上安排听话的人(或者是实在弱势,不得不乖乖听话的人!总之不能是众望所归,能够极大发挥丞相这个位置职权的人)。
  既然丞相这样‘佛系’了,其他人自然就能分润到丞相的职权。刘彻自己是没办法收走的,因为皇帝本来就有很多事要处理,收走丞相的职权,就意味着得加更多的担子,非是不想,实不能也!
  毕竟,如秦始皇、朱元璋那样的狠人工作狂,历史上始终是不多见的。
  刘彻不算是一个懒惰的君王,但要说他是那种级别的工作狂,显然不至于。
  分走丞相权力的,一个是刘彻自己培养起来的侍中体系,即所谓内朝!由他欣赏和信任的年轻人组成,担当的是他的秘书。这些人品级低,可是因为受他重用,往往能参与到国家大事的决策中,这些年来是越来越重要了。
  再一个就是三公九卿中受刘彻器重的人了。
  张汤此时是御史大夫,乃副丞相…丞相成为摆设的如今,他又深受天子信任,加之本人乃是法家人物,出了名的强势。这种情况下,可以说,他就是事实上的丞相!
  这个时候,很多重大国策上都能看到他的影子——他提出的东西符合刘彻的口味,刘彻愿意用他!由此,他自然到达了人臣所能达到的权力顶峰。
  卖官这个策略,其中确实有他的影子。
  不管这个主意好或坏,反正最终受到了刘彻的认可…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下了。
  后世读史书的人看到‘卖官’两个字,就会觉得这个国家要完蛋了,但是身处这个时代,倒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大逆不道’或者糟糕透顶的主意。
  后世能够接受的卖官,大概是卖官身…有这么个官的品级,但实际上就是个名声而已——这显然是卖官业务熟练,而且卖官弊端显现的非常明显了之后才有的搞法。一开始大家卖官,是很淳朴的,说是卖官,就是实实在在的‘官’。
  想想看,反正这个时候的官员绝大部分也是世袭的,老子是官,儿子一般也能当官。所谓孝廉制度,能举荐上的有几人?
  这种情况下,愿意买官的,一则真的有钱,估计不能是文盲(有钱自然能上学,学习成绩好不好就是另一回事了)。考虑到此时的文盲率,这些人成为公务员,似乎确实有资格…只是之前没有门路,这才没得做官机会而已。
  二则,因为爹是当官的,所以自己能当官…这难道比因为家里有钱,所以自己能当官高贵?有人还说前者的家学渊源更好,然而事实是,除开极少数真正的世家大族,前者真不比后者好!
  反正这个时代的主流是世袭…靠钱上位在后世看来非常混账,但在这个时代,真不比主流的上位规则落后。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现在觉得难以想象的事情,用过去的眼光看,事情就不是那么难理解了。
  这样说起来,日后汉灵帝西园卖官,这也算是老刘家的传统艺能了…
  实际上,汉灵帝最乱来的地方是,三公九卿这种级别的官职也敢卖!至于在他之前,老刘家卖官的多了去了,甚至有专门的‘赀官’制度,说白了就是靠钱当官制度,不一样一直运行着?只是这种‘赀官’,可以买到的都是低级官位。等于是给了人一个机会,如果做的好,就有机会晋升,最终做到真正的大官也不是不能。
  事实上,历史上的桑弘羊就是靠家里花钱当上侍中,然后步入官场的(那个时候刘彻刚刚登基,侍中这个官职还不值钱,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所以能够花钱买到这个职位)。
  现在,朝廷是一直有‘赀官’的!而张汤想要靠卖官大肆敛财,至少解决现阶段的财政问题,那就不能不温不火地卖官了——按照他的计划,这次放开的官吏,其实主要是‘吏’的名额会很多。
  对于一些人来说,‘吏’不是官,根本看不上。但对于更多人来说,这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方面,这是一个可以拿工资的职位,少归少,但只要不犯错,就能一直拿,直到退休。
  相比之下,为此花的钱一次性挺多的,但算账就能知道,其实是赚了的。
  另一方面,这也是步入官场的开始…开局不算好,但总算开局了!不少人肯定是有出人头地的梦想的…
  然而,这个操作确实能够搞到钱没错,但背后隐含的麻烦也很明显。先不说卖官卖的这么光明正大,已经加入官僚队伍的既得利益群体会不会有意见,也不说朝野会不会有非议。
  就说一点,现在收钱一时爽,日后给公务员发工资的时候怎么说!
  官僚队伍突然扩大这么多,这意味着每个月会多一笔开销…长久来看就是负担。
  张汤不知道这一点吗?不,他知道。不只是他知道,包括刘彻,包括每一个参与讨论这项策略的官员,其实都能想到——就算想不到的,在其他人提醒之下也能想到了。
  但这个问题就跟有些人明知道分期的利息很高,还是要用分期一样。
  将来的麻烦将来再说,现在得先把眼前的事给应付过去。
  又是一次朝会之后,众朝臣散去,刘彻留下几个重臣商量事情。先把最要紧的事情说完,刘彻又问起了前段时间山东水患的赈灾情况。
  “启禀陛下,青州水患已尽力赈济贫民…州郡粮仓已尽力开放,民间富者也多借贷…只是水患严重,并非寻常…如今边郡多地而少人,已拟迁去百姓。另,南方亦能收容百姓。只是若往北方边郡去,负担不小。”
  如果往南去,南方的种植园缺乏劳动力是切实的。就算身无长物,也能先靠着做工积攒启动资金,将来开出属于自己的土地。这样一来,官府就能节省不少开支。
  但往北去,问题就麻烦了一些,因为去到当地如果不为人奴隶的话,就得自己开荒种地…在得到收成之前怎么活?借贷或许是一个法子,但是借贷是有利息的!这些老百姓靠重地,得不了多少利,说不定就要被债务捆绑,一辈子也翻不了身,最终沦为奴隶了。
  再者说了,迁移的数量不是一个小数,恐怕当地的借贷市场都无法消化!
  说到底,还是得国家出这笔钱…只管着人不饿死,这看起来花不了多少钱,但人口一多,每个人每天只花一个铜钱,一天也得几十万钱了,更何况一个钱怎么打得住!
  供养到下次收获的时候,需要花的钱根本就没数!
  然而,把人全部弄到南方去,这也是不现实的。南方这么短的时间内怎么消化这么多人口?而且北方边郡因为连年受到骚扰的关系,人口确实不足!有这样一批迁徙的灾民,不分些过去,从长远看是有害的。
  说起这些事,又要操心钱的事情了…刘彻不太喜欢这些,但是没办法,还是得听。
  好不容易这些事情告一段落,几位重臣退下。刘彻稍微休息了一会儿,这才问道:“太子如何?”
  一旁的韩让一边小心安排宫女上前服侍,一边道:“太子读书勤勉,太傅及博士们皆有赞誉…”
  元狩元年,也就是两年多以前,在长子刘据长到自己当年当太子的年纪的时候,觉得这孩子应该不会夭折了,刘彻即安排其成为太子。
  彼时卫子夫为皇后,刘据是嫡长子,外面又有卫青这样的舅舅,这也算是众望所归,所以这立太子的事情没有一点儿阻力…朝中也没人想过有另一种可能。
  就像当年刘启培养刘彻尽心竭力一样,刘彻在培养刘据上也很用心。具体表现为,给他安排了最好的老师,太子身边的那一套班子,也都是由有影响力的人物组成的——这很重要!这些人不止能够教导年幼的太子,也是太子的保护人。
  这些人为了自己的未来、家族的未来,当然,还有责任感等原因吧,肯定是要确保储君登位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第一就是要全力培养储君。其次,在辅佐帮助上不遗余力!
  如果发生储君争夺战,又或者天子不满意储君…这些人就是最后一道保险!
  比如说,当年粟太子的太傅就是窦婴…虽然窦婴最后也没能保住粟太子,但他确实做了很大的努力,动用了自己全部的政治资源、人脉。事实上,如果不是刘启铁了心地想要换太子,他这样的举动肯定是有用的。
  除了各方面参照自己当年,刘彻也经常过问刘据的学习和生活。也就是因为刘据如今年龄还小,而他自己正当盛年,不然他肯定要像当年的父皇那样,将太子带在身边,随时准备教子的。
  刘彻听着韩让汇报具体情况,‘嗯’了一声,又问:“后宫如何?”
  韩让依旧一个磕绊不打,把刘彻想知道的情况一一汇报来——所以说,这些年他能坐稳宦官里头第一人的位置,并不单单只靠天子潜邸时的那点儿情分,更重要的是他会做人,也会做事。
  凡是刘彻平常可能会想要了解的事情,他先暗暗记在心里!次次都能回答顺畅,天子并不一定记得你。但有一次答不上来,天子就要觉得你不够用心了!做到处处让天子顺心如意,天子还没有想到的,你就想到了…权势自然也就来了。
  休息够了,刘彻处理了一会儿政事。看天色放下纸笔,起身道:“去…曲台殿。”
  韩让很有眼色,即使是宫中行走的仪仗也早就安排好了。刘彻这一动身,立刻就能跟上。另一边,也悄悄派人快速传信给曲台殿的邢夫人,这会儿可没有多少准备时间了,但有准备总比没准备的好。
  虽然已经决定要去曲台殿了,但韩让知道,天子对此其实是兴趣缺缺的。
  当今天子好美人,后宫是很充裕的。但这些后宫佳丽大多侍奉不了几次,没有什么宠爱,真正数得着的、得宠的后妃,非常少!
  曲台殿的邢夫人,还有披香宫的尹夫人,已经算是最近比较受宠的妃子了。
  也只有这些品级比较高的妃子才能单独占据一座宫室,等而下之的妃子只能集体安排在掖庭之中…若不是如此,未央宫再大也是不够用的。
  最近,天子去到后宫之中的次数有所减少——为此,后宫妃嫔们都或明或暗地向韩让打听情况。她们不怕天子在后宫之中临幸别人,只怕天子长时间根本不来后宫。因为这往往意味着天子对她们每个人都不感兴趣…当今天子是爱好美人的,如果他懒得来后宫,这就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往往意味着后宫中要进新人了。
  本来就是如此,一个个的都不能让天子感兴趣,时下的观念里,这绝对不会是天子的错,只能是这届后妃不行!这个时候进新人,不是理所当然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